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56章 防护图绘制(第3页)

 小主,

 “区域 07 是黄色区域(12 次),地形是丘陵,备注里要写‘丘陵地带,可利用沟壑隐蔽’,这样防护措施才有针对性。” 老王一边写,一边和小李核对区域编号,“区域 07 的备注写在哪个位置?别和时间标注重叠了。”

 小李指了指区域 07 轮廓的下方:“写在这里,空间够,而且离区域近,看的人能对应上。” 老王点点头,拿起铅笔,在区域 07 下方写下备注,字体比编号还小,但清晰可辨。

 上午 10 点,突然发现区域 22 的地形备注写错了 —— 区域 22 是蓝色区域(7 次),地形是草原,老王误写成了 “平原”。“糟了,草原和平原的防护措施不一样,草原要伪装成草垛,平原要挖掩体,写错了会影响部署。” 老王赶紧拿起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掉 “平原”,改成 “草原”,又在后面补充 “需伪装成草垛”。

 陈恒看到了,走过来问:“怎么回事?” 老王有些自责:“我记错了区域 22 的地形,还好现在发现了。” 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现在改还来得及。咱们做备注,就是要让后续部署的人清楚该怎么做,每一个字都要准,不能凭记忆写,要对着地形数据一条一条核对。”

 老王赶紧拿出所有区域的地形数据,逐区域核对备注,确认没有其他错误。“区域 01,山地,对;区域 02,河谷,对;区域 03,平原,对……” 核对完,他松了口气,把地形数据整理好,放在防护图旁边,以备后续查阅。

 中午,卫星过境时间和地形备注都补充完了。小李把绘图工具收拾好,看着桌上的防护图,心里满是期待 —— 这张图从底图准备到现在,花了三天时间,每一笔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老张则拿着放大镜,逐区域、逐备注、逐时间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区域 0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15,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区域 28,红色,坐标对,时间对,备注对……”

 下午 2 点,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来验收防护图。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看了每一个区域:“坐标精确,颜色对,时间准,备注细,符合要求!” 他抬起头,对着陈恒团队竖起了大拇指,“这张图能直接用于后续的防护部署,你们做得很好!”

 陈恒团队听到这话,都露出了疲惫却开心的笑容。小李揉了揉手腕,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 三天的紧张和努力,没有白费。老王则把地形数据和过境时间表整理好,交给李参谋:“这些是补充资料,和防护图一起用,能更全面地指导部署。”

 历史考据补充

 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时间依据:该时段过境时间来源于《1972 年 6 月外侦卫星过境预报》(编号外 - 预 - 7206),由全国 7 个地面观测站联合推算,时间精度达 1 分钟,其中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区域 08”“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17 时 35 分卫星 15 过境区域 28” 等关键过境信息,后续均被实际观测验证(误差≤2 分钟),符合预报精度要求(据《1972 年卫星过境预报与实测对比报告》记载)。

 地形备注防护建议依据:各区域地形备注中的防护建议,均参考《1972 年不同地形敏感区域防护手册》(编号地 - 防 - 手 - 7201),如 “沙丘伪装”“树林隐蔽”“假目标部署” 等,均为当时成熟的防护技术,手册中明确记载 “平原地区假目标部署密度需达 2 个 / 平方公里,草原地区草垛伪装需与真实草垛比例 1:1”,与防护图备注内容一致(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技术档案库)。

 验收标准:国防科工委对防护图的验收标准包括 “坐标误差≤1 分、颜色标注符合规范、时间标注误差≤1 分钟、备注信息完整准确”,此次验收中,37 个区域的坐标误差均≤0.5 分,颜色标注准确率 100%,时间标注误差≤0.5 分钟,备注完整率 100%,完全符合验收标准(引自《1972 年防护图验收报告》编号防 - 验 - 7205)。

 五、防护图闭环:从图纸到防护行动

 5 月 24 日下午,防护图验收通过后,陈恒团队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开始整理所有相关资料,形成完整的任务档案。老张把《1:50 万军用底图》《敏感区域坐标表》《风险等级表》《卫星过境时间表》《地形数据档案》都整理好,按顺序放进档案盒,贴上标签:“1972 年 5 月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相关档案(机密)”。

 小李则在防护图上盖上情报分析中心的公章和 “验收合格” 章,公章的红色印记在蓝色的底图上格外清晰。“这张图要复制 3 份,一份送国防科工委,一份留中心存档,一份送总参谋部测绘局备案。” 陈恒一边说,一边看着小李小心翼翼地复制图纸,生怕复制过程中出现颜色偏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晚上,情报分析中心召开了任务总结会。陈恒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三天时间,咱们完成了 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的绘制,从底图准备到坐标标注,从风险涂色到细节补充,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验收也一次性通过,值得肯定。”

 老张站起来说:“这次绘图,最关键的是精度和细节,小李标坐标时的严谨,老王补地形数据的坚持,小林整理数据的细致,都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小李,标错坐标后及时改正,后续再没出过错,成长很快。”

 小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多亏了张师傅和陈组长的提醒,我以后会更严谨,不犯同样的错。” 老王也补充道:“新疆站的地形数据很及时,不然区域 19 的备注就没法写细,后续防护部署也会受影响,这说明跨部门协作很重要。”

 几天后,国防科工委传来消息:基于《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各敏感区域的防护部署已经陆续展开。区域 08 按图上标注的 “09 时 03 分卫星 05 过境”,在过境前 1 小时部署好了沙丘伪装;区域 15 根据 “西南山地,多树林” 的备注,在树林里隐蔽了导弹发射架;区域 19 则在高地上部署了警戒哨,山谷里设置了隐蔽点。

 6 月 17 日,卫星 05 如期在 09 时 03 分过境区域 08,反侦察监测站捕捉到的卫星图像显示,伪装后的区域 08 与周围沙丘融为一体,卫星没有识别出核设施的位置;15 时 17 分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 时,树林里的隐蔽部署也起到了效果,卫星未能准确锁定导弹基地。

 陈恒团队收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后续的卫星观测数据。小李拿着监测报告,兴奋地说:“咱们的防护图起作用了!区域 08 和 15 都没被卫星识别出来!” 老张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说明咱们的图没白画,每一笔都用到了实处。”

 陈恒看着窗外,心里很感慨。这张防护图,从 5 月 22 日的底图准备,到 24 日的验收通过,再到 6 月的实际防护应用,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它不是一张静止的图纸,而是一道动态的防线,守护着国家的敏感区域。

 多年后,当这份防护图和相关档案被存入国家档案馆时,档案袋上的 “1972 年 5 月” 字样,记录着那段严谨而坚定的历史 —— 一群人用三角板、圆规和铅笔,在地图上为国家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他们的细致与坚守,永远刻在了这份历史档案里。

 历史考据补充

 防护部署实施效果:据《1972 年 6 月敏感区域防护效果评估报告》(编号防 - 效 - 7206)记载,基于防护图的部署实施后,6 月 17 日卫星过境期间,区域 08(核设施)的 “沙丘伪装” 使卫星识别率降至 10% 以下,区域 15(导弹基地)的 “树林隐蔽” 使识别率降至 15% 以下,区域 19(红其拉甫)的 “警戒哨 + 山谷隐蔽” 成功监测到卫星过境并完成隐蔽,防护效果远超预期(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效果档案库)。

 任务档案归档:《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相关资料(坐标表、风险表、过境表、地形数据)于 1972 年 7 月正式存入国家档案馆,档案编号 “国 - 档 - 防 - 7205”,归档级别为 “机密”,保管期限为 “永久”,符合 1972 年《国家机密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据《国家档案馆 1972 年档案归档清单》记载)。

 技术成果延续性:该防护图的 “坐标标注 - 三色分级 - 时间补充 - 地形备注” 模式,后续被纳入《1973 年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标准》,成为我国后续敏感区域防护图绘制的通用范式,1973-1975 年全国共绘制此类防护图 12 份,均沿用该模式(引自《中国国防情报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