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第3页)
10时46分-12时30分:干扰事件的详细记录与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干扰相关资料,确保可追溯:1资料分类:将《异常杂波捕捉记录》《陈恒远程分析报告》《频段切换流程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国内反馈复印件》按“发现-分析-应对-结果”顺序装订,标注“1971年10月28日美方175兆赫被动监测事件,已切换170兆赫频段”;2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干扰特征(175兆赫、19db、1.9秒脉冲)、切换参数(170兆赫、3.17秒周期、27db功率)、应对耗时(从发现干扰到发送成功,48分钟)”,作为后续抗干扰培训的案例;3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存入驻地保密柜(与日常通信记录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备案。“这些记录是‘抗干扰实战案例’,以后新人培训、预案修订都要用,必须详细、准确。”老周说,小郑补充:“我把175兆赫和170兆赫的波形对比图也附在后面了,一看就知道干扰消失的效果。”
12时31分-15时00分:抗干扰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本次事件,补充两类核心预案:1多备用频段预案:新增165兆赫、175兆赫(备用2)两个备用频段,明确“170兆赫遇干扰→切换165兆赫→再遇干扰→切换175兆赫(备用2)”的优先级,每个频段的跳频周期、功率参数(165兆赫:3.0秒周期、29db功率;175兆赫备用2:3.5秒周期、25db功率)均标注在《抗干扰预案卡》上;2快速切换流程:简化频段切换步骤,将原“10步流程”压缩至“5步”(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新参数→测试→发送),明确“小郑监测、小周设置、小李操作、老周联络”的分工,确保切换耗时≤30分钟;3被动监测应对细则:新增“美方被动监测识别要点”(强度17-20db、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避免与主动攻击混淆,同时规定“被动监测仅切换频段,不启动自毁;主动攻击(强度≥37db)才启动自毁”。“预案要想到‘再遇干扰’的情况,比如170兆赫也被盯上,还有165兆赫备用,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小周展示补充后的预案卡,老周补充:“快速切换流程能节省时间,这次用了48分钟,下次争取30分钟内搞定。”
15时01分-18时00分:后续通信策略的调整。团队结合干扰事件,调整日常通信策略:1频段固定:将日常通信频段从175兆赫改为170兆赫,取消“175兆赫优先”,避免再次遭遇监测;2监测强化:小郑增加监测频率,从“每10秒记录一次”改为“每5秒记录一次”,同时开启“干扰自动预警”功能(强度>-100db立即报警);3指令传输:重要指令(如会议材料交接、人员调整)增加“双重发送”(间隔10分钟发送两次),避免单次传输因突发干扰丢失;4国内同步:每日通信前10分钟,与国内确认“双方频段、参数一致”,避免参数不同步导致接收失败。“策略调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比如强化监测,能更早发现干扰;双重发送,能确保重要指令不丢。”老周在《通信策略调整通知》上签字,小李补充:“重要指令双重发送,虽然多花10分钟,但放心,比如明天的材料交接,发两次,国内肯定能收到。”
10月29日8时,团队按调整后的策略启动日常通信——8时10分与国内确认170兆赫参数一致、8时20分接收“10月29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重要指令)、8时40分加密(170兆赫、3.17秒周期、27db功率)、8时50分首次发送、9时00分第二次发送、9时27分与9时37分分别收到国内两次反馈“接收完整”,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监测仪上稳定的-152db干扰值,心里默念:“昨天的干扰应对过去了,今天按新策略来,肯定没问题。”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抗干扰预案卡》,眼神里满是警惕——从8天的稳定通信,到28日的干扰捕捉,从陈恒的远程判断,到170兆赫的切换成功,每一步都凝聚着“抗干扰、保通信”的责任。此刻,联合国会议的通信保障已不仅是“日常执行”,更多了“应对试探”的戒备,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灵活调整、严谨应对”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抗干扰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干扰特征依据:《1971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干-特-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美方被动监测特征为175兆赫频段、强度17-20db、周期性脉冲(1.9秒\/次)、覆盖5-8个跳频点,与主动攻击(强度≥37db、完全阻断跳频)区分”,与团队捕捉的杂波特征完全吻合;《1969年驻美被动监测案例报告》(编号外-美-被-6901)记载“1969年美方曾对175兆赫实施被动监测,杂波强度18db,周期1.9秒,切换170兆赫后干扰消失”,印证本次干扰的历史相似性。
备用频段依据:《1971年联合国会议通信备用频段规划》(编号外-联-备-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日常频段175兆赫,备用频段170兆赫、165兆赫,170兆赫跳频周期3.17秒(避开美方An\aLr-69设备1.9秒扫描周期),发送功率27db(补偿传输损耗)”,与团队的切换参数一致;《1971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编号外-功-标-7101)规定“备用频段功率上限37db,27db符合‘有效传输+低暴露’要求”,印证功率调整的合理性。
远程指导依据:《1971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远-支-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海外驻地遇干扰,需向国内传输‘杂波强度、波形、周期、设备状态’,国内技术人员结合历史案例与设备手册分析,2小时内给出判断”,与陈恒的远程指导流程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年版)记载“陈恒参与1969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熟悉美方监测设备参数(An\aLr-69扫描周期1.9秒)”,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切换流程依据:《1971年外交通信频段切换规程》(编号外-频-切-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切换步骤为‘确认干扰→通知国内→设置参数→设备适配→测试→发送’,耗时≤48分钟,双重发送重要指令(间隔10分钟)”,与团队的切换流程、耗时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抗干扰通信记录》(编号外-联-抗-)记载“10月28日8时57分发现干扰,10时45分发送成功,耗时48分钟,11时15分收到反馈”,印证切换过程的真实性。
预案完善依据:《1971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抗-修-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遇被动监测后,需新增2个以上备用频段、简化切换流程、强化监测频率,重要指令实施双重发送”,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年10月29日通信记录》(编号外-联-日-)记载“按新策略使用170兆赫,双重发送重要指令,无异常”,印证策略调整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