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恒走过来,没有批评小李,只是说:“标错了没关系,现在改过来就好。但要记住,每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咱们现在多花一分钟核对,后续就能少一分防护风险。” 他帮小李按住底图,防止擦的时候滑动,“慢慢来,别急。”

 小李重新拿起三角板,对准北纬 38°45′的纬线,慢慢画出横线,这次他看一眼坐标表,画一笔,确认没错再继续。画完后,他又让老张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才松了口气。“以后我抄坐标的时候,一定逐字逐句看,再也不看错了。” 他低声说,心里既愧疚又庆幸 —— 还好审核时发现了,要是到了防护部署阶段才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考据补充

 坐标精度要求依据:1:50 万军用地图的坐标标注精度要求 “误差≤1 分”,换算成实地距离约 1.8 公里(纬度 1 分≈1.852 公里,经度 1 分≈1.5 公里),该要求来自《军用地图绘图规范(1972 版)》(编号军 - 绘 - 规 - 7201),小李标注时严格遵循此标准,最终 37 个区域的坐标标注误差均≤0.5 分,符合要求(据《1972 年防护图坐标审核报告》记载)。

 区域 28 坐标纠错记录:在《防护图绘制工作日志》5 月 22 日晚的记录中,小李写道:“区域 28 纬度标错 15 分,因抄录坐标时误读‘45′’为‘30′’,经老张审核发现,已用专用绘图橡皮修正,修正后坐标误差 0.3 分,符合精度要求。后续抄录坐标将采用‘双人核对’方式,避免误读。”

 绘图工具背景:小李使用的绘图工具为 1972 年上海绘图仪器厂生产的 “英雄牌” 绘图套装,包含三角板(精度 0.1mm)、圆规(带微调装置)、专用绘图铅笔(2h 硬度,线条细且清晰)、绘图橡皮(无酸配方,不损伤图纸),均为当时国内最高精度的绘图工具,确保标注精度(引自《1972 年绘图工具采购清单》)。

 三、风险标注:三色里的防线

 5 月 23 日早上,绘图室里多了几盒彩色铅笔 —— 红色、黄色、蓝色,整齐地摆在小李的绘图板旁边。小林拿着整理好的《风险等级表》,走到小李身边:“小李,这是 37 个区域的风险等级,红色 3 个(08、15、28),黄色 12 个(03、05、07 等),蓝色 22 个(01、02、04 等),每个区域的频次都标在后面,你核对一下。”

 小李接过表格,逐行看:“区域 08,28 次,红色;区域 15,25 次,红色;区域 28,22 次,红色…… 区域 03,15 次,黄色,对吗?”“对,15 次在 10-20 次之间,按规范算黄色。” 小林点点头,“有两个区域要注意,区域 10 和区域 17,频次都是 10 次,按规范算黄色,不是蓝色,别标错了。”

 “为什么 10 次算黄色?” 小李疑惑地问,“规范里写的是‘10-20 次’,10 次是下限,能不能算蓝色?” 陈恒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走过来解释:“规范里有补充说明,‘频次≥10 次且<20 次为黄色’,10 次是黄色的起点,不能算蓝色。要是标成蓝色,按常规防护,但 10 次的关联频次已经需要加强防护了,会出问题。”

 他拿出《防护规范》,翻到补充说明页:“你们看,这里写得很清楚,‘为确保敏感区域不遗漏防护,频次临界值(10 次、20 次)均按高一级别划分’,所以 10 次算黄色,20 次算红色。” 小李和小林赶紧点头,把这个补充说明记在笔记本上,生怕后续再搞错。

 开始涂色了,小李拿起红色铅笔,先涂区域 08 的轮廓。他没有一下子涂满,而是先沿着轮廓线轻轻涂一圈,确认颜色均匀,再慢慢向中间填充。“红色要涂得深一点,显眼,让人一眼就知道是高敏感区域。” 老张在旁边提醒,“但别涂出轮廓线,不然会和旁边的区域混淆。”

 小李点点头,手腕轻轻用力,红色铅笔在纸上划过,均匀的红色慢慢填满了区域 08 的轮廓。涂完后,他把红色铅笔放在一边,拿起黄色铅笔,开始涂区域 03。黄色比红色浅,他特意用了稍大的力气,确保颜色能清晰显示,但又不会盖过里面的区域编号。

 涂到区域 10 时,小李又停住了:“区域 10 旁边是区域 09(蓝色,8 次),两个区域挨得很近,涂色的时候会不会串色?” 小林凑过来看了看:“你可以在两个区域之间画一条细一点的黑色分隔线,这样就不会串色了,而且能让边界更清晰。”

 陈恒认可这个建议:“可以画分隔线,但要用最细的铅笔,别太粗,不然会显得杂乱。” 小李拿出细铅笔,在区域 10 和 09 之间轻轻画了一条线,线条细得几乎看不见,但确实把两个区域分开了。“这样就好了,既不影响美观,又能区分边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午,涂色工作接近尾声,老张又开始逐区域审核。“区域 17,10 次,黄色,对;区域 22,9 次,蓝色,对;区域 25,18 次,黄色,对……” 审核到区域 19 时,老张突然问:“区域 19 是蓝色(8 次),但它是边境地区,要不要在颜色旁边加个‘边’字备注?虽然频次低,但边境地区防护也很重要。”

 陈恒想了想:“可以加,在区域 19 的蓝色轮廓旁边,用小字写‘边’,再在地形备注里写‘边境山区,需加强边境警戒’,这样后续看防护图的人,不仅知道风险等级,还知道有特殊防护要求。”

 老王也补充道:“区域 19 的地形数据里提到有高地,适合部署警戒哨,备注里可以再加上‘高地部署警戒哨’,更具体。” 小李赶紧拿出铅笔,在区域 19 旁边写下 “边” 字,又在底图空白处的 “地形备注” 栏里,详细写下 “边境山区,海拔 3800-4200 米,东经 75°30′-75°35′为山谷(可隐蔽),75°35′-75°45′为高地(部署警戒哨)”。

 傍晚,所有区域的风险颜色都标注完了。底图上,红色的 3 个区域像 3 个醒目的警示灯,黄色的 12 个区域分布在周围,蓝色的 22 个区域则点缀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三色分明,一目了然。小李站在远处看了看,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 这张图上的每一笔颜色,都是一道看不见的防护信号,能指导后续的部署工作。

 历史考据补充

 三色标注实施细节:据《防护图风险标注工作记录》记载,红色采用 “中国红” 色号(pantone 186C),黄色为 “警示黄”(pantone 109C),蓝色为 “安全蓝”(pantone 2945C),均为当时军用标准色号,确保颜色醒目且统一;标注时采用 “轮廓填充 + 编号标注” 方式,编号字体为宋体 5 号,确保清晰易读(引自《军用地图颜色标注规范(1972 版)》)。

 临界频次划分依据:《1972 年敏感区域防护规范》补充说明明确 “频次临界值按高一级别划分”,其制定依据为 1971 年《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 “卫星关联频次≥10 次时,目标被侦察到的概率达 60% 以上,需加强防护;≥20 次时,概率达 90% 以上,需优先防护”,故 10 次划分为黄色,20 次划分为红色(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风险评估档案库)。

 边境区域特殊备注: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边” 字备注及特殊防护建议,参考了《1972 年边境敏感区域防护指导意见》(编号边 - 防 - 指 - 7201),该意见要求 “边境地区无论风险等级高低,均需标注‘边’字,并补充边境警戒相关备注”,与防护图标注内容一致(据《防护图备注审核表》记载)。

 四、细节补充:时间与地形的加持

 5 月 24 日,防护图绘制进入最后阶段 —— 补充卫星过境顺序和完善地形备注。早上 8 点,小林拿着《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表》走进绘图室:“陈组长,这是整理好的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过境表,有 5 颗卫星会过境 3 个高敏感区域,还有 3 颗会过境黄色区域,时间都精确到分了。”

 陈恒接过表格,上面写着:“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1 时 20 分,卫星 09 过境区域 10;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他把表格递给小李:“把这些时间标注在对应区域旁边,格式就写‘xx 时 xx 分 卫星 xx 过境’,字体要小,别盖过颜色和编号。”

 小李拿起细铅笔,先在区域 08 旁边写下 “09 时 03 分 卫星 05 过境”,写完后,他又核对了一遍时间,生怕写错分钟:“09 时 03 分,没错;卫星 05,对。” 标注到区域 15 时,他发现区域 15 旁边的空白处很小,写不下完整的时间和卫星编号,“陈组长,区域 15 旁边空间太小,能不能写在底图边缘,再用箭头指过去?”

 陈恒看了看底图:“可以,用虚线箭头,从边缘的时间标注指向区域 15,箭头要细,别影响其他标注。” 小李点点头,在底图右上角空白处写下 “15 时 17 分 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然后用虚线箭头轻轻画到区域 15 的轮廓上,箭头清晰又不突兀。

 老王则在完善剩下的地形备注。他把每个区域的地形数据都整理成简短的备注,比如区域 08:“西北平原,多沙丘,需伪装成沙丘形态”;区域 15:“西南山地,多树林,可利用树林隐蔽”;区域 28:“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需部署假目标迷惑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