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第2页)
小李走到观测位,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心里默念着:10 点 15 分,10 点 15 分…… 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手指放在启动按钮上,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时间显示。老张站在中间,手里拿着对讲机,手心微微出汗 —— 这根紧绷了几天的弦,终于要到检验的时刻了。
历史考据补充
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基本参数:据《中国卫星观测档案(1972 年 5 月)》记载,此次过境卫星为 “实践一号” 卫星(当时对外未公开名称,内部称 “01 星”),过境时间为 5 月 16 日 10 时 15 分 32 秒至 10 时 18 分 17 秒,过境方位角 125°,仰角 42°,最大亮度 3.5 等,适合光学观测。
任务预案制定依据:当时的任务预案参考了 1971 年两次卫星观测试验的经验,针对 “时间编码匹配偏差”“观测设备故障” 等 6 类常见问题制定了应对措施,其中 “备用编码设备” 为手工编码发生器,需人工输入时间数据,编码精度 0.5 秒,作为应急使用(引自《1972 年重点时段卫星观测任务预案》编号 72-05-011)。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人员作息安排:为保障任务期间人员状态,实行 “三班倒” 作息制度,每班工作 6 小时,休息 12 小时,但实际执行中,技术人员与观测员多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平均每日休息不足 4 小时(据《1972 年 5 月科研院人员考勤记录》记载)。
三、首次过境:一秒不差的博弈
5 月 16 日 10 点 10 分,距离卫星过境还有 5 分钟,整个科研院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小李的眼睛紧紧贴在观测镜上,手指放在记录笔上,手心的汗把笔杆都浸湿了。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咚咚” 的,像敲鼓一样,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 老周说的对,练了这么久,不能慌。
老王盯着屏幕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数着:“10 点 12 分,编码设备正常;10 点 13 分,信号稳定。” 他的声音很稳,但握着鼠标的手却微微用力。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备用编码设备,眼睛盯着观测台的方向,随时准备接应。
老张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手里的对讲机贴在耳边:“各岗位报告状态。”“观测组准备就绪。”“技术组准备就绪。”“记录组准备就绪。” 每一个 “就绪”,都让他心里的石头往下落一点,但还没等他松口气,观测组的声音突然传来:“报告,观测镜有点晃,风大了。”
老张心里一紧,抬头看了看,刚才还平静的天,突然刮起了小风,虽然不大,但足以影响手持观测镜的稳定性。“小李,能不能稳住?” 老张对着对讲机问。小李咬着牙,把胳膊肘抵在观测台的栏杆上,尽量减少晃动:“组长,我能行!” 他紧紧盯着镜筒,视野里的星星在微微晃动,但他努力聚焦,不让视线偏移。
10 点 15 分 20 秒,老王突然喊道:“编码信号提前启动,准备匹配!” 屏幕上,时间编码开始以 0.1 秒为间隔跳动,每一个编码都对应着一个精确的时间点。小赵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信号。
10 点 15 分 32 秒,小李突然喊道:“卫星出现!”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但很清晰。老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眼睛紧紧盯着观测台的方向。小李的笔在记录本上飞快地写着:10 点 15 分 32 秒,方位角 125°,仰角 40°…… 他一边写,一边报出数据:“10 点 15 分 35 秒,仰角 41°;10 点 15 分 38 秒,仰角 42°……”
老王的眼睛在屏幕和编码表之间来回切换,嘴里念念有词:“10 点 15 分 32 秒,编码 A3;10 点 15 分 35 秒,编码 A4…… 对得上,都对得上!”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小赵也松了口气,手里的备用设备慢慢放了下来。
10 点 18 分 17 秒,小李喊道:“卫星消失!”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了。老张快步走到观测台,拿起小李的记录本,上面的数据密密麻麻,每一个时间点都和技术组的编码表对应得严丝合缝。“好,好!” 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声音都有些哽咽,“没白练!”
老王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编码记录纸,和小李的观测记录放在一起,“时间完全匹配,误差在 0.1 秒以内,符合要求。”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看着两张纸上的数据,脸上露出了疲惫却灿烂的笑容。小赵兴奋地说:“王师傅,咱们成功了!” 老王点点头,眼里却有些湿润 —— 这几天的熬,值了。
但老张很快冷静下来:“大家别放松,还有 17 号、18 号两次过境,一次成功不代表什么,咱们得确保三次都没问题。” 他的话让大家瞬间清醒过来,刚才的喜悦被谨慎取代。小李把记录本收好,又拿起观测镜,开始检查设备:“我再调试一下,确保明天没问题。” 老王也回到技术组,开始分析这次过境的编码数据,看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当天晚上,技术组开会分析第一次过境的数据,老王指出:“这次编码启动有点仓促,下次可以提前 10 秒启动,留足缓冲时间。” 小赵补充道:“观测数据和编码匹配时,有两个时间点的误差刚好是 0.1 秒,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咱们可以再校准一下编码设备,把误差缩小。”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这次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都记了下来,直到深夜才散会。
历史考据补充
首次过境数据验证结果:据《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观测报告》记载,此次过境观测共记录有效数据 128 组,时间编码匹配误差最大 0.1 秒,最小 0.02 秒,平均误差 0.06 秒,符合 “误差≤0.1 秒” 的任务要求,观测镜受风力影响导致的轨迹记录偏差约 0.5°,在允许范围内(该报告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16)。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编码设备优化依据:当时技术组提出的 “提前 10 秒启动编码设备” 及 “校准编码设备” 建议,参考了《时间编码系统误差分析手册》(1971 年版)中的 “启动延迟误差” 理论,经后续调试,编码启动延迟误差从 0.3 秒降至 0.1 秒,匹配精度进一步提升(引自《1972 年技术组会议纪要》5 月 16 日晚)。
人员心理状态记录:在《1972 年科研院任务日志》中,小李当天的记录写道:“卫星出现的那一刻,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按练过的步骤来,报完最后一个数据,才发现手在抖,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但看到数据对得上,觉得一切都值了。” 老王的日志则提到:“看到编码和观测数据对上时,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因为容易,是因为太难了,咱们没给国家丢脸。”
四、二次过境:意外与坚守
5 月 17 日,天公不作美,早上就开始阴云密布,到了卫星过境的时间 —— 下午 2 点 30 分,天空更是飘起了小雨。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灰蒙蒙的天,心里揪得慌:“这雨要是不停,观测镜根本看不到卫星,怎么办?”
观测组的人都急坏了,小李拿着观测镜,对着天空试了好几次,视野里全是模糊的雨丝,什么都看不到。“组长,不行啊,雨太大,视线太差了。” 小李的声音里带着焦急,他昨天还在想,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可现在连卫星都看不到,怎么记录数据?
老周皱着眉,走到观测台旁边,抬头看了看天:“再等等,说不定雨会停。” 他回头对小李说:“把观测镜的焦距调大,要是卫星亮度够,说不定能看到。” 小李赶紧调整焦距,眼睛紧紧贴在镜筒上,雨水打在脸上,他都没心思擦。
技术组的房间里,气氛也很紧张。老王看着屏幕上的时间,眉头紧锁:“还有 10 分钟,要是观测组看不到卫星,咱们的编码就算再准,也没用。” 小赵拿着备用编码设备,手心全是汗:“王师傅,要不要提前启动编码设备?万一等会儿雨停了,来不及。” 老王犹豫了一下,摇摇头:“再等等,没看到卫星,启动编码也没用,还浪费电。”
2 点 25 分,雨突然小了一些,天空露出了一小块缝隙。老周眼睛一亮:“小李,注意!可能有机会!” 小李一下子精神起来,紧紧盯着镜筒,生怕错过那一点点缝隙。2 点 28 分,雨停了,天空虽然还是阴的,但视线明显好了很多。“组长,能看到星星了!” 小李兴奋地喊道。
老张赶紧对着对讲机说:“技术组,准备启动编码设备!” 老王立刻按下启动按钮,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跳动。2 点 30 分 15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了!” 但刚喊完,一阵风突然吹过,观测镜晃了一下,卫星的轨迹从视野里消失了。“糟了!” 小李心里一沉,赶紧调整观测镜的角度,手都在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