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23章 频率跟踪(第2页)

8时29分-8时40分:外部环境确认与干扰特征记录。团队排查外部环境,进一步确认干扰来源,并详细记录特征:1天线检查:小郑与老周爬上楼顶,检查170兆赫接收天线,发现天线方向无偏移(仍指向北京),馈线无破损,接头无松动,排除“天线故障导致频率泄露”;2环境观察:在天线周围27米范围内巡视,无新增美方设备或可疑人员,确认“干扰来自远距离传输,非近距离监测”;3特征记录:小郑用频谱分析仪捕捉干扰的详细参数——“跟踪延迟0.5秒(我方跳变后0.5秒干扰跟进)、覆盖频率范围170.01-170.19兆赫(与我方完全一致)、调制方式‘脉冲压制’(强度27db,可压制我方-71db的传输信号)”,老周将这些参数整理成《干扰特征报告》,准备同步国内。“干扰参数很清晰,跟踪延迟0.5秒,刚好在An\aLr-70的0.7秒反应极限内,肯定是美方用了跳频跟踪接收机。”小郑收起频谱分析仪,老周补充:“参数记录全了,发给陈恒,让国内快点分析,我们好调整。”

三、陈恒团队的远程技术分析(1971年11月18日8时41分-9时30分)

8时41分,老周通过加密传真将《干扰特征报告》发送国内,陈恒团队立即介入技术分析——核心是“基于干扰的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结合美方已知设备参数,判断干扰设备类型为‘An\aLr-70跳频跟踪接收机’,并拆解其工作原理,为反制调整提供技术依据”。远程分析过程中,团队经历“参数传输→设备判断→原理拆解→反制方向”,每一步都透着“专业严谨”的技术支撑,陈恒的心理从“初步怀疑”转为“精准定位”,老周、小李等人则从“焦虑等待”转为“明确反制方向”,为后续调整奠定基础。

8时41分-9时00分:干扰参数的加密传输与初步判断。团队按“精准、完整”原则,向国内传输关键数据:1参数细化:小郑通过加密电话补充“干扰跟踪的19个跳频点与我方完全一致,无遗漏;强度27db稳定,无衰减;跟踪延迟0.5秒,无波动”,老周同步将3组冻结波形通过加密传真发送(耗时19秒,符合跨洋传输速度);2设备匹配:陈恒收到参数后,立即对比《美方干扰设备参数手册》(1971年版,含An\aLr-70的技术参数),发现“跟踪延迟0.5秒(An\aLr-70的设计值0.3-0.7秒)、覆盖频率范围170-171兆赫(该设备的工作频段)、脉冲压制调制(该设备的典型干扰方式)”与手册完全吻合,初步判断“美方使用An\aLr-70跳频跟踪接收机”;3国内反馈:陈恒在电话中告知老周“初步判断是An\aLr-70,该设备可通过前期收集的跳频规律,生成跟踪算法,实现同步跳变,比之前的固定杂波威胁大”,老周追问:“它怎么知道我们的跳频规律?”陈恒回复:“应该是10月20日-11月17日收集了我们的跳频序列和间隔,现在用算法跟踪。”

9时01分-9时18分:跟踪原理的详细拆解。陈恒结合技术原理,向团队解释干扰机制:1前期收集:An\aLr-70通过10月20日-11月17日的被动监测,记录我方170兆赫的“跳频序列(19个点的循环顺序)、跳变间隔(3.17秒)、功率(27db)”三大特征,存储在内部数据库;2实时跟踪:我方启动跳频后,该设备通过天线捕捉首个跳频点信号,调用数据库中的跳频序列和间隔,预测下一个跳频点位置,提前0.5秒调整自身频率,实现“同步跟进”;3干扰压制:在跟踪到的频率点上,发射27db的脉冲信号,压制我方-71db的传输信号,导致国内无法接收完整指令;4弱点分析:该设备的跟踪依赖“固定跳频序列和间隔”,若我方改变间隔或打乱序列,跟踪算法会失效,需要重新收集规律(约需19小时)。“简单说,它是靠‘记住’我们之前的跳频规律来跟踪,只要我们变一变,它就‘记不住’了。”陈恒的解释很通俗,小郑补充:“就是说,我们改跳频间隔,或者加假的跳频点,它就跟不上了?”陈恒回复:“对,这是最直接的反制方法。”

9时19分-9时30分:反制方向的明确与参数建议。陈恒结合设备弱点,提出具体反制方案:1核心思路:“缩短跳频间隔+增加伪跳频点”——缩短间隔至美方设备跟踪反应极限以下(2.71秒,小于An\aLr-70的0.7秒反应延迟+3.17秒原间隔,让设备来不及调整);增加伪跳频点(每19个真实跳频点插入1个虚假点,干扰设备误跟踪,浪费资源);2参数建议:跳频间隔从3.17秒缩短至2.71秒(国内测试过,密码箱模块支持该间隔);伪跳频点设置为“170.20-170.29兆赫(我方不使用的频段),每19个真实点插入1个,虚假点停留0.7秒(短于真实点的2.71秒,方便国内识别)”;功率保持27db,无需调整;3验证方法:调整后发送19字符测试指令,若国内能接收完整,且监测仪显示干扰不再跟踪真实点,即为成功。“2.71秒是我们算出来的极限值,An\aLr-70来不及反应;伪跳频点让它白忙活,跟踪虚假点,真实点就能传出去。”陈恒强调,老周记录下参数:“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记住了,现在就安排调整。”四、反制调整的制定与执行(1971年11月18日9时31分-10时25分)

9时31分,团队按陈恒的技术建议,启动反制调整——核心是“严格按‘跳频间隔缩短→伪跳频点设置→参数验证→模块重启’流程,确保调整后干扰失效,通信恢复正常”,毕竟An\aLr-70的跟踪威胁大,若调整失误,可能导致更长时间的通信中断。调整过程中,团队经历“参数设置→模块适配→干扰测试→初步验证”,每一步都透着“精准无错”的谨慎,小李的心理从“担心调整失败”转为“干扰失效的踏实”,小周则全程把控参数,避免设置偏差。

9时31分-9时50分:跳频间隔的缩短与验证。小李主导,小周协助,调整核心参数:1间隔设置:小李在密码箱跳频模块上找到“间隔调整”选项,输入“2.71秒”(原3.17秒),模块显示“间隔更新中”,5秒后提示“设置成功,间隔2.71秒”;2兼容性测试:小周用示波器观察模块输出的跳频信号,显示“每2.71秒切换一个频率点,无卡顿、无漂移(误差≤0.01秒)”,符合《密码箱模块间隔调整标准》(编号军-跳-间-7101);3国内同步:老周通过加密电话告知陈恒“间隔已调至2.71秒,国内接收设备需同步调整”,陈恒回复“9时50分前完成国内调整,准备测试”。“间隔缩短后,模块反应很灵敏,没出现卡顿,之前预演调3.0秒没问题,2.71秒也顺。”小李盯着模块屏幕,小周补充:“和国内同步很重要,我们调了,国内没调,还是收不到,刚才陈恒说50分前好,刚好能赶上测试。”

9时51分-10时10分:伪跳频点的设置与适配。小周主导,小郑协助,增加干扰迷惑项:1伪点规划:按“19真1假”的比例,在19个真实跳频点(170.01-170.19兆赫)后,插入1个虚假点(170.20兆赫),虚假点停留时间设为0.7秒(真实点2.71秒,方便国内通过停留时间识别);2参数录入:小周在模块“伪跳频设置”中,输入“虚假点频率170.20兆赫,插入间隔19个真实点,停留0.7秒”,模块显示“伪跳频设置成功,共20个跳频点(19真1假)”;3监测确认:小郑将监测仪调至“全频段模式”,观察跳频信号,显示“170.01→170.05→…→170.19→170.20→170.01”,虚假点170.20兆赫停留0.7秒后立即跳回,无异常,干扰信号暂时未跟进(设备需重新识别序列)。“伪跳频点要和真实点区分开,停留时间短,国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不会误接收;美方设备没见过,可能会跟着跳,就顾不上真实点了。”小周解释,小郑补充:“现在干扰还没反应,可能在分析新序列,我们得赶紧测试。”

10时11分-10时25分:反制调整后的干扰测试与初步验证。团队发送测试指令,确认干扰是否失效:1测试指令编写:小李录入19字符测试指令“反制调整测试,无内容”,逐字核对,无错漏;2加密发送:10时15分,小周点击“发送”,指令加密为“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的170兆赫跳频信号,小郑全程监测干扰状态;3干扰变化:发送过程中,监测仪显示“干扰先尝试跟踪真实点,但因间隔缩短至2.71秒,跟踪延迟从0.5秒增至1.2秒(超过An\aLr-70的0.7秒极限),后误跟踪虚假点170.20兆赫,真实点无干扰”,干扰强度虽仍为27db,但未覆盖任何真实跳频点;4国内反馈:10时25分(37分钟后),国内回复“测试指令接收完整,无干扰,反制调整有效”,四人在《反制调整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干扰失效。“成功了!干扰跟不上了,还去跟踪假点,真实点传出去了!”小李兴奋地举起反馈单,小周拍了拍他的肩膀:“2.71秒间隔+伪点,真管用,陈恒的建议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