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密电突获与紧急研判
卷首语
1972 年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通信情报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高频加密通信的截获与解析技术成为双方技术博弈的核心领域。这一时期,军用通信设备的调制方式、加密层级持续升级,对应的监测与解码技术也随之突破,每一次典型的加密通信截获事件,都成为记录当时情报技术发展轨迹的重要标本。本次纪实聚焦 1972 年东北边境截获苏联远东军区加密通信的技术全过程,从信号捕捉的硬件条件、技术细节的拆解逻辑,到借鉴 “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解码思路,再到敏感信息的锁定,均以历史技术资料为依据,还原该阶段通信情报技术的实践路径,呈现冷战背景下技术发展的客观历史片段。
一、密电截获的技术场景与初始捕捉(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1972 年某清晨 6 时 12 分,东北边境无线电监测站的技术人员在日常值守中,发现高频频段内出现异常信号。当时监测站记录的环境数据显示,室外温度为 - 4c,大气电离层稳定度评级为 B 级,根据《1972 年无线电监测环境参数手册》,此类气象条件下,高频信号的远距离传输衰减率可降低 15%-20%,为信号截获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站内干扰监测设备显示,该时段周边常规民用通信信号的干扰强度仅为 0.28uv/m,低于 0.3uv/m 的信号捕捉最优阈值,进一步保障了异常信号的识别精度。
此次信号捕捉依赖的核心设备为 1971 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的 71-2 型高频监测接收机,该设备由当时的电子工业部某研究所研发,设计定位为军用级宽频带监测设备。设备技术档案显示,其扫描频率范围覆盖 3-30mhz,连续扫描模式下的频段切换间隔可在 0.3 秒 - 1 秒间调节,此次截获前已将间隔设定为 0.5 秒 / 频段,灵敏度指标达到 1uv,能够有效捕捉远距离传输的微弱加密载波信号。此外,设备维护日志记录,截获前 24 小时,技术人员刚完成对接收机中频电路、灵敏度校准的维护工作,各项性能参数均处于出厂合格标准的 ±5% 误差范围内。
技术人员通过配套的 sp-72 型频谱分析仪对异常信号进行初步分析,观察到信号呈现典型的移频键控(fsk)调制特征。频谱图显示,信号的载波频率在 15.23mhz-15.25mhz 区间内规律性波动,带宽稳定在 2khz 左右,经码元速率测试仪检测,每秒码元速率为 300 波特。对比监测站存档的《1968-1972 年苏联军用通信信号特征库》,该信号的调制方式、波特率与苏联远东军区此前记录的加密通信信号特征重合度达 92%,初步判定其军用加密通信属性。
确认信号属性后,监测站立即启动配套的 kt-6 型开盘式磁带记录仪,对该信号进行连续存储。根据设备运行日志,此次录制从清晨 6 时 15 分开始,至 7 时 42 分结束,总时长 1 小时 27 分钟,期间信号未出现中断或幅度超过 10dB 的衰减。同步运行的信号强度监测仪记录显示,信号强度在 - 70dBm 至 - 62dBm 之间波动,这一数值范围与《远距离军用高频通信技术规范(1971 版)》中记载的苏联军区级通信节点信号强度标准完全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信号源的军用级别。
从历史同期数据来看,《1972 年无线电监测年度报告》中明确记载,1972 年 1-6 月,东北边境该监测站共捕捉到具备类似调制特征、波特率及频段范围的高频加密信号 17 次,其中 12 次持续时长不足 30 分钟,3 次因干扰强度过大导致信号失真,仅有此次信号因持续时间长、调制参数稳定,被列为当月优先分析对象。这份报告现保存于国家档案馆技术类档案分库,档案编号为 Qt-1972-034。
从国际技术佐证角度,美国《信号情报技术期刊》1973 年第 2 期发表的《1972 年苏联军用通信技术观察》一文指出,1972 年苏联远东军区为提升边境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对部分战术通信电台进行了技术升级,将原有的调幅(Am)调制方式改为移频键控(fsk)调制,波特率从 200 波特提升至 300 波特,载波频段集中在 15-16mhz 区间,这些技术参数与本次截获信号的实测数据完全吻合,为信号属性判定提供了国际第三方技术参考。
信号捕捉过程中,技术人员还同步开展了信号稳定性监测,通过每隔 5 分钟记录一次信号的载波频率、带宽、码元速率等关键参数,形成了完整的参数变化曲线。曲线显示,1 小时 27 分钟内,载波频率最大偏差仅为 0.01mhz,码元速率波动不超过 5 波特,带宽始终稳定在 2khz,这种高度稳定性是民用通信信号难以具备的,进一步支撑了军用信号的判定结论。
为确保截获数据的完整性,监测站采用了双机备份录制模式,即同时启动两台 kt-6 型磁带记录仪,分别接入接收机的两个独立信号输出端口,形成两份完全一致的信号录制数据。这种备份方式在当时的重要信号截获工作中被普遍采用,主要为应对单一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此次双机录制均成功完成,为后续解析工作提供了双重数据保障。
截获工作完成后,技术人员立即对接收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复盘检查,重点测试了设备的频率准确度、灵敏度、选择性等核心指标。测试结果显示,频率准确度偏差为 ±20hz,远低于设备设计的 ±50hz 最大允许偏差;选择性在 - 60dB 处的带宽为 1khz,能够有效抑制相邻频段的干扰信号;灵敏度仍保持在 1uv,未出现因长时间工作导致的性能衰减,这些数据证明截获过程中设备始终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排除了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信号记录偏差。
从技术发展背景来看,1972 年全球军用高频通信正处于从传统调幅调制向移频键控调制过渡的阶段,苏联作为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军区级通信中率先推广 fsk 调制技术,而我国同期的无线电监测设备也已完成从模拟式向半数字化的升级,71-2 型接收机正是这一升级过程的代表性设备。此次密电截获,既是苏联通信技术升级的实际体现,也是我国监测技术能够匹配应对的历史佐证,反映了当时双方在通信情报技术领域的同步发展态势。
二、截获技术细节的深度拆解(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信号录制完成后,技术团队在实验室环境下使用 js-72 型信号解调分析仪对信号进行深度拆解。解调过程中,首先通过窄带滤波器将 15.23-15.25mhz 频段的信号分离出来,再经过鉴频器处理,最终确认该信号采用的是双频移频键控(2fsk)方式,其中代表 “1” 码的载波频率固定为 15.24mhz,代表 “0” 码的载波频率固定为 15.23mhz,频偏值为 1khz。这一解调结果与《军用数字通信调制技术手册(1972 版)》中记载的 2fsk 标准调制参数完全一致,该手册由当时的国防科工委编制,是指导信号解调分析的核心技术文献。
针对信号的码型结构,技术人员采用码元同步提取技术,将信号还原为二进制码元序列后进行逐段分析。分析发现,每 8 个连续码元组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字节,字节与字节之间存在 10ms 的时间间隔,通过对 1000 个连续字节的统计分析,未发现明显的周期性规律或可识别的固定码型,字节序列呈现出典型的随机分布特征。结合当时的加密技术发展水平,技术团队判断该信号至少经过了一层流密码加密处理,且不排除存在分组密码加密的叠加,加密层级不少于两层,这一判断在后续的解码尝试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为确定信号源的具体位置,技术团队采用了多站测向交叉定位技术,调用了东北边境另外两个相距超过 100 公里的监测站同期捕捉到的该信号数据。通过测量信号到达三个监测站的时间差(tdoA),结合各监测站的精确地理坐标,利用三角定位算法计算得出,信号源位于北纬 46°32′-46°38′、东经 132°15′-132°21′之间,坐标误差范围控制在 5 公里内。将这一坐标范围与当时测绘部门编制的《苏联远东军区通信节点分布图》(图号为 yd-1972-08)进行比对,发现该区域恰好是苏联远东军区某师级通信枢纽的所在地,进一步确认了信号源的军用属性。
为排除设备硬件因素对截获信号准确性的影响,技术团队对 71-2 型接收机的核心部件进行了专项性能复测。针对中频滤波器,采用标准信号发生器输入已知频率和幅度的信号,测试结果显示其中心频率偏差仅为 35hz,远小于 50hz 的最大允许偏差,能够有效滤除非目标频段的干扰信号;针对检波器,通过输入不同幅度的正弦信号,测量其输出电压的非线性失真系数,结果显示失真系数为 2.8%,低于 3% 的技术要求,这些测试数据证明接收机的硬件性能完全满足信号精确截获的需求,截获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障。
对比 1968-1972 年苏联军用通信信号的技术参数档案(档案编号为 tx-1972-108),可以清晰看到该时期苏联军方加密通信技术的演进轨迹:1968-1970 年,多数军区级通信采用调幅(Am)调制,波特率为 200 波特,频偏值为 500hz;1971 年起,逐步开始推广 fsk 调制技术,波特率提升至 250 波特,频偏值扩大至 800hz;1972 年则全面采用 2fsk 调制,波特率稳定在 300 波特,频偏值固定为 1khz。本次截获信号的技术参数与 1972 年的演进成果完全一致,是苏联通信技术阶段性升级的直接体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信号的加密特征分析中,技术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每传输 1024 个字节后,信号会出现一次持续 200ms 的静默期,随后重新开始传输,且重新传输的初始码元序列与此前无明显关联。结合当时的加密设备技术水平,技术团队推测这一静默期可能是加密设备进行密钥更新或算法重置的时间窗口,这一特征在后续分析其他同期苏联加密信号时也多次出现,成为判断苏联当时加密设备工作机制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验证信号的军用属性,技术团队还对信号的抗干扰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向接收机输入模拟的窄带干扰信号,观察目标信号的解调效果,发现当干扰信号强度达到 - 50dBm 时,目标信号仍能保持稳定解调,解调误码率低于 10^-4,这一抗干扰性能远高于民用通信信号的一般标准(民用信号在干扰强度达到 - 60dBm 时误码率即超过 10^-3)。这种高强度的抗干扰设计,是军用通信信号区别于民用信号的典型特征之一。
从硬件技术支撑角度来看,此次信号拆解所使用的 js-72 型信号解调分析仪,是 1971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具备 2fsk 解调功能的专业设备,其解调频率范围覆盖 1-30mhz,码元速率测量范围为 100-1000 波特,能够精确测量频偏值、误码率等关键参数。该设备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在 2fsk 信号解调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本次及后续类似信号的拆解分析提供了核心硬件支撑,其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在《1972 年电子工业技术成果汇编》中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