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第2页)

三、陈恒远程指导下的干扰类型判断(1971年10月28日9时21分-10时00分)

9时21分,老周通过加密电话接通国内技术团队,陈恒(19年通信技术经验,参与过1969年驻美抗干扰项目)立即介入分析——核心是“通过杂波特征、历史案例、美方行为逻辑,判断干扰类型为‘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避免过度反应或应对不足”。远程指导过程中,团队经历“信息传输→特征分析→案例比对→类型确认”,每一步都透着“技术严谨”的专业,陈恒的心理从“初步怀疑”转为“精准判断”,老周、小李等人则从“焦虑紧张”转为“明确应对方向”,为后续频段切换提供依据。

9时21分-9时35分:干扰信息的加密传输。团队按“清晰、准确、无遗漏”原则,向陈恒传输关键信息:1杂波特征:小郑通过电话口述“175兆赫频段,强度19db,周期性脉冲(1.9秒\/次),覆盖8个跳频点,波形呈‘锯齿脉冲状’,8时57分突然出现,无衰减趋势”,老周同步将冻结的波形图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14分钟,符合跨洋传输速度);2设备状态:小李汇报“密码箱、终端、监测仪均正常,内部无泄漏,外部无民用干扰”;3通信背景:老周说明“20日-27日通信稳定,无异常,今日计划传输‘10月29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未发送”。“信息要全,特征要准,陈恒才能判断对,比如脉冲周期1.9秒,不能说‘约2秒’,差0.1秒可能就是不同类型的干扰。”老周叮嘱小郑,陈恒在电话中回应:“波形图收到后,我对比手册,再结合之前的案例,给你们结论。”

9时36分-9时50分:杂波特征的技术分析。陈恒结合专业知识,拆解杂波背后的技术逻辑:1强度分析:19db的强度“刚好能被监测仪捕捉,但不足以完全阻断加密信号传输”,符合“被动监测(仅接收信号,不主动压制)”的特征,若为主动攻击,强度会≥37db(可完全阻断);2波形分析:1.9秒的脉冲周期“与美方An\aLr-69监测设备的扫描周期一致”(该参数源于1969年缴获的美方设备手册),覆盖8个跳频点“是为了捕捉完整跳频序列,获取信号特征,无主动破坏意图”;3频段分析:175兆赫是中美协商的“会议通信频段”,美方选择该频段监测“属于‘试探性观察’,而非‘敌意攻击’,避免直接违反协商共识”。“从技术上看,这不是主动攻击——主动攻击会用更高强度,或者直接阻断跳频,现在只是‘听’,没‘打’。”陈恒的声音通过电话传来,小郑补充:“和手册里的被动监测特征完全对得上,强度、周期、波形都一样。”

9时51分-10时00分:历史案例比对与干扰类型确认。陈恒结合1969年驻美抗干扰案例,进一步验证判断:1案例比对:1969年驻美代表团曾遇“175兆赫被动监测”,杂波特征为“强度17-20db,周期性脉冲,覆盖5-8个跳频点”,与本次完全一致,后续确认是美方“了解中方通信参数”的试探;2行为逻辑:陈恒分析“美方此时选择被动监测,而非主动攻击,是因为联合国会议期间,不愿引发外交冲突,仅想‘摸清’中方通信规律,无破坏会议的意图”;3类型确认:综合“技术特征、历史案例、行为逻辑”,陈恒最终判断“本次为美方175兆赫频段的被动监测,无主动攻击,应对核心是‘避开监测频段,切换备用频段’,无需启动应急自毁”。“确定是被动监测,就好办了——咱们有备用频段170兆赫,切换过去,杂波肯定消失。”老周挂了电话,小李松了口气:“不是主动攻击,不用担心中断会议通信,切换频段就行。”四、170兆赫备用频段切换的执行(1971年10月28日10时01分-10时45分)

10时01分,团队按《抗干扰预案》启动170兆赫备用频段切换——核心是“严格按‘参数设置→设备调试→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流程,确保切换后通信正常,干扰消失”,毕竟备用频段是之前预设备案的“安全备选”,需快速、准确执行,避免影响代表团材料交接指令传输。切换过程中,团队经历“参数设置→设备适配→信号测试→指令发送”,每一步都透着“精准无错”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应对未知”转为“切换成功的踏实”,小周则全程把控参数,避免设置偏差。

10时01分-10时15分:170兆赫备用频段的参数设置。小周主导,小李监督,严格按预案设置:1频段切换:小周在密码箱跳频模块上选择“备用频段”选项,输入170兆赫,模块显示“频段锁定170兆赫”,同时将跳频周期从3.71秒微调至3.17秒(依据《备用频段参数表》,170兆赫最优周期,避开美方可能的监测周期);2功率调整:考虑到170兆赫频段传输损耗略高,小李将发送功率从19db调至27db(符合《1971年外交通信功率标准》,≤37db,避免信号过强暴露);3密钥同步:小周通过加密电话告知国内陈恒“切换至170兆赫,周期3.17秒,功率27db”,陈恒回复“国内已调整接收设备,10时30分前准备就绪”。“备用频段参数不能错,比如170兆赫的周期3.17秒,不是之前的3.71秒,错了国内收不到;功率调27db,刚好补偿传输损耗。”小周在模块上反复确认参数,小李补充:“和国内同步很重要,咱们切了,国内没切,还是不行。”

10时16分-10时25分:设备适配与干扰监测。小郑与小李调试设备兼容性,确认干扰是否消失:1终端适配:小李断开加密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重新连接后选择“170兆赫跳频模式”,终端显示“适配成功,可接收跳频信号”,录入19字符测试文本(“频段切换测试,无内容”),无乱码;2监测确认:小郑将监测仪切换至170兆赫频段,显示“干扰值-152db,无异常杂波”,175兆赫频段仍有19db杂波(确认干扰源未消失,仅频段避开);3模块测试:小周长按密码箱“自检键”,模块自动测试170兆赫跳变(周期3.17秒,无卡顿、无漂移),显示“跳频模块正常,可发送”。“170兆赫没杂波,设备也适配,现在就等国内准备好,测试通信。”小郑指给大家看监测仪,小李点头:“测试文本也录好了,没问题,就等10时30分。”

10时26分-10时45分:测试通信与正式指令发送。团队先测试、后发送,确保万无一失:1测试通信(10时26分-10时37分):10时30分,小周点击“发送”,将19字符测试指令加密为170兆赫跳频信号发送,国内10时37分(37分钟后)回复“测试指令接收完整,无干扰,170兆赫频段可用”;2正式发送(10时38分-10时45分):小李调出“10月29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的190字符指令,小周点击“发送”,进度条从0%增至100%,耗时1分03秒(27db功率下,传输速率提升至185字符\/分钟),发送过程中,小郑监测170兆赫频段,干扰值稳定在-152db,无异常;3反馈确认:11时15分(37分钟后),国内回复“正式指令接收完整,无泄密风险,170兆赫频段通信正常”,四人在《抗干扰通信记录表》上签字。“切换成功了!国内收到了,170兆赫没干扰,以后就用这个频段。”小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小周补充:“测试的时候还担心功率不够,没想到传输很顺,没丢字。”

五、干扰后的安全闭环与预案完善(1971年10月28日10时46分-10月29日8时)

10时46分,频段切换成功、指令顺利传输后,团队立即开展“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记录干扰事件、完善抗干扰预案、调整后续通信策略”,确保本次干扰应对的经验转化为长期保障能力,避免再次遭遇类似情况时应对被动。过程中,团队经历“事件记录→预案补充→策略调整→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应对成功的轻松”转为“长期戒备的严谨”,为后续联合国会议通信筑牢抗干扰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