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初步破译尝试(第2页)
1月9日2时01分-10时00分的“第6-10组推演:功率波动的关联验证”。考虑到红其拉甫站记录的“每19分钟功率波动”,老张让小李在第6-10组推演中加入“功率波动因子”——比如功率16db时,映射字符加1;19db时,映射字符不变。第6组(跳频点1→0,功率16db→字符1)匹配概率38%,第7组(跳频点2→1,功率17db→字符2)36%,第8组(跳频点3→2,功率18db→字符3)39%,第9组(跳频点4→3,功率19db→字符3)37%,第10组(跳频点5→4,功率16db→字符5)40%——最高的40%,还是没到60%。“已经试了周期、映射、功率,怎么还是不行?”小李有些急躁,把铅笔扔在桌子上,小王赶紧捡起来,劝道:“别急,去年破译170兆赫的信号,前15组也都失败了。”老张则拿起红其拉甫的监测报告,重新看跳频点顺序:“1→5→9→13→17→2→6……An\aLr-70的顺序是1→2→3→4→5……会不会跳频顺序变了,导致映射表没用?”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推演中,先固定跳频顺序,再细化周期精度。
三、第11-29组推演:29次失败与技术瓶颈的凸显(1972年1月9日10时01分-1月11日15时00分)
从1月9日10时到1月11日15时,老张团队连续推进19组推演(第11-29组),核心是“验证跳频顺序变化、细化周期计算精度、关联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这43个小时里,机房的灯光几乎没熄灭过,手摇计算机的手柄被转了无数圈,坐标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映射图,但29组推演的最高匹配概率仅为52%,始终卡在“60%”的合格线以下。团队成员的心理从“期待”转为“焦虑”,小李的手上磨出了水泡,小王的眼睛布满血丝,老张的胡子也长长了,但没人提出休息——他们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在排除错误方向,离真相更近一步。
1月9日10时01分-1月10日2时00分的“第11-18组:跳频顺序变化的验证”。老张根据175兆赫的跳频顺序(1→5→9→13→17→2→6…),重新制作“跳频点-编号”对应表(比如“175.01兆赫=跳频点1,175.05兆赫=跳频点5”),而非An\aLr-70的“按频率递增排序”。小李用新表做第11-18组推演,第11组(跳频点1→0,顺序1)匹配概率45%,第12组(跳频点5→4,顺序2)48%,第13组(跳频点9→8,顺序3)50%,第14组(跳频点13→12,顺序4)52%——这是目前最高的概率,但仍差8%。“有进步!说明跳频顺序真的变了,不是按频率排的。”老张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让小李继续推进,第15-18组调整“顺序偏差”(比如顺序1对应跳频点2),但概率反而下降到47%。“现在确定,跳频顺序是‘1→5→9→13→17→2→6…’,这个不能再变了,接下来细化周期精度。”老张在白板上写下“跳频顺序固定”,用红笔圈起来,小李揉了揉手上的水泡,换了只手继续转动手摇柄。
1月10日2时01分-18时00分的“第19-25组:周期精度从0.1秒到0.05秒”。之前的推演都按“周期3.7秒”计算,精度保留0.1秒,老张怀疑“0.1秒的误差累积,导致匹配概率上不去”,决定将周期精度细化到0.05秒(比如3.70秒、3.75秒)。小李用红其拉甫站的原始记录,重新核对每一组信号的周期:1月5日21时07分的信号周期3.71秒,21时25分3.70秒,21时43分3.69秒——确实存在0.02秒的波动。第19组(周期3.71秒,精度0.05秒)匹配概率51%,第20组(3.70秒)53%,第21组(3.69秒)52%,第22-25组加入“周期波动因子”(如3.71秒→字符+1),最高概率54%,还是没到60%。“差6%,问题在哪儿?”小王看着映射图,喃喃自语,老张则拿出功率波动记录:“每19分钟功率降3db,会不会这时候密钥也换了?之前没考虑密钥更换的时间点。”1月10日18时01分-1月11日15时00分的“第26-29组:功率波动与密钥更换的关联”。老张假设“每19分钟功率波动时,密钥的最后两位数字更换”(比如从“xxxx01”变为“xxxx02”),让小李做第26-29组推演。第26组(功率16db,密钥最后两位02)匹配概率55%,第27组(17db,03)56%,第28组(18db,04)57%,第29组(19db,05)58%——离60%只差2%,但就是跨不过去。“就差2%了!”小李猛地站起来,手摇计算机的手柄差点掉在地上,小王赶紧扶住,老张则冷静地说:“别慌,再核对一遍原始数据,是不是周期精度还不够?”他拿过红其拉甫的记录册,看到“周期3.7秒”的后面,小李标注的是“约3.7秒”,突然意识到:“之前算周期用的是秒表测的3.71秒,但714型监测仪的周期显示是3.7秒,会不会实际精度能到0.01秒?我们之前用0.05秒,还是粗了。”这个发现,成了后续突破的关键。
四、第30组推演:精度调整与疑似字符的首次匹配(1972年1月11日15时01分-22时00分)
1月11日15时01分,在经历29组失败后,老张团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周期计算精度”上——他们决定将周期精度从0.05秒提升至0.01秒,用714型监测仪的原始数据(而非秒表记录)重新计算每一组信号的周期,启动第30组推演。这一次,没有之前的急躁,也没有过多的期待,每个人都按部就班地操作,仿佛在完成一项普通的任务,但心里都藏着一丝希望——也许这一次,能突破那道60%的门槛。
15时01分-18时30分的“周期数据的重新校准”。小王负责从红其拉甫的监测报告中提取714型监测仪的原始周期数据:1月5日21时07分“3.70秒”,21时25分“3.69秒”,21时43分“3.71秒”,1月6日10时17分“3.70秒”……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0.01秒,而非之前的“约3.7秒”。小李则将这些数据按“时间顺序”录入103型手摇计算机的辅助表格,确保“每一个周期数据与跳频点、功率对应无误”。“之前用秒表测的3.71秒,和监测仪的3.70秒差0.01秒,19个跳频点下来,累积误差就有0.19秒,足够影响匹配概率了。”老张解释道,手指在数据表格上划过,确认“无错漏、无颠倒”,18时30分,校准完成,第30组的参数终于确定:“跳频点1(175.01兆赫)、周期3.70秒、功率19db、密钥最后两位01、跳频顺序1→5→9…、映射表按新顺序”。
18时31分-20时15分的“第30组推演的实操过程”。小李深吸一口气,将手摇计算机的“精度旋钮”从“0.05秒”调至“0.01秒”,然后逐一输入参数:1跳频点编号:1;2标准周期(An\aLr-70):3.60秒;3实际周期:3.70秒;4周期偏差:+0.10秒;5功率:19db;6密钥位:第1位。输入完成后,他顺时针转动手摇柄,每转一圈,嘴里数一个数:“1、2、3…19”,转完19圈后,按住“计算”键,计算机屏幕上的数字开始跳动,最终停在“63%”——超过60%了!“63%!张师傅,63%!”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小王赶紧凑过来看,老张也放下手里的笔,快步走到计算机前,确认屏幕上的数字:“没错,63%,有效匹配!”
20时16分-22时00分的“疑似字符提取与验证”。按63%的匹配概率,跳频点1(175.01兆赫)对应的字符为“7”(根据新映射表推算);小李继续计算跳频点5(175.05兆赫,周期3.69秒),匹配概率61%,对应字符“1”;跳频点9(175.09兆赫,周期3.71秒),匹配概率62%,对应字符“9”。“7、1、9!”小王在坐标纸上写下这三个数字,兴奋地说:“这三个字符连起来是719,会不会是密钥的前三位?”老张让小李验证后续跳频点:跳频点13(175.13兆赫)匹配概率59%(差1%),对应字符“3”;跳频点17(175.17兆赫)58%,对应字符“7”——这两个概率不足60%,无法确定。“先确认7、1、9的稳定性,再算其他组。”老张让小李用第30组的参数,重新计算1月5日-7日的19组信号,其中15组的跳频点1、5、9匹配概率均在60%-65%之间,确认“7、1、9是稳定的疑似字符”,但这三个字符无法形成完整语义(如“719”无对应通信词汇),破译仍需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