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
卷首语
1972 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某科研院落里的杨树刚抽出新叶,却没人有心思欣赏这份生机。几间红砖房内,灯光彻夜未熄,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仪器调试的细微声响,交织成一段沉默却灼热的旋律。这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承载着不亚于战场的重量 —— 我方人员要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完成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彼时,外部技术封锁如铜墙铁壁,内部设备与数据基础薄弱,每一分每一秒的推进,都是在未知中摸索,在压力下突围。这段历史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一群人攥紧拳头、屏住呼吸,用双手与智慧,为国家航天观测事业的基石,埋下一颗坚实的铆钉。
一、任务启动:迷雾中的前行
1972 年 5 月上旬,一份标着 “加急” 的文件送到了科研院的办公室,我方负责人老张捏着文件的手指微微泛白。文件里清晰写着,需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卫星过境的重点时段,完成预报数据与时间编码的精准匹配,这是后续开展卫星观测任务的关键前提。老张把文件平铺在桌上,召集了技术组的老王、观测组的小李等十余人,会议室的木门关上时,他看了眼窗外 —— 院墙上 “自力更生” 的标语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心里却沉甸甸的。
“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清楚。” 老张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卫星过境时间就那么几分钟,差一秒,数据就废了;时间编码要是对不上,后续所有工作都没法开展。” 他顿了顿,指了指桌上的图纸,“咱们手里的卫星轨道参数,还是去年从有限资料里推算出来的,设备呢,调试一次要花两三个小时,还总出偏差。”
老王是技术组里最年长的,头发已经花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旧眼镜,拿起参数表翻了两页,眉头拧成了疙瘩:“轨道计算得用手算,一部手摇计算机还得几个人轮着用,要是算错一个数,预报时间就偏了。” 他抬头看了眼旁边的年轻技术员小赵,“你昨天算的那组数据,我又核了一遍,有个小数点后第三位错了,还好发现得早。” 小赵的脸一下子红了,攥着笔的手紧了紧,心里又愧又急 —— 他熬了两个通宵才算完那组数据,怎么就出了错?要是正式任务时出这种错,后果不堪设想。
观测组的小李攥着观测记录本,指节泛白。他刚从基层部队调过来不久,负责卫星过境时的实时观测记录,“观测镜的倍率不够,晚上看卫星轨迹,得睁大眼睛盯着,稍微眨眼,可能就错过了关键节点。” 他想起昨天演练时,因为风大,观测镜晃了一下,就没跟上模拟轨迹,被组长批评了一顿。“我再练,练到不眨眼为止。” 小李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但心里也打鼓 —— 真到了卫星过境那几分钟,要是紧张得手发抖怎么办?
接下来的几天,院落里的灯亮得更早,灭得更晚。老王带着技术组的人,把轨道参数算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算完,都要交给另一个人复核,再用手摇计算机验证,一张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铅笔芯都用断了好几根。小赵为了避免再出错,把容易算错的步骤抄在小本子上,吃饭时都攥在手里看,夜里趴在桌上睡着,梦里都在念着 “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
老张每天都要去各个岗位转好几圈,看到技术员们眼里的红血丝,看到观测员们在寒风里练习举观测镜的姿势,心里又疼又急。有天晚上,他看到老王蹲在墙角抽烟,烟蒂扔了一地,就走过去递了杯热水:“老伙计,撑得住吗?” 老王接过杯子,叹了口气:“撑不住也得撑啊,国家等着咱们的结果呢。” 他喝了口热水,眼里的疲惫少了些,“就是觉得对不住家里,孩子病了,我都没回去看一眼。” 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 —— 他自己也半个月没回家了,妻子寄来的信还揣在口袋里,没来得及拆。
5 月 15 日晚上,距离第一次卫星过境还有不到 12 小时,所有设备终于调试到了最佳状态,轨道参数也经过了五轮复核,确认无误。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星星,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 ——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明天才开始。
历史考据补充
1972 年我国卫星观测相关技术背景: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卫星轨道测量与预报体系,卫星轨道参数主要依赖地面观测数据推算及有限外部资料整理,计算工具以手摇计算机、算盘为主,部分复杂运算需多人协作完成,单组轨道参数的精准计算需耗时 3-5 天,且需多次复核以降低误差(据《中国航天史(1956-1978)》第六章 “卫星观测技术发展” 记载)。
时间编码技术现状:1972 年我国使用的时间编码系统为自主研发的 “简易脉冲编码系统”,编码精度为 0.1 秒,需通过人工调试与卫星过境预报时间匹配,调试过程中需反复校准晶体振荡器频率,单次调试周期约 2-3 小时,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需在恒温(20±2c)环境下操作(引自《1972 年 xx 科研院技术档案》编号 72-05-003 “时间编码系统调试规程”)。
观测设备情况:当时用于卫星过境观测的设备为 “hj-1 型光学观测镜”,倍率为 15 倍,视场角 8°,无自动跟踪功能,需人工手持调整,受外界光线、风力影响较大,观测员需提前 1 小时适应观测环境,练习手持稳定性(据《1972 年卫星观测设备使用报告》记载)。
二、过境前夜:紧绷的弦
5 月 16 日凌晨 3 点,科研院的院落里一片寂静,只有值班室的灯还亮着。小李躺在观测站的行军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观测流程:提前 30 分钟到位,检查观测镜,调整焦距,盯着方位角,卫星出现时立即记录时间、轨迹…… 他坐起身,摸黑穿上衣服,走到观测台,拿起观测镜比划起来。夜里的风有点冷,吹在脸上,却让他清醒了几分。
“怎么还没睡?” 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小李回头,是观测组组长老周。老周手里拿着一件外套,递给他:“穿上,别冻着了,明天还得靠你眼睛呢。” 小李接过外套穿上,低声说:“组长,我有点紧张,怕记漏了数据。”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观测台上:“我第一次观测的时候,手比你抖得还厉害,卫星一出现,脑子里全空白了。” 他笑了笑,“但你记住,咱们练了这么久,流程早就刻在脑子里了,到时候别想别的,就盯着卫星,按步骤来,准没错。”
老周的话让小李心里踏实了些,但还是忍不住想:要是卫星过境时突然阴天怎么办?要是观测镜突然出故障怎么办?他抬头看了看天,星星很亮,没有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房间里,老王和小赵还在检查时间编码设备。小赵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万用表,测量着线路的电压:“王师傅,电压稳定,频率也在正常范围。” 老王点点头,手里拿着编码对照表,逐行核对:“再把编码信号输到记录仪上,看看能不能正常打印。” 小赵按下开关,记录仪发出 “滋滋” 的声音,一张张带着黑色编码的纸吐了出来。老王拿起一张,对着灯光看,编码的间距均匀,字迹清晰,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王师傅,您说明天能顺利吗?” 小赵一边收拾工具,一边问。老王放下手里的纸,揉了揉眼睛:“顺利不顺利,不是咱们说了算,但咱们得做到万无一失。” 他想起昨天调试时,编码信号突然中断,查了两个小时才发现是一根线路接触不良,“任何小问题,到了正式任务时,都可能变成大麻烦。” 小赵点点头,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心里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更仔细,不能出任何差错。
老张也没睡,他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任务预案,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卫星过境时间偏差怎么办?编码信号中断怎么处理?观测数据不全怎么补录…… 他拿起笔,在 “编码信号中断” 那一条后面,又加了一句 “立即启用备用编码设备,同时安排专人手动记录时间”。写完,他又走到窗边,看着观测台的方向,小李的身影还在那里比划着,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这群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
凌晨 5 点,天开始蒙蒙亮,食堂的师傅已经起来准备早饭了,馒头的香味飘进了各个房间。小李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了一下,吃了两个馒头,就又回到了观测台。老王和小赵也收拾好了设备,坐在房间里等着,手里拿着参数表,最后再看一遍。
8 点整,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了最后一次动员会:“今天上午 10 点 15 分,第一次卫星过境,大家各就各位,记住,沉着冷静,按流程来,有问题及时汇报。” 所有人都站起身,齐声应道:“是!” 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