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会议收尾与返程准备(第2页)
8时58分-9时37分:国内接收反馈与解密确认。团队等待国内反馈,确保解密成功:1反馈等待:按约定,国内需40分钟内反馈(含解密、核对时间),老周每隔5分钟与陈恒通一次加密电话,确认“国内正在解密,无异常”;2解密结果:9时37分,国内通过加密信道发送反馈——“722字符指令接收完整,19项立场无错漏,解密成功率100%,无任何泄密痕迹,符合传输要求”,反馈中附“19项立场核对清单”,小李与小周对照后,确认与发送内容一致;3记录完成:老周在《最后一次通信记录表》上标注“12月23日8:00-9:37,会议成果总结传输完成,解密成功率100%,零泄密”,四人签字,小李长舒一口气:“最后一次通信成了!没给纽约之行留遗憾。”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从11月3日到现在,19次通信,一次都没差。”
三、密码箱的规范封存:密钥销毁、休眠锁定与自毁检查(1971年12月23日9时38分-12时00分)
9时38分,通信成功后,团队立即启动密码箱封存操作——核心是“彻底销毁密钥记录、双重关闭设备、确认自毁装置状态,确保设备在返程中无法被启用,无密钥泄露风险”,这是“零泄密”的关键环节,若封存不彻底,可能导致密钥被获取或设备被非法启用。过程中,团队经历“密钥销毁→休眠锁定→自毁检查”,每一步都透着“彻底、安全”的严谨,小周的心理从“销毁前的谨慎”转为“封存后的安心”,小李则从“锁定操作的细致”转为“自毁确认的放心”,全程符合规程。
9时38分-10时25分:密钥记录的彻底销毁。团队按“纸质+电子”双维度销毁:1纸质销毁:收集所有纸质密钥记录(含11月10日、11月17日、12月4日的密钥手册,共3本),放入专用焚烧袋,密封袋口(标注“1971.12.23,密钥销毁”);将焚烧袋放入焚烧炉,设置温度800c,时长19分钟(依据《密钥销毁标准》,800c19分钟可完全碳化纸张,无字符残留);小周用温度检测仪实时监测,确保炉内温度稳定在800c,无波动;焚烧完成后,取出灰烬(颗粒直径≤1),用放大镜检查“无纸张碎片、无字符痕迹”,装入灰烬收集盒,锁入保密柜,计划返程时带回国内销毁;2电子销毁:小李用电子密钥清零工具(qL-7101)连接密码箱的电子存储模块,选择“彻底清零”选项,工具显示“密钥数据已清除,无法恢复”;再用万用表测试存储模块,显示“无数据残留信号”,确认电子密钥完全销毁。“纸质销毁必须烧透,800c19分钟,上次练过,这次没出差错;电子清零要彻底,不然别人能恢复密钥,用工具测过,没问题。”小周展示灰烬,小李补充:“灰烬带回国内,不在纽约留,更安全。”
10时26分-11时10分:密码箱的休眠锁定(机械+电子双重)。小李与小周双人同步操作,关闭设备:1机械休眠锁定:两人分别插入休眠锁定钥匙(xs-7101、xs-7102),同时顺时针转动90度(误差0.1秒),密码箱发出“咔”的轻响,机械锁进入“休眠状态”,旋钮无法转动,齿轮舱锁定(阻力≥19n,无法手动开启);用机械密码扳手调整机械锁参数,设置“休眠模式下,输入任何密码均无效”,老周在旁监督,确认“双人操作无偏差”;2电子加密关闭:小周用电子加密关闭器(gg-7101)连接加密模块,点击“关闭”,模块指示灯从“常绿”变为“常红”(电子加密关闭,无法启动加密功能);小李测试终端,显示“设备已休眠,需国内授权密钥才能唤醒”,确认电子层面无法启用;3锁定确认:老周尝试转动旋钮(无反应)、启动终端(无响应),用万用表测试模块供电(无电流输出),确认“机械+电子双重锁定生效,设备完全休眠”。“休眠锁定必须双人来,差一点钥匙都插不进去,机械和电子都关了,就算拿到设备也用不了。”小李拔出钥匙,小周补充:“国内授权密钥才能唤醒,返程路上绝对安全。”
11时11分-12时00分:化学自毁装置的状态检查。小周主导,老周监督,确保自毁功能正常:1装置拆解:小周用专用塑料工具(防撞击)拆下自毁装置的外部护板,露出内部的化学胶囊(含自毁药剂,无泄漏);2胶囊检查:用内窥镜(ne-7101)观察胶囊外观“无破损、无变形,密封完好”,胶囊与触发电路的连接“接线牢固,无氧化”;3触发测试:测试触发机制的灵敏度——用压力测试仪施加19n的触发力(触发阈值20n),装置显示“触发机制正常,未达到阈值,无响应”;再施加21n(超过阈值),装置发出“嘀”的预警声(未触发药剂,仅测试电路),确认“触发机制灵敏,无故障”;4护板复位:重新安装外部护板,用螺丝固定,确保“无松动,不影响自毁触发”。“自毁胶囊是最后一道防线,没破损就好;触发机制灵敏,遇到暴力拆解会触发,放心了。”小周收起内窥镜,老周补充:“护板装紧,返程颠簸也不会掉,自毁装置状态正常。”四、返程安保的细化执行:铅封与航班值守安排(1971年12月23日12时01分-18时00分)
12时01分,设备封存完成后,团队启动返程安保操作——核心是“设备铅封、航班值守流程确认、应急准备”,确保密码箱在返程航班中“不被拆解、不丢失、无损坏”,延续赴纽约时的安保标准,同时新增铅封措施,强化防护。过程中,团队经历“设备铅封→值守分工→应急确认”,每一步都透着“周全、细致”的严谨,老周的心理从“铅封前的考量”转为“安排后的放心”,小李则从“携带责任的沉重”转为“应急准备的踏实”,确保返程安全。
12时01分-12时30分:密码箱的设备铅封。小周与小郑双人操作,完成铅封:1铅封准备:取出qf-7101型铅封(唯一编号),核对铅封型号与国内备案一致(编号在国内《返程安保备案表》中有记录);用酒精擦拭密码箱外壳缝隙(共7处,易被拆解的位置),确保无油污,便于铅封附着;2铅封操作:小周将铅封穿过外壳缝隙的金属环,小郑用铅封钳压紧铅封,确保“铅封变形紧密,无法无损拆解”;在《铅封记录表》上记录“铅封编号、铅封位置(7处缝隙)、操作人(小周、小郑)”,拍照留存(照片将同步国内);3铅封检查:老周用手轻拉铅封,无松动;用放大镜观察“铅封编号清晰,无模糊”,确认铅封有效。“铅封编号,国内有备案,回来要是编号对不上,就知道被人动过;7处缝隙都封了,想拆解必须破坏铅封,我们能发现。”小周展示铅封,小郑补充:“铅封钳是专用的,压紧后拆不开,只能剪断,痕迹很明显。”
12时31分-15时00分:航班值守流程的确认与分工。团队按“赴纽约流程+优化”确认分工:1基础流程延续:密码箱仍由小李随身携带(放入专用保温箱,避免低温凝露),不办理托运;航班全程(纽约→北京,约19小时)实行“双人值守”——小李负责设备贴身看管(不离开视线),小周负责周边环境观察(警惕可疑人员靠近),每30分钟检查一次铅封状态(无破损)、设备外观(无碰撞);2新增优化:与航班机组提前沟通,确认“小李可在客舱座位旁放置保温箱,无额外限制”;准备备用保温袋(若原保温箱损坏,可立即更换);值守人员携带对讲机(与中方代表团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避免分散);3作息安排:两人轮流休息,每次休息不超过2小时,确保设备始终有人看管,避免无人值守时段出现意外。“赴纽约时就是我带箱子,这次轻车熟路,30分钟查一次铅封,不会忘;小周看周边,有人靠近就提醒,安全。”小李拍了拍保温箱,小周补充:“轮流休息,不会累,19小时也能盯下来。”
15时01分-18时00分:返程应急准备与物资清点。团队为可能的突发情况做准备:1应急物资:准备“备用铅封(1个,编号)、休眠锁定钥匙备份(1套,由老周保管)、自毁装置应急关闭器(1个,防止误触发)”,物资装入专用应急袋,由小郑携带;2应急流程:制定“铅封破损→设备检查→休眠加固→国内报告”的应急步骤——若发现铅封破损,立即用备用铅封重新密封,检查设备无拆解痕迹后,启用“双重休眠”(增加电子锁定密码),同时通过加密卫星电话向国内报告;若遇美方安检盘问,由老周出面,按“外交通信设备,已封存,无涉密内容”回应,不允许对方开箱检查;3物资清点:清点“密码箱、保温箱、铅封、应急物资、通信记录汇总表”,确认无遗漏,所有纸质记录(含《最后一次通信记录表》《封存记录表》)均放入保密袋,由老周随身携带,避免丢失。“应急物资备齐,铅封破了能换,钥匙有备份,就算出点小状况也能应对;物资清点了3遍,没丢东西。”老周展示应急袋,小郑补充:“纸质记录都带回去,纽约不留任何文件,零泄密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