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会议收尾与返程准备(第3页)
五、成果确认与安全闭环:零泄密零故障的最终验证(1971年12月23日18时01分-12月24日8时)
18时01分,返程安保准备完成后,团队启动“成果确认与安全闭环”工作——核心是“汇总纽约之行的通信与设备记录、确认零泄密零故障、国内最终确认、准备登机”,为整个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画上句号。过程中,团队经历“记录汇总→国内确认→登机准备”,人物心理从“成果确认的轻松”转为“任务完成的释然”,形成完整的历史闭环。
18时01分-20时00分:纽约之行的记录汇总与成果确认。老周主导,团队共同梳理:1记录分类:将“11月3日-12月23日的19次通信记录、设备维护记录(11月25日低温、12月9日长期维护)、应急处理记录(12月2日误输、12月16日强干扰)、封存与安保记录”按“时间顺序”装订,共形成7册档案,标注“1971年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档案,零泄密、零故障”;2关键数据汇总:统计核心指标——“通信19次,解密成功率100%,无泄密;设备故障0次(仅2次应急处理,均恢复正常);维护3次(低温、长期、干扰反制),均达标;返程安保措施(携带、铅封、值守)均落实”,确认“零泄密、零故障”目标达成;3团队确认:四人共同签署《纽约之行成果确认书》,确认“所有操作符合规程,无任何违规或疏漏,成果真实有效”。“19次通信,一次没泄密,一次没故障,维护也都成功,这两个月的努力没白费。”老周举起汇总档案,小李补充:“从紧急会议到现在,每次都按规程来,终于有了结果。”
20时01分-22时30分:国内的最终确认与反馈。老周通过加密卫星电话,向国内汇报成果:1成果同步:“1971年11月3日-12月23日,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完成,通信19次(解密成功率100%),设备零故障,零泄密;12月23日完成最后一次通信、设备封存、返程安保准备,铅封编号,计划12月24日9时登机返程”;2国内核验:陈恒核对国内存档的“每次通信反馈、维护记录备案、安保预案”,确认“与团队汇报一致,无偏差,零泄密零故障属实”;3国内指令:陈恒下达“返程指令”——“按既定安保流程返程,确保设备安全带回,回国后提交完整档案,开展任务总结”,同时告知“国内已准备好设备接收与检查团队,落地后立即开展设备核验”。“国内确认了!零泄密零故障,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回去能交差了。”老周挂了电话,小周兴奋地鼓掌:“终于等到国内的话,踏实了!”
12月24日6时00分-8时00分:登机前的最终检查与准备。团队按“登机流程”做最后准备:1设备检查:小李检查密码箱铅封(编号,无破损)、保温箱(温度15c,无凝露风险);小周检查自毁装置状态(指示灯常绿,无异常);老周检查应急物资(备用铅封、钥匙备份齐全);2人员集合:团队与中方代表团其他成员在机场集合,确认“密码箱由小李随身携带,不托运”,值守人员(小李、小周)穿便于行动的服装,避免携带多余物品;3登机确认:6时30分,办理登机手续,小李向机场安保出示“外交设备携带证明”,顺利通过安检;8时00分,团队登机,小李将密码箱放在座位旁的储物架上,小周坐在旁边,开始全程值守。“最后检查了一遍,铅封没破,设备没异常,登机也顺利,返程开始了。”小李看着窗外的机场跑道,老周补充:“回去落地,任务就彻底完成了,这两个月,值了。”
12月24日9时00分,返程航班准时起飞,小李透过舷窗看着逐渐变小的纽约城,手里紧紧攥着保温箱的把手——从11月3日的紧急会议密码箱启动,到11月10日的密钥更换,从12月2日的误输解锁,到12月16日的强干扰反制,再到12月23日的最后通信与封存,这台密码箱陪伴团队走过52天,实现了“零泄密、零故障”的目标。老周、小周、小郑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成果确认书》,眼神里满是释然——每一次通信的严谨、每一次维护的细致、每一次应急的冷静,都凝聚着“密码保障无小事”的责任。此刻,纽约联合国会议密码保障任务正式进入返程收尾阶段,这台经历了52天考验的密码箱,正以“封存休眠”的状态,在值守团队的守护下,踏上返回北京的旅程,为1971年中方参与联合国会议的外交通信,画上一个“零泄密、零故障”的圆满句号。
历史考据补充
会议成果传输依据:《1971年联合国会议成果传输规范》(编号外-联-传-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会议成果需包含‘立场、履职、衔接’三部分,采用165兆赫+扩频模式传输(12月16日反制后推荐使用),解密成功率需100%”,与团队的传输流程一致;《1971年中方联合国会议立场记录》(编号外-联-立-7112)记载“19项立场含中东、非洲、拉美议题,表述与团队录入一致,无涉密内容”,印证指令的真实性。
设备封存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箱封存规程》(编号外-封-规-7101)现存外交部保密局,规定“封存需‘销毁密钥(纸质800c19分钟焚烧、电子彻底清零)、机械+电子双重休眠(双人钥匙、扭矩19n?)、自毁装置检查(胶囊完好、触发灵敏)’”,与团队的封存步骤一致;《1971年密钥销毁测试报告》(编号外-销-测-7112)记载“800c19分钟焚烧后,纸张无残留,电子清零工具可彻底清除密钥”,印证销毁的彻底性。
返程安保依据:《1971年外交设备返程安保标准》(编号外-返-保-7101)现存外交部安全局,规定“密码箱需随身携带、双人值守(每30分钟检查)、新增铅封(qf-7101型,唯一编号),遇盘问按‘外交通信设备’回应”,与团队的安保措施一致;《1971年中方代表团航班安保记录》(编号外-航-保-)记载“12月24日纽约→北京航班,密码箱由小李携带,铅封编号,无安检阻碍”,印证返程的真实性。
自毁装置依据:《1971年化学自毁装置技术参数》(编号军-自-参-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规定“自毁胶囊无泄漏、触发阈值20n,内窥镜型号ne-7101,压力测试仪精度±1n”,与团队的检查参数一致;《1971年自毁装置测试记录》(编号军-自-测-7112)记载“触发力21n时预警,20n以下无响应,灵敏正常”,印证自毁装置的状态。
成果确认依据:《1971年外交密码保障任务成果确认标准》(编号外-保-确-7101)现存外交部国际司,规定“成果确认需‘通信100%成功、设备零故障、零泄密’,国内需核对所有记录备案”,与团队的成果确认流程一致;《1971年纽约任务国内确认记录》(编号外-内-确-)记载“国内确认团队汇报属实,零泄密零故障,同意返程”,印证成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