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57章 风险评估报告

 卷首语

 1972 年 5 月 25 日的午后,情报分析中心的办公室里,空气比前几天更显凝重。陈恒把刚收到的国防科工委电报平铺在桌上,电报上 “需基于防护图与卫星数据,3 日内完成 37 处区域风险评估,明确防护优先级” 的字样,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所有人心里。前几日绘制的《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还摊在旁边,红、黄、蓝三色标记清晰可见,但风险评估不是简单的颜色延续 —— 要从 “侦察频次、卫星数量、重点时段” 三个维度算出 “轻重缓急”,每一个数据偏差都可能导致防护资源错配:该用电子干扰的地方没配,不该浪费的地方却过度投入。陈恒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 “数据准、优先级明、措施实” 三个词,抬头看向团队:“这不是纸上谈兵,是给防护资源找‘靶点’,必须一步都不能偏。”

 一、任务启动:明确评估靶心

 5 月 25 日 14 点,陈恒团队与国防科工委的李参谋再次碰面,会议室的长条桌上,除了防护图,还多了 19 颗卫星的完整过境档案、密电片段汇总表,以及一本泛黄的《1972 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编号军 - 风 - 评 - 7201)。“这次评估,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哪些区域最危险?需要多少防护力量?用什么措施?” 李参谋的手指在防护图上划过,“之前的防护图标了风险颜色,但没说‘危险到什么程度’,比如红色区域,是都要配电子干扰,还是有区别?这得靠评估报告明确。”

 陈恒接过《风险评估规范》,翻到 “评估维度” 章节,念出关键内容:“侦察频次(关联次数)、侦察卫星数量(覆盖卫星颗数)、重点时段(卫星集中过境时间),三个维度加权计算,得出风险值,再定优先级。” 他抬头看向团队,“分工明确:小林负责整理三个维度的基础数据,确保每颗卫星、每次过境、每个区域都对应上;老郑从密电里提取‘重点侦察’的佐证,比如有没有提到某区域是‘优先侦察目标’;老张最后审核风险等级和防护措施的匹配性,避免‘强度不够’或‘过度防护’。”

 老张立刻皱起眉头:“‘匹配性’是关键,比如一级防护要是只给常规观测,等于没防;三级防护要是上电子干扰,就是浪费 —— 当时电子干扰设备很紧张,全国也就几十套,得用在刀刃上。” 他拿起防护图,指着红色的区域 08,“这个核设施,要是评估成一级,必须配电子干扰,而且得是能应对 175 兆赫信号的型号,不然干扰不了美方卫星。”

 小林抱着卫星过境档案,心里有点发怵:19 颗卫星,37 个区域,要逐区域统计 “关联次数”“覆盖卫星颗数”,还要标注 “重点时段”,稍有遗漏就会影响风险值。“陈组长,关联次数是按之前统计的 216 次算,还是重新核对一遍?之前涂防护图时,区域 28 的坐标改过,会不会影响关联次数?”

 陈恒想了想:“重新核对,就怕之前的统计有误差。你把每颗卫星的过境记录和区域坐标再对一遍,比如区域 28 改了坐标后,有没有新增或减少关联次数?核对完做个《维度数据明细表》,给每个人发一份。”

 老郑则在翻密电片段:“之前截获的密电里,有提到‘区域 08 为高价值目标,需多星侦察’,这能佐证它的高风险;区域 15 有‘15 时过境优先成像’的表述,刚好对应 6 月 17 日 15 时的卫星 12 过境,能作为重点时段的依据。” 他把相关密电挑出来,用红笔做了标记,“这些都要写进报告的‘数据支撑’部分,让评估更有说服力。”

 当天下午,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林把卫星过境档案摊在桌上,左手拿区域坐标表,右手拿笔,逐颗卫星核对:“外侦 01 号,关联区域 03、08、12,3 次;外侦 05 号,关联区域 08、15、20,3 次……” 每核对完一颗,就在表格上画 “正” 字,桌角的茶杯凉了都没顾上喝。

 老张则去找《1971 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里面记载着不同型号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比如 “针对 175 兆赫信号的干扰功率需≥500 瓦,作用距离≥100 公里”,他把这些数据抄在小本子上,想着后续给一级区域匹配设备时要用。“要是找不到对应参数,就算定了一级,也不知道该配什么设备,报告就成了空文。” 老张一边抄,一边自言自语。

 陈恒每隔一小时就去各岗位转一圈,看到小林眼里的红血丝,他递过去一块毛巾:“擦把脸,别盯着纸太近,容易看错。” 看到老张在翻技术手册,他凑过去问:“电子干扰设备的参数找到了吗?”“找到了,175 兆赫的参数很明确,后续给区域 08、15、28 配设备就有依据了。” 老张的回答让陈恒松了口气。

 小主,

 历史考据补充

 任务来源依据:国防科工委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的电报(编号防 - 电 - )记载,“需基于 5 月 24 日完成的《37 处敏感区域防护图》及 19 颗外侦卫星数据,明确风险等级与防护优先级,为 6 月防护资源分配提供依据”,该电报现存国防科工委通信档案库(引自《1972 年国防科工委任务电报汇编》)。

 《1972 年军事目标风险评估规范》背景:该规范共 5 章 28 条,“评估维度” 章节明确 “侦察频次(权重 40%)、卫星数量(权重 30%)、重点时段(权重 30%)”,风险值 =(频次 / 最高频次)x40 +(卫星数 / 最高卫星数)x30 +(重点时段紧迫性 / 10)x30,风险值≥80 为高风险,50-79 为中风险,<50 为低风险(现存于总参谋部情报评估档案库,编号军 - 风 - 评 - 7201)。

 电子干扰设备稀缺性:1972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 “红旗 - 2 型” 电子干扰设备(针对 175 兆赫信号)仅生产 32 套,主要部署于核设施、导弹基地等核心区域,该数据来自《1972 年电子对抗设备生产与分配报告》(编号电 - 对 - 7201)。

 二、多维评估:算准每一分风险

 5 月 26 日早上,小林拿着连夜核对完的《维度数据明细表》走进办公室,眼里满是疲惫,但手里的表格却整理得整整齐齐。“陈组长,核对完了,区域 08 的关联次数是 25 次(之前统计的 28 次里,有 3 次是坐标修改前的,改完后排除了),覆盖卫星 8 颗;区域 15 关联 22 次,覆盖卫星 7 颗;区域 28 关联 20 次,覆盖卫星 6 颗;其他区域最高的是区域 20(塔城),15 次,覆盖卫星 4 颗。”

 陈恒接过表格,逐行核对:“区域 08 排除 3 次关联,依据是什么?”“之前区域 08 的坐标是东经 95°-97°,改完后是 95°48′-96°12′,有 3 颗卫星的过境轨迹只覆盖了原来的大范围,没覆盖新坐标,所以排除。” 小林指着表格里的备注,“我都标了排除原因,您看。”

 老张凑过来看表格,点点头:“这个排除合理,坐标改了,关联范围就得跟着变,不然风险值会虚高。” 他指着区域 15:“它的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5 时,卫星 12 过境,这个时段的紧迫性怎么算?”

 陈恒拿出《风险评估规范》:“规范里说‘重点时段若在白天(6-18 时),紧迫性为 10;夜间为 5’,15 时是白天,所以紧迫性 10。区域 08 的 09 时也是白天,紧迫性 10;区域 28 的 10 时也是 10。” 他拿起计算器(当时很少见的手摇计算器),开始算区域 08 的风险值:“频次 25 次,最高频次 25,所以(25/25)x40=40;卫星 8 颗,最高 8 颗,(8/8)x30=30;重点时段紧迫性 10,(10/10)x30=30;总风险值 40+30+30=100,高风险。”

 小林赶紧把计算过程记在表格上,生怕记错。算区域 15 时,她突然停住了:“卫星数量是 7 颗,(7/8)x30≈26.25,频次 22 次,(22/25)x40=35.2,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5.2+26.25+30≈91.45,也是高风险。”

 老张在旁边看着,突然说:“区域 20(塔城),频次 15 次,(15/25)x40=24;卫星 4 颗,(4/8)x30=15;重点时段是 6 月 17 日 11 时(白天),30,总风险值 24+15+30=69,中风险,对吗?”“对,69 在 50-79 之间,中风险。” 陈恒点头,“而且塔城是边境地区,虽然风险值没到高风险,但防护措施得比普通中风险区域强一点,比如加强观测频次,从每 2 小时一次改成每 1 小时一次。”

 老郑这时拿着密电过来:“区域 08 的密电里有‘dAtA-type=nuC,high priority’(核数据,高优先级),区域 15 有‘miL,priority 1’(军事数据,一级优先级),都能佐证它们的高风险;区域 20 有‘Border tArget’(边境目标),没提高优先级,符合中风险的定位。”

 中午吃饭时,小林突然发现区域 28 的风险值算错了:“区域 28 的频次是 20 次,(20/25)x40=32;卫星 6 颗,(6/8)x30=22.5;重点时段 10,30,总风险值 32+22.5+30=84.5,高风险,我之前算成 82.5 了,少加了 2 分。” 她的声音带着自责,赶紧拿出计算器重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