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31章 卫星侦察(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1 时 31 分 - 14 时 00 分的 “技术原理验证”,确认波动与卫星的关联。陈恒从书架上找出《1970 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国防科工委存档),里面明确记载:“卫星通信信号的功率会随卫星与地面站的距离变化 —— 近地点时距离最近,功率最高;远地点时距离最远,功率最低,波动幅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他让小吴计算 “kh-9 近地点与红其拉甫站的距离”:近地点高度 371 公里,地球半径 6371 公里,计算得出距离约 6742 公里,功率理论值 19dBm;远地点高度 400 公里,距离约 6771 公里,功率理论值 16dBm—— 与监测记录中的 “16-19dBm” 完全吻合。“还有一个关键证据。” 陈恒翻到报告的第 19 页,指着一张波形图,“卫星近地点时,信号的相位会出现 0.1 度的偏移,你们看 175 兆赫信号的相位记录,波动峰值时相位确实偏移了 0.1 度。” 老张接过报告,对比监测数据,久久没有说话 ——5 天来的困境,终于在 “卫星信号” 这个核心判断上找到了答案,他拍了拍陈恒的肩膀:“老陈,还是你有经验,我们光盯着地面设备,把卫星这个方向漏了。” 此刻,技术室的氛围彻底变了,手摇计算机的 “咔嗒” 声不再沉闷,反而透着期待,墙上的挂钟仿佛也走得快了些。

 三、关联图绘制:功率波动与卫星过境的精准对应(1972 年 1 月 13 日 14 时 - 14 日 10 时)

 1 月 13 日 14 时,陈恒带领老张、小吴启动 “功率波动 - 卫星过境关联图” 绘制工作 —— 核心是 “将 175 兆赫信号的功率数据与 kh-9 卫星的轨道参数逐点对应,用可视化方式验证两者的关联,为后续关键词段识别提供依据”。这 20 个小时里,三人分工协作:陈恒负责轨道参数计算,老张负责功率数据整理,小吴负责绘图,每张坐标纸都画满了曲线和标注,每一个数据点的对应,都让 “信号与卫星侦察相关” 的判断更扎实一步。

 13 日 14 时 - 18 时的 “数据整理与标准化”,是绘图的基础。老张从 57 组监测数据中筛选出 “1 月 5 日 - 7 日 21 时 - 23 时的功率记录”,共 19 组有效数据,按 “时间、功率、跳频点” 分类整理,剔除因设备短暂故障导致的 2 组异常数据(功率突然降至 10dBm,非周期波动);小吴则将 kh-9 的轨道参数(过境时间、高度、距离)从《卫星轨道预报》中摘录出来,换算成 “红其拉甫站当地时间”(原预报为 utC 时间,需加 8 小时),确保时间基准一致。“时间必须对准,差 1 分钟都可能影响对应关系。” 陈恒反复核对小吴的换算结果,发现 1 月 6 日 21 时 19 分的 utC 时间被误算成 21 时 19 分(正确应为 29 时 19 分,即次日 5 时 19 分),立即纠正:“卫星过境时间不能错,不然关联图就成了错的,后续分析全白费。” 18 时整,两人完成数据整理,形成两张表格:一张是 “175 兆赫信号功率表(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 - 22 时 58 分,17 组数据)”,一张是 “kh-9 卫星过境参数表(同期 17 个近地点数据)”,每个时间点都精确到秒。

 13 日 19 时 - 23 时的 “坐标纸绘图与初步对应”,首次呈现关联规律。小吴拿出 19 张 16 开坐标纸,横向标注 “时间(21:00-23:00)”,纵向标注 “功率(15-20dBm)” 和 “卫星高度(370-400 公里)”,用红色铅笔绘制功率曲线,蓝色铅笔绘制卫星高度曲线。19 时 37 分,第一张图完成(1 月 5 日 21:00-21:30):红色功率曲线的峰值(19dBm)对应蓝色高度曲线的谷值(371 公里,近地点),功率曲线的谷值(16dBm)对应高度曲线的峰值(398 公里,远地点),两条曲线呈完美的反相关。“对上了!完全反相关!” 小吴兴奋地把图举起来,灯光下,红色和蓝色的曲线像两条缠绕的丝带,清晰地展现出 “高度低→功率高,高度高→功率低” 的规律。陈恒和老张凑过来,逐点核对数据:21 时 07 分,功率 19dBm,高度 371 公里(近地点);21 时 26 分,功率 19dBm,高度 373 公里(近地点);21 时 45 分,功率 18.8dBm,高度 375 公里(近地点)——17 个数据点,对应误差均≤2 分钟,功率误差≤0.2dBm。“这就证明,175 兆赫信号的功率波动,完全由 kh-9 卫星的高度变化决定,信号肯定和 kh-9 有关。” 陈恒在图上用黑色笔标注 “近地点→功率峰值”,老张则在旁边写下 “卫星通信信号,确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4 日 8 时 - 10 时的 “多日数据叠加与规律验证”,排除偶然因素。为了确认关联不是 “单日偶然”,小吴将 1 月 5 日 - 7 日的三张关联图叠加在一起(用透明坐标纸覆盖),发现 “三天的功率曲线和高度曲线形状基本一致,峰值和谷值的出现时间偏差≤3 分钟”——1 月 5 日 21 时 07 分的功率峰值,1 月 6 日为 21 时 09 分,1 月 7 日为 21 时 11 分,偏差源于 kh-9 轨道的微小漂移(每日约 2 分钟,符合卫星轨道规律)。陈恒用直尺测量叠加后的曲线幅度:三天的功率波动幅度均为 3dBm(16-19dBm),卫星高度波动幅度均为 29 公里(371-400 公里),完全符合《1970 年卫星通信干扰研究报告》中 “功率波动幅度与卫星高度波动幅度成正比” 的结论(3dBm 对应 29 公里,比例系数 0.103dBm / 公里,与报告中的 0.1dBm / 公里一致)。“多日叠加验证了规律的稳定性,不是偶然,是必然关联。” 陈恒收起叠加图,对老张和小吴说,“现在可以确定,175 兆赫信号是 kh-9 卫星的配套加密通信信号,用途很可能和卫星侦察有关 ——kh-9 是侦察卫星,它的通信信号肯定会传输侦察相关的信息,我们接下来要找的,就是‘卫星侦察’相关的关键词段。”

 四、关键词段识别:1971 年密电字符频率的跨时空比对(1972 年 1 月 14 日 10 时 - 15 日 12 时)

 1 月 14 日 10 时,在确认 175 兆赫信号与 kh-9 卫星关联后,陈恒将破译方向转向 “卫星侦察相关关键词段的数字编码识别”—— 核心思路是 “从 1971 年截获的美方‘卫星侦察’密电中提取关键词的字符频率,再与 175 兆赫信号的 37 组推演结果比对,找出匹配的数字编码”。这 38 个小时里,三人从 “关键词筛选” 到 “字符频率统计”,再到 “编码匹配”,每一步都像在迷宫中寻找线索,而 1971 年的历史密电,成了照亮迷宫的火把。

 14 日 10 时 - 16 时的 “卫星侦察关键词筛选”,锁定核心分析对象。陈恒让小吴从档案柜里取出 1971 年驻西欧使馆截获的 “美方卫星侦察密电档案”(共 19 份,均为 AnaLr-70 设备传输,含 “reCon”“orBit”“tArget” 等侦察相关关键词),根据 kh-9 的任务特点(侦察区域、轨道参数、数据传输),筛选出 3 个高频关键词:1“reCon”(侦察,英文缩写,在 19 份密电中出现 17 次);2“orBit”(轨道,出现 15 次);3“tArget”(目标区域,出现 12 次)。“kh-9 的通信信号,最可能传输这三类信息:是不是在侦察(reCon)、卫星轨道参数(orBit)、侦察的目标区域(tArget)。” 陈恒将三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用红笔圈出,“我们先从这三个词入手,统计它们的字母频率,再对应成数字编码。” 老张补充:“1971 年的密电里,美方用‘A=1,B=2,…,z=26’的简单字母 - 数字对应,再加上‘空格 = 0’,形成数字编码,比如‘reCon’是 r (18) e (5) C (3) o (15) n (14),对应数字‘’。”

 14 日 17 时 - 23 时的 “字符频率统计与编码转换”,建立比对基准。小吴负责统计三个关键词的字母频率:1“reCon” 中,r (18) 出现 1 次,e (5) 1 次,C (3) 1 次,o (15) 1 次,n (14) 1 次,高频字母为 r、e、C、o、n;2“orBit” 中,o (15) 1 次,r (18) 1 次,B (2) 1 次,i (9) 1 次,t (20) 1 次,高频字母为 o、r、B、i、t;3“tArget” 中,t (20) 1 次,A (1) 1 次,r (18) 1 次,g (7) 1 次,e (5) 1 次,t (20) 1 次,高频字母为 t、A、r、g、e。陈恒则根据 1971 年密电的编码规则,将高频字母转换为数字:r (18)、e (5)、C (3)、o (15)、n (14)、B (2)、i (9)、t (20)、A (1)、g (7),并统计这些数字在密电中的出现频率 —— 其中 “7(g)、1(A)、9(i)、3(C)、0(空格)” 出现频率最高(均超过 19 次 / 100 字符)。“这些高频数字,很可能在 175 兆赫信号的编码中也高频出现,我们可以用这个作为匹配依据。” 陈恒将高频数字写在纸上,小吴则在旁边标注出现次数:7(23 次)、1(21 次)、9(19 次)、3(18 次)、0(17 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5 日 8 时 - 12 时的 “37 组推演结果比对与关键词段识别”,终于找到突破口。陈恒让老张调出 37 组概率推演的原始数据,重点查看第 30 组(匹配出 “7、1、9”)及后续 7 组(因周期偏差未完全匹配,但有零散数字)。15 日 8 时 37 分,陈恒在第 30 组数据中发现 “跳频点 175.07 兆赫→数字 7,175.01 兆赫→数字 1,175.09 兆赫→数字 9”,三个数字连起来是 “719”—— 与 “reCon” 中的 “g (7) A (1) i (9)” 无关,但与 “tArget” 中的 “g (7) A (1) r (18)”(18 的十位是 1,个位是 8,可能简化为 1)有部分重合;9 时 19 分,在第 35 组数据中,发现 “175.03 兆赫→数字 3,175.07 兆赫→数字 7,175.00 兆赫→数字 0”,连起来是 “370”—— 与 “orBit” 中的 “C (3) g (7) o (15)”(15 的个位是 5,可能简化为 0)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