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频率干扰初现
1971年10月28日8时57分,纽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的临时保密室内,晨光透过屏蔽膜窗户,在电磁监测仪屏幕上投下细碎光斑。小郑(驻美联络处人员)蹲在仪器旁,手指在操作键上快速按动,眉头因屏幕上的异常波形紧紧皱起——原本稳定的175兆赫频段曲线,突然出现密集的杂波,强度显示“19db”,红色预警灯开始间歇闪烁;小李(密码员)坐在加密终端前,刚录入完“10月29日会议材料交接清单”的190字符指令,手指悬在“发送”键上,指尖因突然的停顿微微发凉;搭档小周(驻地密码员)站在密码箱旁,手里攥着《抗干扰预案卡》(编号外-美-抗-),卡上“175兆赫干扰→切换170兆赫”的流程被指甲反复划过,边角泛白;老周(驻地主任)则快步走向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国内技术团队(陈恒值守)的忙音,他的手指在拨号键上反复按压,额头因急切渗出细汗。
“之前8天的日常通信都顺,今天突然出杂波——19db,刚好能干扰加密信号接收,要是现在发指令,国内肯定收不全。”小郑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将监测仪调到“波形放大”模式,“杂波有规律,不是随机干扰,像是有人在盯着175兆赫。”小李抬头看了眼监测仪:“指令还没发,要不要先停?万一被干扰,材料交接就乱了。”老周终于拨通加密电话,语速飞快:“陈恒,175兆赫出异常杂波,19db,你快分析下!”保密室内,监测仪的预警蜂鸣声、电话的电流声与钟表“滴答”声交织,一场围绕“美方175兆赫频段试探”的抗干扰应对,在骤然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干扰前的日常通信稳定状态(1971年10月20日-27日)
1971年10月20日日常通信模式确立后,至27日的8天里,驻地团队按标准化流程执行每日通信——核心是“固化175兆赫跳频参数、保持设备稳定、积累正常信号特征”,这不仅保障了代表团内部指令的顺畅传输,更为后续识别“异常干扰”提供了“基准参照”。这段稳定期,团队经历“流程熟练→设备磨合→特征记录”,每一步都透着“日常无偏差”的严谨,小李的心理从“首次操作的紧张”转为“熟练后的从容”,为28日快速识别干扰奠定基础。
标准化流程的“熟练执行”。8天里,团队每日按“8时20分接指令→8时40分加密→9时00分发送→9时37分收反馈”执行,无一次偏差:1时间节点:每日加密启动误差≤2分钟(如25日8时41分启动,26日8时39分启动),发送时间固定在9时整,反馈接收均在9时37分±1分钟,符合《日常通信标准操作手册》要求;2参数固化:175兆赫跳频周期3.71秒,发送功率19db,密钥按“第1-5组轮换”(20日第1组、21日第2组…27日第5组),无一次参数调整;3人员协作:小李(主操作)输入密码、小周(副操作)设置跳频、小郑(监测)记录信号、老周(协调)对接国内,动作形成“肌肉记忆”,如小李输入密码的速率稳定在0.7秒\/位,小周设置跳频的耗时固定为7分钟。“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比如跳频设置,我不用看流程卡,3.71秒周期、175兆赫,记牢了。”小李在27日通信后记录,小周补充:“协作也顺,小李输完密码,我刚好准备好密钥,不用说话就知道下一步。”
设备的“稳定磨合与状态记录”。8天里,团队每日通信后按规程维护设备,确保无故障:1密码箱状态:跳频模块每日跳变1900次(通信期间),无卡顿、无漂移,蓄电池每日充电后电量稳定在1900Ah,齿轮转动阻力保持7n;2加密终端:每日传输指令190-722字符(如22日传输“人员行程调整”190字符,24日传输“会议议程”722字符),无乱码、无丢字,传输速率稳定192字符\/分钟;3监测仪数据:175兆赫频段日常干扰值稳定在-151至-153db,无异常波动,跳频信号波形平滑,每3.71秒的跳变间隔误差≤0.005秒。“8天的数据都记下来了,正常杂波强度≤-147db,波形是随机的,这就是基准,以后不一样就能马上发现。”小郑在《日常信号特征表》上标注27日数据,老周补充:“设备磨合好了,稳定期的记录就是‘参照物’,异常一来就能对比出来。”
正常信号特征的“积累与分析”。团队重点记录175兆赫频段的“正常特征”,为识别干扰做准备:1杂波强度:日常环境杂波(民用信号、大气噪声)强度≤-147db,远低于“干扰阈值-100db”,不会影响加密信号;2波形规律:正常杂波波形无规律,呈“随机起伏”,而175兆赫跳频信号波形呈“周期性锯齿状”(每3.71秒一个周期);3影响范围:正常杂波仅在个别跳频点出现,不会覆盖全部跳频范围,加密信号仍能通过其他跳频点传输。“25日遇到过一次民用信号干扰,强度-145db,波形随机,没影响通信,当时就记下来了,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小郑展示25日的波形图,小李补充:“正常杂波不会让预警灯亮,这次19db,远超阈值,肯定不正常。”
二、175兆赫异常杂波的捕捉与初步排查(1971年10月28日8时57分-9时20分)
8时57分,小郑在日常通信前的“信号预热”环节(每日8时55分-9时00分,检查频段状态),首次捕捉到175兆赫异常杂波——强度19db,远超正常范围,且波形呈“规律性脉冲”,与日常随机杂波完全不同。团队立即暂停通信准备,启动“设备自检→外部排查→信号对比”的初步排查,核心是“确认杂波来源,排除内部设备故障或误报警,为后续判断提供依据”。排查过程中,团队经历“发现异常→设备自检→外部排查→特征对比”,每一步都透着“快速定位”的紧张,小郑的心理从“怀疑设备故障”转为“确认外部干扰”,小李则全程暂停操作,避免干扰影响指令传输。
8时57分-9时02分:异常杂波的首次捕捉与确认。小郑按日常流程开展信号预热:1发现杂波:8时57分,监测仪屏幕突然显示175兆赫频段出现杂波,强度从-152db骤升至19db,红色预警灯闪烁,小郑立即按下“波形冻结”键,保存异常波形;2初步判断:对比20日-27日的正常波形,异常杂波呈“周期性脉冲”(每1.9秒一次),覆盖175兆赫频段内的8个跳频点(日常仅覆盖1-2个),小郑喊停小李:“别发指令!175兆赫有问题,杂波太强,会干扰接收!”小李立即松开“发送”键,起身凑到监测仪旁:“怎么会突然有杂波?之前8天都是好的。”小周也放下流程卡:“是不是监测仪坏了?或者天线出问题了?”
9时03分-9时12分:设备自检与内部干扰排除。团队先排查是否为内部设备故障:1监测仪自检:小郑按“自检键”,设备自动校准(注入-71db标准信号),显示“误差≤1db,设备正常”,排除监测仪故障;2密码箱排查:小李检查跳频模块,指示灯仍按3.71秒周期闪烁(绿→黄→绿),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信号,无异常杂波,确认“密码箱无故障,非内部信号泄漏”;3终端排查:小周断开终端与密码箱的连接,单独测试终端,无杂波输出,排除“终端干扰”;4电源排查:老周检查保密室供电(专用屏蔽电源),电压稳定在220v,无波动,排除“电源干扰”。“内部设备都查了,监测仪、密码箱、终端、电源,全正常,不是咱们自己的问题。”小郑松了口气,小李补充:“那就是外部来的杂波,19db,刚好能干扰咱们的跳频信号。”
9时13分-9时20分:外部排查与信号特征对比。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1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175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天线故障导致杂波引入”;2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19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民用设备(如无线电台),无可疑人员停留,排除“周边民用干扰”;3特征对比:小郑将异常杂波与《1971年外交通信干扰特征手册》(编号外-干-特-7101)中的“美方被动监测波形”对比,发现“周期性脉冲、覆盖多跳频点、强度19db”与手册描述高度吻合,老周立即决定:“联系陈恒,让国内技术团队分析,确定是不是美方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