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卫星侦察
卷首语
1972 年 1 月 13 日 8 时 17 分,国内技术中心的密码分析室里,暖气片发出 “咕嘟” 的水声,墙上的挂钟指针在 “8” 和 “9” 之间跳动,钟摆声与手摇计算机的 “咔嗒” 声交织成沉闷的节奏。老张(技术组负责人)坐在堆满纸张的桌前,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推演记录纸,上面用红笔打满了叉 —— 前 29 组概率推演全败,第 30 组勉强匹配出 “7、1、9” 三个孤立数字,却连不成完整语义。桌角的 103 型手摇计算机旁,散落着 19 张画满跳频序列的坐标纸,每张纸的边缘都被手指摩挲得发毛。
年轻助手小吴蹲在档案柜前,翻找 1971 年的美方密电档案,额头上渗着细汗:“张师傅,AnaLr-70 的密码规律都核对过了,6 位密钥、19 个跳频点,和 175 兆赫信号的参数能对上 80%,就是周期差 0.3 秒,怎么调都匹配不上完整字符。” 老张叹了口气,把推演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已经 5 天了,再找不到突破点,红其拉甫站那边还得继续盯着,万一信号变了,之前的监测就白费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陈恒裹着一身寒气走进来,军大衣上还沾着雪花 —— 他刚从外地的设备调试现场赶回来,手里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 1971 年纽约抗干扰项目的技术笔记。“老张,国内中心让我来看看 175 兆赫的信号数据。” 陈恒的声音带着旅途的疲惫,却透着技术人员特有的沉稳,“把所有监测记录和推演报告给我,我先看看。” 老张赶紧从抽屉里拿出一摞文件,小吴也递上 AnaLr-70 的操作手册,陈恒坐在空着的椅子上,翻开第一页监测记录,目光落在 “每 19 分钟功率波动” 的标注上,手指下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 这个被老张团队忽略的细节,此刻正像一道微光,照进了破译的僵局。
一、陈恒介入前的技术困境:29 组推演失败的核心症结(1972 年 1 月 8 日 - 12 日)
在陈恒 1 月 13 日介入前,老张团队已围绕 175 兆赫信号开展了 5 天的破译尝试,核心思路是 “照搬 1971 年美方 AnaLr-70 设备的密码规律(6 位数字密钥、19 个跳频点周期)”,却始终卡在 “跳频周期偏差 0.3 秒” 的瓶颈上。这 5 天里,团队从 “密钥长度推测” 到 “跳频点映射”,每一步都透着 “按图索骥” 的执着,却因忽略了 “功率波动” 这一关键特征,陷入了技术死胡同 —— 老张的焦虑、小吴的困惑,以及推演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成了这段时间技术室的主旋律。
1 月 8 日 - 9 日的 “密钥长度误判”,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老张团队拿到红其拉甫站的监测数据后,首先假设 175 兆赫信号的密钥长度与 AnaLr-70 一致(6 位),用 103 型手摇计算机生成 19 组 6 位随机密钥,逐一与跳频点匹配。1 月 8 日 14 时,小吴输入第一组密钥 “”,将 175 兆赫的 19 个跳频点按 “1→5→9→…” 的顺序与密钥字符对应,结果显示 “匹配度仅 37%,无完整字符”;1 月 9 日上午,团队又尝试 8 位密钥(假设美方加长了密钥),生成 27 组 8 位密钥,匹配度最高仅 42%,依然无法形成语义。“AnaLr-70 是 6 位,这个信号会不会是 8 位?可 8 位也不行,难道是 10 位?” 小吴揉着发酸的手腕,语气里满是疑惑,老张则盯着跳频序列图,眉头紧锁:“不可能,10 位密钥的跳频周期得超过 5 秒,这个信号才 3.7 秒,密钥太长装不下。” 两天下来,团队在 “6 位还是 8 位” 的纠结中浪费了 48 小时,却没意识到问题不在密钥长度,而在未考虑的外部变量。
1 月 10 日 - 11 日的 “跳频点映射偏差”,暴露了规律套用的局限。根据 AnaLr-70 的操作手册,该设备的 “跳频点与数字字符” 存在固定映射关系(如 170.01 兆赫对应 “1”,170.05 兆赫对应 “5”),老张团队直接将这一映射套用在 175 兆赫信号上(175.01 兆赫对应 “1”,175.05 兆赫对应 “5”)。1 月 10 日 21 时,小吴用手摇计算机计算 “175.01→175.05→175.09” 的跳频序列对应的字符,得出 “1→5→9”,与 AnaLr-70 的映射一致,但后续跳频点 “175.13” 却对应不出手册中的字符 ——AnaLr-70 没有 175 兆赫的跳频点记录。“是不是映射表记错了?” 老张让小吴重新核对手册,确认 “170 兆赫频段的映射无误”,可 175 兆赫的跳频点就是无法匹配。1 月 11 日,团队尝试调整映射偏移量(如 175.01 兆赫对应 “2”),生成 37 组偏移方案,匹配度最高仅 51%,依然是零散的数字,连不成句。“手册里只有 170 兆赫的映射,175 兆赫是新的,套用肯定不行,可又没别的规律参考。” 老张把手册扔在桌上,语气里带着无奈,这是他从事密码分析 19 年来,第一次遇到 “规律对不上” 的情况。
1 月 12 日的 “功率波动忽略”,成了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 5 天的推演中,老张团队始终将 “功率波动” 视为 “设备干扰或信号噪声”,未纳入分析范围 ——1 月 12 日上午,小吴曾提出 “每 19 分钟波动会不会和密钥更换有关”,却被老张否决:“AnaLr-70 的密钥更换周期是 19 小时,不是 19 分钟,波动就是干扰,不用管。” 当天下午,团队做了第 29 组推演,调整跳频周期计算精度至 0.1 秒,依然因 “0.3 秒偏差” 失败;第 30 组将精度提至 0.01 秒,终于匹配出 “7、1、9” 三个数字,却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和语义(是密钥的前三位?还是关键词的编码?)。“5 天了,就弄出三个数字,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小吴坐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眼神里满是沮丧,老张则拿起电话,向国内中心申请支援:“175 兆赫信号破译遇到瓶颈,需要派有经验的人来帮忙,最好是懂跳频和卫星通信的。” 也就是这次申请,让刚完成纽约抗干扰项目的陈恒,走进了这个技术困境。
二、陈恒的破局思路:从 “跳频序列” 到 “功率波动” 的视角转换(1972 年 1 月 13 日 8 时 - 14 时)
1 月 13 日 8 时 30 分,陈恒用 40 分钟快速浏览完所有资料,提出了一个与老张团队完全不同的思路:“别盯着跳频序列和密钥长度了,先分析功率波动 ——19 分钟的规律太整齐,不可能是干扰,肯定和某种外部周期设备有关。” 这个思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技术室沉闷的水面,老张和小吴起初充满疑惑,但随着陈恒的逐步分析,他们的困惑渐渐转为惊讶,最后变成了期待 —— 陈恒的视角转换,让陷入死胡同的破译工作,终于看到了转机。
8 时 30 分 - 10 时 00 分的 “功率波动数据重审”,首先推翻了 “干扰” 的判断。陈恒从监测记录中抽出 1 月 7 日的功率波动图,用直尺测量波动幅度(16-19dBm)和持续时间(1 分钟),发现 “每次波动的最低功率、持续时间完全一致,间隔 19 分钟分毫不差”:“你们看,自然干扰的波动是随机的,幅度和间隔都不会这么整齐;设备干扰会随温度或电压变化,可红其拉甫站的供电记录显示,波动时段电压稳定在 220v±1%,温度也没变 —— 这是人为控制的周期波动,不是干扰。” 他又翻出 1971 年纽约抗干扰项目的笔记,里面记载着 “美方卫星通信信号会因卫星位置变化产生功率波动”:“我在纽约遇到过 170 兆赫的卫星信号,卫星近地点时功率高,远地点时低,波动周期和卫星轨道相关。” 老张凑过来看笔记,手指在 “卫星位置 - 功率” 的关联图上滑动:“你是说,175 兆赫的信号可能是卫星通信?可 AnaLr-70 是地面设备,不是卫星设备啊。” 陈恒摇摇头:“不一定是 AnaLr-70,可能是美方的新型卫星加密设备,175 兆赫是卫星通信的常用频段。”
10 时 01 分 - 11 时 30 分的 “外部周期设备排查”,锁定了 kh-9 卫星。陈恒让小吴从档案柜里找出《1971 年美军卫星设备参数手册》和《美国国家侦察局 1972 年卫星轨道预报》,重点查看 “中亚区域过境的美军侦察卫星”。手册显示,美方 1971 年部署的 kh-9 卫星(代号 “六角形”)主要用于中亚、东亚区域的侦察任务,轨道周期约 95 分钟,近地点高度 370-400 公里,过境新疆的时间集中在每日 21 时 - 23 时(与 175 兆赫信号出现时段完全一致)。“kh-9 的轨道周期是 95 分钟,19 分钟是 95 分钟的五分之一 —— 卫星每绕地球一圈,会经过 5 个近地点,每个近地点间隔 19 分钟,这和功率波动的间隔刚好对上!” 陈恒的声音有些兴奋,他用圆规在轨道预报图上测量 kh-9 过境新疆的时间:1 月 5 日 21 时 03 分、21 时 22 分、21 时 41 分 —— 与监测记录中 “21 时 07 分、21 时 26 分、21 时 45 分” 的功率波动时间误差仅 2-4 分钟,远小于 “≤2 分钟” 的允许误差(因卫星轨道微小偏移导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这不是巧合!” 小吴激动地站起来,椅子差点翻倒,老张也露出了 5 天来的第一个笑容:“原来我们一直错把卫星信号当成了地面信号,难怪 AnaLr-70 的规律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