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初步破译尝试
1972年1月8日15时42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机房里,日光灯管发出“嗡嗡”的低频声响,墙上的温度计显示“23c”——这是恒温恒湿的分析区域,与新疆红其拉甫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老张(12年密码分析经验)穿着浅灰色的技术工装,袖口别着一支红色铅笔,正坐在一张铺着绿色台布的桌子前,手里捧着红其拉甫站刚传来的《175兆赫异常信号监测报告》,封皮上“编号7193-01”的蓝色印章格外醒目。
桌子的左侧,摆着一台103型手摇计算机(1970年上海计算机厂生产,机身长42厘米,宽28厘米,重19公斤),机身表面的金属漆有些磨损,手摇柄上缠着防滑胶布;右侧堆着三册《1971年美方通信密码规律汇编》,其中最厚的一本标注着“An\aLr-70设备专项”,里面夹着无数张黄色便签,记录着“6位数字密钥”“19个跳频点周期”等关键信息。年轻技术员小李(3年分析经验)正蹲在地上,用万用表测试手摇计算机的电源(直流6v,稳定),嘴里念叨着:“张师傅,机器调好了,上次算170兆赫的信号,就是用它算准的,这次肯定也行。”
老张没有抬头,手指在报告的“跳频周期3.7秒”处反复划过——这比An\aLr-70设备的常规周期3.6秒多了0.1秒,是偶然偏差,还是故意设置的干扰?他翻开《An\aLr-70专项》,找到1971年驻西欧使馆截获的信号记录:“170.32兆赫,跳频周期3.60秒,密钥6位,跳频点19个,映射字符‘0-9’”。“小李,把坐标纸和直尺拿来,咱们先按6位密钥、19个跳频点的规律,做第一组推演。”老张的声音很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从1月8日14时37分收到数据,到现在1小时05分,他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推演框架,接下来,就是用37组计算,验证这个未知信号是否藏着美方的密码规律。
一、数据接收与破译前的准备工作(1972年1月8日14时37分-18时00分)
1月8日14时37分,国内技术中心的电传机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红其拉甫站加密传输的175兆赫信号数据开始接收。老张团队的首要任务是“确认数据完整性、梳理美方已知规律、准备破译工具”——只有把基础工作做扎实,后续的37组概率推演才能避免无的放矢。这3个多小时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老张的每一个指令都围绕“精准”展开,他知道,密码破译容不得半点马虎,哪怕是一个数字的遗漏,都可能让后续的推演全部作废。
14时37分-15时10分的“数据接收与校验”,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电传机的指示灯每闪烁一次,代表一个加密字符被接收,小李负责盯着屏幕,每接收10组字符,就与红其拉甫站的传输记录核对一次(通过加密电话确认“已接收字符数”)。14时59分,传输结束,共接收576个加密字符,对应红其拉甫站72小时监测的57组数据。小王(另一名技术员)则负责将加密字符按“时间顺序”转录到专用密码本上,每个字符旁标注对应的原始参数(如“7193→175.01兆赫,19db”)。“去年有一次,隔壁组接收数据时漏了19个字符,结果推演了3天都是错的,后来才发现是转录时少抄了一行。”老张一边检查转录本,一边跟小王说,手指划过每一个字符,确认“无错漏、无颠倒”,15时10分,在转录本上签下“数据完整,可用于推演”。
15时11分-16时30分的“美方An\aLr-70规律梳理”,是推演的核心依据。老张带领团队回顾1971年截获的An\aLr-70设备密码规律:1密钥结构:6位数字密钥,每12小时更换一次,密钥由“跳频点序列+时间戳”生成(如“”对应“170兆赫,03号跳频点,29分生成”);2跳频-字符映射:19个跳频点对应10个数字字符(0-9),映射表固定(如“跳频点1→0,跳频点2→1,…,跳频点10→9,跳频点11→0”);3功率关联:功率稳定时(±1db),密钥无变化;功率波动超过2db,可能触发密钥临时调整。老张将这些规律整理成“规律对照表”,贴在机房的白板上,每个条目旁标注“1971年11月23日西欧截获案例”“1971年12月5日东南亚监测案例”,确保每一条规律都有实际信号支撑。“175兆赫的信号也是19个跳频点,功率波动16-19db,和An\aLr-70有相似性,先按这个规律推,不对再调整。”老张指着对照表,语气肯定,小李在一旁点头,手里的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16时31分-18时00分的“破译工具准备与分工”,确保推演高效推进。团队准备的核心工具包括:1103型手摇计算机:用于计算“跳频点与字符的匹配概率”,该设备单次可完成3位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概率计算需手动输入“跳频点编号、周期偏差、功率值”,输出匹配度(0-100%);2坐标纸与直尺:用于绘制“跳频点-字符”映射图,标注每次推演的匹配点;3加密记录册:用于记录37组推演的参数、结果、失败原因,每一组都需双人签字确认。分工方面,老张负责“推演方案制定、结果分析、调整方向”,小李负责“手摇计算机操作、概率计算”,小王负责“数据记录、映射图绘制”。“第一组推演,先固定密钥长度为6位,跳频-字符映射用An\aLr-70的表,计算跳频周期3.7秒与3.6秒的偏差对匹配概率的影响。”老张在分工表上写下第一组的参数,小李已经把手摇计算机的电源打开,机身发出轻微的“嗡嗡”声,准备开始第一次计算。
二、前10组推演:按部就班中的首次挫败(1972年1月8日18时01分-1月9日10时00分)
1月8日18时01分,老张团队启动第一组概率推演——核心是“验证175兆赫信号是否符合An\aLr-70的6位密钥+固定映射规律”。前10组推演按“固定参数、逐步验证”的思路推进,团队成员充满期待,毕竟An\aLr-70的规律在1971年已经验证过多次,成功破译过美方3次通信信号。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击,前10组推演的匹配概率均低于30%,远未达到“≥60%可判定为有效匹配”的标准,机房里的氛围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为凝重。
1月8日18时01分-20时30分的“第一组推演:周期偏差的初步影响”。小李按照老张的指令,在103型手摇计算机上输入第一组参数:“跳频点编号1(175.01兆赫)、An\aLr-70映射字符0、实际周期3.7秒、标准周期3.6秒、功率19db”,然后顺时针转动手摇柄19圈(设备要求的计算圈数),屏幕上显示“匹配概率27%”。“怎么这么低?”小李皱着眉头,又重新输入一次,结果还是27%。小王在坐标纸上标注“第1组:27%,周期偏差0.1秒”,老张则拿出An\aLr-70的周期记录,对比发现“该设备的周期偏差从未超过0.05秒,175兆赫的0.1秒偏差可能是关键”。他让小李调整参数,将“周期偏差允许值”从0.05秒扩大到0.1秒,再算一次,匹配概率升至32%,但仍低于60%。“看来光是扩大偏差不行,可能映射表也不一样。”老张坐在椅子上,手指敲击桌面,思考下一步,窗外的天色已经黑了,机房里的灯光照亮了白板上的规律对照表,显得有些刺眼。
1月8日20时31分-1月9日2时00分的“第2-5组推演:映射表调整的尝试”。老张决定调整“跳频-字符映射表”,比如将“跳频点1→1”“跳频点2→2”(而非An\aLr-70的“跳频点1→0”),让小李做第2-5组推演。第2组(跳频点1→1)匹配概率35%,第3组(跳频点1→2)31%,第4组(跳频点1→3)29%,第5组(跳频点1→4)33%——最高的35%依然远低于标准。小李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已经被他转得有些发烫:“张师傅,会不会不是6位密钥?比如8位?”老张摇了摇头:“An\aLr-70都是6位,美方很少在同类型设备上突然改密钥长度,先再试5组,换跳频点算。”小王则在旁边整理前5组的失败原因:“周期偏差0.1秒、映射表不匹配、功率波动未关联”,每一条都用红笔标注,提醒后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