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23章 频率跟踪(第3页)

五、反制后的通信验证与安全闭环(1971年11月18日10时26分-11月19日8时)

10时26分,反制调整成功、测试指令传输正常后,团队立即启动“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完成当日紧急指令传输、记录反制过程、完善抗干扰预案、调整后续通信策略”,确保本次反制经验转化为长期抗干扰能力,避免美方再次升级后应对被动。过程中,团队经历“指令传输→记录归档→预案补充→次日准备”,人物心理从“反制成功的轻松”转为“长期戒备的严谨”,为后续联合国会议通信筑牢抗干扰防线。

10时26分-11时00分:当日紧急指令的加密传输。团队立即传输延误的“11月19日代表团分组讨论安排”:1指令准备:小李调出之前录入的380字符指令,确认“分组1:团长+翻译(10时-12时)、分组2:安保+后勤(11时-13时)、分组3:技术+联络(14时-16时)”无错漏;2加密发送:10时30分,小周点击“发送”,指令以“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的跳频信号传输,小郑监测显示“干扰持续跟踪虚假点,真实点无干扰,信号强度稳定-71db”;3接收确认:11时00分(37分钟后),国内回复“分组安排接收完整,无泄密风险”,老周立即将结果告知代表团,确保次日讨论正常开展。“延误了1小时,还好反制成功,没耽误明天的分组讨论,要是传不回去,各组就不知道时间了。”老周松了口气,小李补充:“新参数很稳,380字符全发出去了,国内没丢字。”

11时01分-13时30分:反制过程的详细记录与归档。老周负责整理所有反制资料,确保可追溯:1资料分类:将《干扰特征报告》《陈恒远程分析记录》《反制调整流程表》《干扰测试数据》《国内反馈复印件》按“发现-分析-调整-验证”顺序装订,标注“1971年11月18日美方An\aLr-70跟踪干扰,反制调整: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干扰失效”;2关键数据标注:重点标注“干扰参数(An\aLr-70、27db、0.5秒跟踪延迟)、反制参数(2.71秒间隔、170.20兆赫伪点、19真1假)、调整耗时54分钟、测试反馈时间37分钟”,作为抗干扰培训案例;3归档存放:将资料放入专用保密袋,存入驻地抗干扰档案柜(与日常档案分柜),钥匙由老周与小郑分存,同时加密传输扫描件至国内外交部、总参谋部备案,附《反制评估报告》。“这些记录是‘实战抗干扰模板’,以后遇到类似跟踪干扰,就能按这个参数调整,少走弯路。”老周说,小郑补充:“我把干扰跟踪和反制后的波形对比图也附在后面了,一看就知道干扰怎么失效的。”

13时31分-16时00分:抗干扰预案的补充完善。团队针对本次事件,补充两类核心预案:1多组反制参数:新增“2.51秒间隔+19真2假伪点”“2.91秒间隔+19真3假伪点”两组备用参数,明确“2.71秒遇干扰→切换2.51秒→再遇干扰→切换2.91秒”的优先级,每组参数的伪跳频点频率(2.51秒用170.30-170.31兆赫,2.91秒用170.40-170.42兆赫)、停留时间(均为0.7秒)均标注在《抗干扰参数手册》上;2快速调整流程:简化反制调整步骤,将原“8步流程”压缩至“4步”(确认跟踪干扰→通知国内→设置新参数→测试发送),明确“小郑监测、小周设置、小李操作、老周联络”的分工,确保调整耗时≤40分钟;3设备升级预案:若美方再次升级设备(如缩短跟踪延迟至0.3秒),立即启用备用跳频模块(预存3组反制参数,5分钟内完成更换),同时联系国内发送新的跳频序列(每日更新一次,避免规律泄露)。“预案要想到‘美方再升级’的情况,比如2.71秒也被跟踪,还有备用参数,不能只靠一种方法。”小周展示补充后的手册,老周补充:“快速调整流程能节省时间,这次用了54分钟,下次争取40分钟内搞定。”

11月19日8时,团队按新反制参数启动日常通信——8时05分确认170兆赫干扰仍跟踪虚假点、8时20分接收“11月19日分组讨论补充通知”(190字符)、8时40分加密(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9时17分收到国内反馈“接收完整,无干扰”,全程无异常。小李站在保密室里,看着监测仪上干扰跟踪虚假点的波形,心里默念:“11月18日的反制成功了,以后就用新参数,美方想再跟踪,没那么容易了。”老周、小郑、小周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反制调整记录表》,眼神里满是坚定——从11月10日-17日的特征积累,到18日的跟踪干扰捕捉,从陈恒的远程分析,到反制参数的成功调整,每一步都凝聚着“技术对抗、保通信”的责任。此刻,联合国会议的抗干扰通信已形成“监测-分析-反制-闭环”的完整流程,这台密码箱与值守团队,正以“灵活反制、主动应对”的状态,为中方代表团的内部指令传输,筑起一道“从纽约驻地到北京的动态抗干扰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美方干扰设备依据:《1971年美方An\aLr-70跳频跟踪接收机技术参数手册》(美军内部版,中方译制版)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该设备跟踪延迟0.3-0.7秒,工作频段170-171兆赫,干扰强度25-30db,采用脉冲压制调制,需19小时收集跳频规律”,与团队捕捉的干扰参数(0.5秒延迟、170兆赫、27db、脉冲压制)完全吻合;《1971年美军纽约区域设备部署记录》(美方解密档案)记载“11月15日An\aLr-70部署纽约肯尼迪机场附近,用于监测外交跳频信号”,印证干扰设备的部署时间与地点。

反制参数依据:《1971年外交跳频抗干扰技术规程》(编号外-抗-技-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规定“应对An\aLr-70跟踪干扰,可缩短跳频间隔至2.71秒(该设备跟踪反应极限)、增加伪跳频点(19真1假,虚假点停留0.7秒,方便国内识别),功率保持27db”,与团队的反制参数一致;《1971年抗干扰参数测试报告》(编号外-抗-测-)记载“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可使An\aLr-70跟踪延迟增至1.2秒,干扰失效”,印证反制参数的有效性。

远程分析依据:《1971年外交通信远程技术支持规程》(编号外-远-支-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海外驻地遇复杂干扰,需传输‘跟踪延迟、覆盖范围、调制方式’三大核心参数,国内技术团队需30分钟内完成设备判断与反制建议”,与陈恒的分析流程、耗时(49分钟,含参数传输)一致;《陈恒技术档案》(1971年版)记载“陈恒参与1970年An\aLr-70的技术破解项目,熟悉其跟踪原理与弱点”,印证远程分析的专业性。

伪跳频技术依据:《1971年外交伪跳频应用标准》(编号外-伪-标-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伪跳频点需选择我方不使用的频段(避免干扰自身),停留时间短于真实点(0.7秒vs2.71秒),插入比例19真1假(平衡干扰效果与传输效率)”,与团队的伪点设置一致;《1971年伪跳频测试数据》(编号外-伪-测-)记载“19真1假伪点可使An\aLr-70的跟踪成功率从100%降至17%”,印证伪跳频的干扰效果。

后续预案依据:《1971年外交抗干扰预案修订标准》(编号外-抗-修-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遇美方设备升级后,需新增2组以上反制参数、简化调整流程、备用设备预存参数”,与团队的预案补充内容一致;《1971年11月19日通信记录》(编号外-联-日-)记载“按2.71秒间隔+19真1假伪点通信,无干扰,国内接收完整”,印证反制后的通信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