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第2页)
21时16分-21时30分的初步特征分析,排除了常见干扰。首先排除“自然干扰”:红其拉甫的1月夜晚,电离层稳定,不会出现19db的强自然干扰,且自然干扰的波形不规则,而该信号波形规则,显然是人工生成;其次排除“我方信号”:根据《1972年中国边境通信频段规划》,我方在新疆边境的通信集中在150-160兆赫,175兆赫未纳入规划,且无该频段的跳频设备;最后排除“周边国家信号”: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通信频段均在165兆赫以下,且功率普遍低于10db,不可能产生19db的信号。“不是自然的,不是我们的,也不是周边国家的,那只能是美方的新信号?”小李皱着眉头说,语气里带着不确定。老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调整监测仪的“呼号识别”功能——该功能可捕捉信号中的呼号标识,但屏幕上始终显示“无呼号”。“美方之前的信号都有呼号,这个没有,而且频段偏移了5兆赫,可能是加密的新信号。”老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心里开始盘算:得继续监测,看它什么时候再出现,有没有规律。
21时31分-21时59分的持续观察,确认信号的重复性。老王将监测仪的扫描范围调整为“175.00-175.02兆赫”,分辨率0.001兆赫,耐心等待下一次信号出现。21时25分,信号再次出现,频率175.03兆赫,功率19db,周期3.7秒,依然无呼号;21时43分,第三次出现,频率175.02兆赫,参数与前两次一致。“每次出现的频率略有偏差,但都在175.01-175.03兆赫之间,周期和功率不变,肯定是有规律的跳频信号。”老王关掉监测仪的“自动扫描”,改为“手动值守”,“今晚别睡了,盯着这个频段,看它能持续多久,有没有更多特征。”小李点了点头,从文件柜里拿出另一本空白记录册,在封皮上写下“175兆赫异常信号记录”,准备开始通宵监测。
三、1月6日-7日:72小时连续监测与功率波动规律的挖掘
从1月5日21时到1月8日21时,老王和小李轮流值守,连续72小时监测175兆赫频段,核心是“记录信号的出现时段、跳频点分布、功率变化,挖掘隐藏的规律”。这72小时里,机房的煤炉换了19次煤,搪瓷水壶里的水烧干了又添,两人的眼睛熬得通红,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信号出现——老王知道,异常信号的规律往往藏在连续的记录里,哪怕漏掉一个数据点,都可能影响后续的分析。
1月6日的重点是“跳频点分布的完整记录”。早上8时,老王接过小李的班时,记录册上已经有了8组信号数据,频率分布在175.01-175.05兆赫之间。“你去睡2小时,我来盯着,记得定闹钟,10点过来换我。”老王对小李说,然后调整监测仪的“频率扫描速度”,从100khz\/秒降至10khz\/秒,确保能捕捉到每一个跳频点。10时17分,信号再次出现,老王盯着屏幕,手指快速在记录册上写下“175.01→175.05→175.09→175.13”——这是他第一次完整记录下4个跳频点的顺序。随后的12小时里,他又记录了15组跳频序列,发现信号的跳频点始终在175.01-175.19兆赫之间,间隔0.04兆赫,共19个跳频点,按“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的顺序循环。“19个跳频点,和美方An\aLr-70设备的跳频点数量一样,但顺序不一样,频段也不一样。”老王在记录册上画了一张跳频点分布图,每个点用圆圈标注,连接线画出循环顺序,“这肯定是美方的新设备,故意改了跳频序列,想隐藏信号。”
1月7日的关键发现是“每19分钟的功率波动”。凌晨3时,老王正盯着屏幕,突然发现信号的功率从19db降到了17db,持续约1分钟后又恢复到19db。“刚才功率降了2db,你看到没?”老王叫醒旁边打盹的小李,语气里带着兴奋。小李揉了揉眼睛,赶紧看向监测仪:“现在又正常了,是不是设备接触不良?”老王摇了摇头,调整“功率记录”功能,将采样间隔从10秒缩短至1秒:“再等等,看会不会再降。”3时19分,功率再次下降,这次降到了16db,1分钟后恢复;3时38分,第三次下降,参数与前两次一致。“19分钟!每次间隔都是19分钟!”老王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一道刺耳的声音,“3时00分第一次降,3时19分第二次,3时38分第三次,刚好19分钟!”小李也来了精神,赶紧在记录册上标注“功率波动间隔19分钟,最低16db,持续1分钟”。接下来的12小时里,他们又观察到19次功率波动,间隔均为19分钟,波动幅度16-19db,持续时间1分钟左右——这个规律,成了后续分析的关键线索。72小时监测中的“疲劳与坚持”,是监测员日常的真实写照。1月6日中午,小李值完班去宿舍睡觉,刚躺下就被冻醒——宿舍的暖气坏了,温度只有5c,他裹紧被子,脑子里还在想175兆赫的跳频点;老王则在机房里泡了一碗方便面,刚吃两口,监测仪就发出“滋滋”声,他赶紧放下碗,跑去记录信号参数,等忙完回来,面已经凉了。1月7日晚上,老王的眼睛开始发酸,看屏幕上的波形都有些模糊,他就用冷水洗了把脸,滴了两滴眼药水(监测站常备的缓解疲劳眼药水),继续盯着屏幕。“王师傅,你都36小时没合眼了,去睡会儿吧,我盯着。”小李劝道,手里递过一杯热茶。老王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热气模糊了眼镜:“再等一个周期,确认完波动规律我再睡,这信号太重要了,不能出岔子。”直到1月8日21时,72小时监测结束时,两人的记录册上已经记满了57组信号数据,画了19张波形图,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凝聚着他们的专注与坚持。
四、信号真实性验证与加密数据的国内传输
1月8日8时,72小时连续监测结束后,老王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启动“信号真实性验证”流程——核心是“排除设备故障、确认信号来源、整理监测数据”,然后按规定将数据加密传输至国内技术中心。他知道,只有确认信号是真实的未知加密信号,传输的数据才有意义;如果是设备故障导致的误报,不仅会浪费国内的分析资源,还可能延误其他任务。
1月8日8时-10时的“设备故障排除”,确保数据可靠。老王首先进行“监测仪自检”:启动内置的自检程序,注入标准跳频信号(170兆赫,17db,3.6秒周期),监测仪显示的参数与标准信号完全一致,排除“设备本身故障导致的虚假信号”;然后进行“天线互换测试”:将当前使用的天线换成备用天线,175兆赫信号依然能被捕捉到,参数无变化,排除“天线故障导致的信号异常”;最后进行“跨设备验证”:用监测站的备用监测仪(691型,灵敏度≤-110db)扫描175兆赫频段,虽然信号幅度比714型低,但依然能识别出跳频信号和功率波动,确认“信号真实存在,不是单台设备的误报”。“现在可以确定,这不是设备的问题,是真的有175兆赫的跳频信号。”老王关掉备用监测仪,对小李说,语气里带着踏实,“接下来整理数据,传去国内。”
1月8日10时-14时的“数据整理与标注”,确保信息完整。老王和小李将72小时的监测数据按“时间、频率、功率、周期、跳频点、功率波动”分类整理,形成《175兆赫异常信号监测报告》,包含以下核心内容:1信号基本参数:频段175.01-175.19兆赫,跳频周期3.7秒,功率16-19db,无呼号标识;2跳频规律:19个跳频点,循环顺序“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3功率波动:每19分钟波动一次,最低16db,持续1分钟;4出现时段:每日21时-23时,与美方170兆赫信号出现时段部分重叠。老王还在报告中附上了3张关键波形图:跳频序列图、功率波动图、时段分布图,并在旁边标注“疑似美方新型加密信号,频段与已知信号偏移5兆赫,跳频序列不同”。“数据要整得清楚,国内的人才能快速分析,不能让他们猜。”老王一边整理,一边跟小李讲解,“比如这个跳频顺序,要标清楚每个点的频率,不能只写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