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57章 风险评估报告(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恒拍了拍她的肩膀:“没事,差 2 分不影响等级(84.5 还是高风险),但以后算的时候要更仔细,每一步都要核对。” 他看着表格里的风险值,心里有了底:“高风险 3 个(08、15、28),中风险 12 个(20、27 等),低风险 22 个(31 等),和防护图的颜色完全对应,说明之前的颜色标注是准的。”

 下午,团队开始给每个区域写 “风险说明”,比如区域 08:“8 颗卫星覆盖,25 次关联,6 月 17 日 09 时重点侦察,核设施属性,风险值 100,高风险”;区域 27(亚东):“3 颗卫星覆盖,12 次关联,无重点时段,边境军事目标,风险值 58,中风险”;区域 31(二连浩特):“2 颗卫星覆盖,8 次关联,无重点时段,常规边境区域,风险值 32,低风险”。

 老张审核 “风险说明” 时,特意看了区域 19(红其拉甫):“风险值 45,低风险,但它是边境山区,说明里要加‘虽为低风险,需加强边境警戒’,和防护图的备注呼应。” 陈恒认可:“对,风险等级是基于卫星侦察, but 边境地区有特殊防护需求,说明里必须体现,不然后续看报告的人会忽略。”

 历史考据补充

 风险值计算实例:据《美方卫星侦察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明细表)》记载,区域 08 风险值计算过程为 “(25/25)x40 +(8/8)x30 +(10/10)x30=100”,区域 15 为 “(22/25)x40 +(7/8)x30 +(10/10)x30≈91.45”,区域 28 为 “(20/25)x40 +(6/8)x30 +(10/10)x30=84.5”,均符合《风险评估规范》的加权公式(现存于情报分析中心评估档案库,编号评 - 数 - 7205)。

 区域案例背景:区域 20(塔城)为当时新疆边境重要军事据点,1972 年 5 月卫星关联 15 次,主要因邻近苏方军事区域;区域 27(亚东)为西藏边境关键通道,卫星关联 12 次,用于监测中印边境动态;区域 31(二连浩特)为中蒙边境常规口岸,卫星关联 8 次,侦察优先级较低(据《1972 年边境敏感区域军事地位报告》记载)。

 密电佐证依据:涉及区域 08 的 “nuC,high priority” 密电(编号密 - )、区域 15 的 “miL,priority 1” 密电(编号密 - ),均截获于 1972 年 5 月,现存国防科工委密电档案库,与风险评估结论完全一致(引自《密电与风险评估对应报告》)。

 三、优先级制定:给防护排 “先后”

 5 月 26 日晚上,办公室的灯亮到了深夜,团队围着《维度数据明细表》,开始讨论防护优先级。“高风险区域定‘一级’,中风险‘二级’,低风险‘三级’,这个大框架没问题,但一级区域内部有没有优先级?比如区域 08 和区域 15,哪个更优先?” 老张提出疑问,手里拿着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清单,“全国只有 32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一级区域至少各配 2 套,要是有更优先的,得多配 1 套。”

 陈恒看着风险值:“区域 08 风险值 100,区域 15≈91.45,区域 28=84.5,所以一级内部优先级:08>15>28。区域 08 是核设施,一旦被侦察到,后果比导弹基地更严重,得配 3 套干扰设备;区域 15 和 28 各配 2 套。”

 老郑立刻补充:“密电里也能看出来,区域 08 被称为‘高价值目标’,区域 15 是‘一级优先级’,区域 08 的表述更重,所以 08 优先没问题。”

 小林则在整理中风险区域的优先级:“12 个中风险,风险值从 58 到 79 不等,比如区域 20(69)、区域 27(58)、区域 10(75),是不是按风险值排序?区域 10 风险值 75,比区域 20 高,是不是二级内部优先级 10>20>27?”

 陈恒摇摇头:“不能只看风险值,还要看目标类型。区域 10 是常规军事机场,区域 20 是边境军事据点,虽然区域 10 风险值高,但区域 20 邻近苏方,防护优先级要比区域 10 高。” 他拿起地图,指着区域 20 的位置:“塔城离苏方的军事基地只有几十公里,卫星侦察它,可能是为了监测我方对苏方的反应,所以二级内部优先级:20(边境军事据点)>10(常规机场)>27(亚东,边境通道)。”

 老张点点头:“这个考虑对,防护不仅要防卫星侦察,还要防‘侦察背后的意图’。区域 20 要是被盯紧,说明美方在关注中苏边境,咱们就得优先加强这里的观测。”

 小主,

 低风险区域的优先级则相对简单,按 “边境区域>内陆区域” 排序,比如区域 19(红其拉甫,边境)>区域 31(二连浩特,边境)>区域 01(内陆常规区域)。“低风险区域主要是常规监测,但边境的低风险区域,要比内陆的多安排 1 个观测哨,比如区域 19 虽然风险值 45,但要配 2 个观测哨,区域 01 配 1 个就行。” 陈恒补充道。

 讨论到凌晨 1 点,优先级终于确定:

 一级(高风险):08(核设施,3 套干扰)>15(导弹基地,2 套干扰)>28(机场,2 套干扰);

 二级(中风险):20(塔城,1 小时 1 次观测)>10(常规机场,2 小时 1 次)>27(亚东,3 小时 1 次)>其他 9 个(4 小时 1 次);

 三级(低风险):19(红其拉甫,2 个观测哨)>31(二连浩特,1 个观测哨)>其他 20 个(常规监测,6 小时 1 次)。

 小李(之前参与防护图绘制)也过来帮忙,看到优先级表,忍不住问:“区域 28 是机场,为什么比区域 15 少 1 套干扰?” 陈恒解释:“区域 15 是导弹基地,卫星侦察它主要是为了获取导弹发射架位置,电子干扰需要更强;区域 28 是机场,主要侦察战机数量,干扰强度稍低也能起到作用,而且干扰设备有限,得省着用。”

 老张把优先级表和电子干扰设备清单放在一起,确认数量够:“3+2+2=7 套,全国有 32 套,还剩 25 套,能应对后续其他区域的需求,没问题。” 他松了口气,要是设备不够,还得和其他部门协调,会耽误时间。

 历史考据补充

 优先级制定依据:一级区域内部优先级参考《1972 年核设施与军事目标防护优先级指导意见》(编号核 - 军 - 优 - 7201),该意见明确 “核设施防护优先级高于导弹基地,导弹基地高于常规机场”;二级区域 “边境军事据点优先级高于内陆机场”,依据《边境敏感区域防护管理办法(1972 版)》(编号边 - 防 - 管 - 7201)。

 电子干扰设备分配:1972 年 5 月,红旗 - 2 型电子干扰设备的分配方案(编号电 - 分 - 7205)记载,“区域 08 配 3 套、区域 15 配 2 套、区域 28 配 2 套,共计 7 套,剩余 25 套留存备用”,与评估报告的建议完全一致(现存于电子对抗部队装备档案库)。

 观测频次标准:二级区域 “1 小时 1 次观测”“2 小时 1 次” 等标准,来自《1972 年卫星观测频次规范》(编号观 - 频 - 7201),其中 “边境军事据点 1 小时 1 次,常规机场 2 小时 1 次,边境通道 3 小时 1 次”,符合当时的观测资源配置情况(引自《观测频次与目标类型对应表》)。

 四、措施匹配:让防护 “对号入座”

 5 月 27 日早上,团队开始给每个优先级匹配具体防护措施,核心是 “一级够强、二级适配、三级节约”。陈恒拿着《1971 年电子对抗技术手册》,翻到 “175 兆赫信号干扰” 章节:“区域 08 配 3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部署在区域西北、东北、东南三个方向,形成三角干扰网,覆盖整个核设施范围;干扰时间从 6 月 17 日 08 时 30 分(卫星过境前 33 分钟)开始,到 09 时 10 分(过境后 7 分钟)结束,确保卫星成像时处于干扰状态。”

 老张赶紧核对:“三角干扰网的覆盖范围够吗?区域 08 的直径约 10 公里,红旗 - 2 型的作用距离 100 公里,足够;干扰时间提前 33 分钟,能让设备预热,没问题。” 他怕措施不够,又补充:“要不要在干扰网中心加 1 个信号监测站,实时确认干扰效果?”“可以,加 1 个监测站,要是干扰信号弱了,能及时调整功率。” 陈恒点头。

 区域 15(导弹基地)配 2 套干扰设备,部署在东西两侧:“导弹基地是长条状,东西两侧部署就能覆盖;干扰时间 15 时 10 分 - 15 时 24 分(过境前 7 分钟到过境后 7 分钟)。” 老郑补充:“密电里说卫星 12 过境区域 15 时‘优先成像’,所以干扰不能断,得安排 2 个人盯着设备,一个操作,一个备份。”

 区域 28(机场)配 2 套干扰设备,部署在南北两端:“机场跑道是南北向,南北部署能覆盖跑道;干扰时间 10 时 03 分 - 10 时 17 分。” 小林在旁边记录:“每个干扰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提前培训,熟悉开机、预热、调整功率的流程,不能到时候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