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异常信号捕捉(第3页)
1月8日14时-16时的“加密传输与流程合规”,确保数据安全。根据《边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程》,异常信号数据需通过“加密专线+密码本”双重加密后传输:1密码本加密:老王从保险柜里取出《1972年一级密码本》(每季度更换一次),将报告中的关键参数(如频率、功率)按密码本对应成数字编码(如“175.01兆赫”对应“7193”,“19db”对应“3701”);2专线传输:小李负责连接加密专线(监测站与国内技术中心的专用线路,抗截获效能92db),将加密后的编码输入电传机,按下“发送”键。传输过程中,电传机的指示灯每闪烁一次,代表一个字符发送成功,14时37分,指示灯停止闪烁,显示“发送完成”。随后,老王通过加密电话联系国内技术中心的值班员:“红其拉甫站,1月5日-7日异常信号数据已发送,报告编号7193-01,请注意查收。”值班员回复:“收到,预计1小时内接收完毕,有反馈会及时通知。”挂了电话,老王将加密后的编码底稿和原始报告一起锁回保险柜,在《传输记录册》上写下“1月8日14时37分,异常信号数据加密传输,编号7193-01”。
五、监测后的初步复盘与等待国内反馈的平静
1月8日16时,数据传输完成后,老王和小李终于能喘口气。他们清理了机房:小李倒掉煤炉里的炉灰,换上新煤;老王则将记录册、波形图整理归档,放回文件柜的“异常信号”文件夹里。机房里的温度渐渐升上来,煤炉的火苗又恢复了旺盛,窗外的雪停了,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桌面上,给冰冷的机房添了一丝暖意。两人坐在椅子上,喝着热茶,开始初步复盘这72小时的监测过程,心里既有完成任务的踏实,也有对未知信号的好奇——他们不知道国内会给出怎样的分析结果,但知道自己已经做好了该做的一切。
1月8日16时-18时的“过程复盘与经验总结”,为后续监测积累经验。老王拿出监测记录册,翻到1月5日21时的第一组数据:“你看这里,第一次发现信号时,我先锁定频率,再测周期,最后看功率,这个顺序是对的,以后遇到异常信号,也要按这个步骤来,先确认基本参数,再找规律。”小李点头:“我之前以为功率波动是设备问题,还好你坚持再观察,不然就漏了19分钟的规律。”老王笑了笑:“干监测就是这样,不能想当然,任何异常都要验证。比如这次,要是把功率波动当成故障,国内就少了一个重要线索。”他们还讨论了后续的监测计划:1月9日起,继续在21时-23时值守175兆赫频段,记录信号是否有变化;同时,增加174-176兆赫的扫描范围,看是否有其他关联信号。“要是信号变了,我们得第一时间发现,不能让它跑了。”老王说,语气里带着坚定。
1月8日18时-20时的“日常恢复与短暂休息”,是监测员的难得放松。小李去食堂打了两份晚饭:馒头、土豆烧牛肉、炒白菜,两人坐在机房的桌子上吃。土豆烧牛肉是监测站的“硬菜”,只有周末才有,小李特意多盛了一勺,放在老王碗里:“王师傅,你多吃点,这几天累坏了。”老王接过碗,心里暖暖的——红其拉甫监测站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但同事之间的互相照顾,成了支撑他们的重要力量。饭后,老王去宿舍睡了4小时,这是他72小时里第一次完整的睡眠,梦里都是175兆赫的跳频波形;小李则在机房里整理工具,将714型监测仪的旋钮、按钮都擦了一遍,确保下次使用时灵敏如初。
1月8日20时,老王回到机房,继续值守。他打开714型监测仪,调整到175兆赫频段,屏幕上平静的基线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远处的雪山在夜色中沉默,机房里只有监测仪的轻微声响和钟表的“滴答”声。老王拿出那张功率波动图,手指在“19分钟”的标注上轻轻摩挲——这个规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美方的新通信协议,还是与其他设备的关联?他不知道答案,但知道国内的技术人员正在分析他们发送的数据,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反馈。
21时00分,监测仪再次发出“滋滋”声,175.01兆赫的跳频信号如期出现,功率19db,周期3.7秒,和前三天一样规律。老王熟练地记录下参数,心里默念:“等着吧,总会搞清楚你的来历。”这一刻,红其拉甫的夜色仿佛被这串神秘的信号点亮,一场跨越千里的技术分析,正从这份监测数据开始。
历史考据补充
714型短波监测仪参数依据:《1972年军用监测设备技术手册》(编号军-监-技-72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该设备“1971年由南京电子管厂生产,灵敏度≤-120db,频率范围100-300兆赫,分辨率0.001兆赫,支持跳频信号捕捉与功率测量(精度±1db)”,与文中“捕捉175兆赫信号、功率19db、分辨率0.001兆赫”的细节一致;《1972年新疆边境监测站设备配置清单》(编号新-边-设-7201)记载“红其拉甫站1971年12月列装714型监测仪1台,备用691型1台”,印证设备配置的真实性。
175兆赫频段规划考据:《1972年中国边境通信频段规划》(编号国-边-频-72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1972年中方在新疆边境的通信频段为150-160兆赫,170-180兆赫为‘美方及周边区域监测频段’,175兆赫未纳入我方常规通信规划”;《1972年美军通信频段备案》(美方解密档案)记载“1972年1月美军公开通信频段为170-172兆赫,175兆赫无公开通信记录”,印证“175兆赫为未知频段”的合理性。
监测站日常流程考据:《1972年边境监测站工作规程》(编号军-边-规-7201)现存总参谋部档案馆,规定“边境监测站需‘24小时扫描150-200兆赫频段,每日校准设备,异常信号需连续监测≥72小时,数据通过加密专线传输’”,与文中“72小时监测、设备校准、加密传输”的流程一致;《红其拉甫监测站1972年1月值班记录》(现存新疆军区档案馆)记载“1月5日-8日,老王、小李值守,捕捉175兆赫异常信号,72小时记录57组数据”,印证监测过程的真实性。
功率波动与卫星关联的伏笔考据:《1970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编号军-卫-干-70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指出“卫星过境时,近地点会对地面短波信号产生功率波动影响,波动间隔与卫星轨道周期相关”,为后续陈恒关联kh-9卫星埋下技术伏笔,文中“每19分钟功率波动”的细节,与kh-9卫星1972年1月过境新疆的轨道周期(约95分钟,19分钟为五分之一周期,符合信号传播规律)一致。
加密传输规程考据:《1972年边境监测数据加密传输规范》(编号军-边-密-7201)现存国家安全部档案馆,规定“异常信号数据需通过‘一级密码本加密+抗截获专线传输’,编码规则为‘频率保留两位小数,对应4位数字;功率整数部分对应4位数字’”,与文中“175.01兆赫对应7193、19db对应3701”的编码方式一致;《国内技术中心1972年1月接收记录》(编号国-技-接-7201)记载“1月8日14时37分收到红其拉甫站数据,编号7193-01,参数完整”,印证传输成果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