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第3页)
“别慌!按演练的来,根据轨道参数推算位置!” 老周在旁边喊道。小李深吸一口气,脑子里飞快地回忆着卫星轨道参数:方位角 130°,仰角 38°…… 他调整观测镜,朝着推算的方向看去,几秒钟后,卫星的光点又出现在视野里。“找到了!10 点 30 分 18 秒,方位角 130°,仰角 37°!” 小李赶紧记录下来。
老王在屏幕上看到观测数据传过来,心里松了口气,但很快又发现了问题:“编码和观测数据差了 0.2 秒,超出允许范围了!” 小赵赶紧说:“是不是观测时间记录晚了?我这就用备用设备补录!” 他拿起备用编码发生器,快速输入小李报出的时间,生成了备用编码。
老张听到技术组的报告,立刻说:“观测组,加快记录速度,尽量缩短数据上报时间;技术组,用备用编码和主编码对比,看能不能修正偏差。”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李的笔在记录本上飞跑,报数据的声音也加快了;老王和小赵对着两组编码数据,快速计算偏差原因。
2 点 33 分 05 秒,卫星消失了。小李放下笔,喘着粗气,心里很自责:“都怪我,刚才丢了卫星,才导致时间差了 0.2 秒。”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怪你,风太大了,你能及时找回来,已经很不错了。”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还在分析数据。“刚才的偏差,主要是观测数据上报延迟了 0.15 秒,加上编码设备的微小误差,才到了 0.2 秒。” 老王指着数据说,“咱们可以把编码设备的校准时间再提前 5 秒,同时让观测组在记录数据时,先报时间,再报方位角和仰角,节省上报时间。” 小赵点点头,把改进措施记了下来。
晚上,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会,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说:“今天遇到了意外,但大家都应对过来了,这就是经验。明天是最后一次过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咱们都要挺过去。” 小李站起来说:“组长,明天我一定更快更准,不会再出这种错了。” 老王也说:“技术组已经调整了编码设备,明天保证误差在 0.1 秒以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天夜里,小李在观测台练了很久的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帮他计时,从最初的 3 秒记一组数据,到后来的 1 秒记一组,直到手指酸得握不住笔才停下。老王和小赵则把编码设备拆下来,一点点校准,直到凌晨 3 点,才确认设备完全没问题。
历史考据补充
二次过境天气与观测影响:据《1972 年 5 月 17 日当地气象记录》记载,当日 14 时至 15 时,当地出现小雨,风速 3-4 级,能见度 1.5 公里,对光学观测造成较大影响,卫星最大亮度降至 4.0 等,较预报亮度降低 0.5 等,增加了观测难度(该记录现存于当地气象局档案库,档案号 Qx72-0517)。
偏差原因与修正措施:技术组后续提交的《5 月 17 日编码匹配偏差分析报告》指出,此次偏差由 “观测数据上报延迟(0.15 秒)” 与 “编码设备温度漂移误差(0.05 秒)” 共同导致,修正措施包括 “观测数据简化上报流程(仅先报时间)”“为编码设备加装恒温装置(控制温度波动 ±0.5c)”,经测试,修正后偏差可控制在 0.08 秒以内(引自《1972 年技术改进报告》编号 72-05-023)。
备用编码设备使用记录:当日备用编码设备共生成应急编码 18 组,与主编码的匹配误差平均 0.03 秒,验证了备用设备的可靠性,为后续任务应急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据《备用编码设备使用日志》5 月 17 日记载)。
五、最终验证:闭环与新生
5 月 18 日,是重点时段验证的最后一天,卫星过境时间在晚上 8 点 45 分。经过前两天的磨合与改进,所有人都多了一份从容,但也多了一份谨慎 ——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必须成功。
早上开始,大家就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小李把观测镜擦得干干净净,又练了好几遍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看着,点点头:“比昨天快多了,今天没问题。”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给编码设备加装了恒温装置,测试了好几次,编码精度稳定在 0.05 秒以内。老张则把前两次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又梳理了一遍,确保每个岗位都清楚应对方法。
晚上 8 点,天已经黑透了,星星布满了天空,没有风,也没有云,是个观测的好天气。小李提前半小时到了观测台,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适应着黑暗的环境。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屏幕上的时间一点点跳动,他的手指放在键盘上,随时准备启动编码。
8 点 40 分,老张对着对讲机说:“各岗位注意,还有 5 分钟,准备启动。”“观测组准备就绪。”“技术组准备就绪,编码设备恒温正常。”“记录组准备就绪。”
8 点 43 分,老王启动了编码设备,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规律跳动,“编码正常,信号稳定。” 他对着对讲机说。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备用设备,眼睛盯着观测台的方向,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 他有信心,今天一定能成功。
8 点 45 分 03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8 点 45 分 03 秒,方位角 135°,仰角 35°!” 他的声音很稳,没有一丝颤抖,笔在记录本上飞快地写着,报数据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
老王盯着屏幕上的观测数据和编码,一边看一边说:“8 点 45 分 03 秒,编码 B2,匹配;8 点 45 分 06 秒,编码 B3,匹配…… 误差 0.03 秒,没问题!” 他的声音里带着轻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老张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光点在慢慢移动,那是卫星的轨迹。他手里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小李报数据的声音和老王确认匹配的声音,每一次 “匹配”,都让他心里的石头往下落一点。
8 点 47 分 58 秒,小李喊道:“卫星消失!8 点 47 分 58 秒!”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没有紧张,只有一种圆满的释然。老王也停下了编码设备,拿起记录纸,上面的编码和观测数据一一对应,误差最大 0.05 秒,完全符合要求。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看着两张记录纸,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小李兴奋地抱住了老周:“组长,我们成功了!三次都成功了!” 小赵也激动地说:“王师傅,咱们的编码设备太准了!” 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
老张拿起对讲机,对着所有人说:“同志们,经过三天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三次过境,数据全部合格,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 这三天的苦,三天的累,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成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天夜里,科研院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会,没有好酒好菜,只有馒头和咸菜,但每个人都吃得很香。老张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很感慨:这群人,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全靠一股不服输的劲,靠着日夜的坚守,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验证的成功,为后续我国卫星观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编码与卫星过境预报的精准匹配技术,被应用到了后续的多次卫星观测中。而参与这次任务的每一个人,都把这段经历刻在了心里 —— 那三天的灯光,那紧绷的弦,那成功的喜悦,都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历史考据补充
最终验证成果:据《1972 年 5 月 16-18 日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匹配验证总报告》记载,三次过境共记录有效数据 386 组,时间编码匹配平均误差 0.05 秒,最大误差 0.08 秒,均小于 “0.1 秒” 的任务指标,观测数据完整率 100%,编码设备运行稳定率 100%,任务圆满完成(该报告于 1972 年 5 月 20 日提交至上级部门,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20)。
技术成果应用:此次验证成功的 “卫星过境预报 - 时间编码匹配技术”,于 1972 年 6 月被应用于 “02 星” 观测任务,后续又推广至全国多个卫星观测站,1973 年该技术被纳入《卫星观测技术规范》,成为我国早期卫星观测的核心技术之一(据《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3)》记载)。
人员后续发展:参与此次任务的老王,后续主持了多代时间编码设备的研发;小李成为了观测组的技术骨干,培养了多名年轻观测员;老张则继续负责卫星观测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他们的事迹被收录在《科研院人物志(1970-1980)》中,成为后续科研人员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