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59章 密电突获与紧急研判(第2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解密了一批 1970-1972 年的军用通信技术档案,其中《远东军区通信技术手册(1972 版)》(档案编号为 ru-miL-1972-45)明确记载,该军区在 1972 年为下属通信部队配备了 r-350 型野战通信电台,该电台采用双频移频键控(2fsk)调制方式,工作频段为 15-16mhz,“1” 码载波频率 15.24mhz,“0” 码载波频率 15.23mhz,频偏 1khz,码元速率 300 波特,这些技术参数与本次截获信号的实测数据完全一致,为信号源设备型号的判定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

 此次技术细节拆解还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分析流程,包括信号分离、调制方式识别、码型结构分析、加密层级判断、信号源定位、设备性能验证六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明确了操作规范和判断标准。这套流程随后被纳入《高频加密通信技术分析规程(1973 版)》,在全国各无线电监测站推广应用,成为指导后续类似信号分析的通用技术规范,推动了当时通信情报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三、“常春藤之铃” 行动模式的参考与应用(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技术团队在启动解码工作前,首先对 “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公开技术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美国情报部门后续解密的信息,“常春藤之铃” 行动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针对苏联海底电缆通信开展的窃听行动,其核心技术思路是通过在海底电缆上安装专用窃听设备,获取苏联军方的加密通信信号,再通过分析信号的帧结构、同步码特征,结合已知的密钥更新周期,逐步破解加密算法。虽然本次截获的是高频无线信号,与海底电缆的有线传输介质不同,但两者在加密信号的帧结构设计、密钥管理机制上存在共通性,因此 “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解码逻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照 “常春藤之铃” 行动中识别同步码的技术方法,技术团队对本次截获信号的二进制码元序列进行了滑动窗口分析。具体而言,采用长度为 16 位的滑动窗口,在 个连续码元序列中进行逐位滑动比对,最终在每 100 个字节(即 800 个码元)的起始位置,均发现了一组固定的 16 位码元序列:。该序列在信号传输过程中重复出现,且位置固定,符合同步码用于帧同步的技术特征,因此被初步判定为该加密信号的同步码。这一识别方法与 “常春藤之铃” 行动中通过滑动窗口定位同步码的技术思路完全一致,为后续的帧结构解析奠定了基础。

 在密钥周期的推测上,技术团队同样借鉴了 “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经验。根据美国海军 1998 年解密的《“常春藤之铃” 行动技术报告》(报告编号为 usn-int-1998-07)记载,该行动在监测苏联海底电缆通信时发现,苏联军方的加密密钥通常分为主密钥和子密钥,主密钥更新周期为 24-48 小时,子密钥更新周期为 30-60 分钟。技术团队据此对本次截获的 1 小时 27 分钟的信号进行分段分析,将信号按 48 分钟为一个周期划分为两个片段,对比发现两个片段的加密码型规律存在细微差异,而每个片段内部的码型规律则保持一致,因此推测该信号的子密钥更新周期可能为 48 分钟,主密钥更新周期则需要结合更多不同时段的截获数据进一步验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基于 “常春藤之铃” 行动中使用的解码算法框架,技术团队对现有的 jm-72 型解码设备进行了适配改造。首先,根据已识别的 16 位同步码,调整了解码算法中的帧同步参数,将同步码识别长度设定为 16 位,帧同步阈值调整为 90% 匹配度;其次,根据推测的 48 分钟子密钥更新周期,在算法中加入了子密钥分段处理模块,确保在密钥更新点能够自动切换解密参数;最后,优化了帧结构解析模块,将每帧数据长度预设为 256 个字节(含 16 位同步码)。改造后的解码设备成功对截获信号进行了初步的帧分解,从 1 小时 27 分钟的连续信号中提取出 12 个完整的数据帧,为后续的字段解析创造了条件。

 国内的技术参考资料也为 “常春藤之铃” 行动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支撑。《1972 年情报技术参考资料》(内部资料编号为 Qt-1972-012)中明确记载,当时在分析苏联军用加密信号时,情报技术部门已开始关注国际上类似 “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技术成果,通过对公开技术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同步码识别、密钥周期分析、帧结构解析等关键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信号分析工作中。这份资料现保存于国家图书馆的内部文献阅览室,为当时技术借鉴的历史事实提供了直接证据。

 在同步码的验证过程中,技术团队还采用了 “常春藤之铃” 行动中使用的交叉验证法。即选取不同时段截获的另外 3 次苏联远东军区加密信号(均具备类似调制特征),采用相同的 16 位滑动窗口分析方法,结果在这 3 次信号中均发现了相同的 16 位固定码元序列,且出现位置均在每 100 个字节的起始处。这一交叉验证结果证明,该 16 位码元序列确实是苏联远东军区该类型加密通信的标准同步码,而非偶然出现的随机序列,进一步验证了借鉴 “常春藤之铃” 行动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密钥更新周期的推测,技术团队还通过模拟加密的方式进行了验证。利用当时国内研制的 mj-71 型模拟加密设备,设置不同的子密钥更新周期(30 分钟、48 分钟、60 分钟),对相同的明文信息进行加密后传输,再通过相同的解码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当子密钥更新周期设置为 48 分钟时,加密后的信号码型变化特征与本次截获信号的分段变化特征高度一致,这一模拟验证结果进一步支撑了子密钥更新周期为 48 分钟的推测。

 “常春藤之铃” 行动中还强调对加密算法类型的初步判断,技术团队借鉴这一思路,对本次截获信号的加密算法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对解密出的部分码元序列进行频率统计,发现各码元出现的频率分布接近均匀分布,符合流密码加密算法的特征;同时,对不同帧中相同位置的字节进行比对,发现其相关性较低,排除了简单替代密码的可能。结合当时苏联加密技术的发展情况,技术团队判断该信号可能采用的是基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的流密码算法,这一判断为后续的算法破解提供了方向。

 从技术交流的历史背景来看,20 世纪 70 年代初,虽然东西方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但在通信技术领域仍存在通过公开文献进行技术交流的渠道。美国《电子情报评论》《信号处理》等期刊会定期发表关于加密通信、信号分析的技术文章,这些期刊通过多种途径传入我国,成为当时情报技术人员了解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窗口。“常春藤之铃” 行动的部分技术细节虽未完全公开,但通过这些期刊的间接报道,其核心解码思路已为我国技术人员所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合理借鉴。

 此次借鉴 “常春藤之铃” 行动模式的实践,也为后续我国通信情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合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适配改造,能够有效提升技术突破的效率。这种 “借鉴 - 改造 - 应用 - 创新” 的技术发展路径,在此后的密码技术、信号分析技术发展中被多次采用,成为推动我国情报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其历史价值在《中国通信情报技术发展史(1949-2000)》中有专门章节论述。

 四、密电初步解码结果与敏感信息锁定(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利用改造后的 jm-72 型解码设备,技术团队对提取出的 12 个完整数据帧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每个数据帧包含 256 个字节,通过对帧内字节的标识位分析,技术人员成功识别出设备编号、时间戳、数据类型、校验和等基础字段。其中,设备编号字段由 8 个字节组成,解析结果为 “su-fe-0158”,结合《苏联军用通信设备编号规则(1972 版)》(内部编译资料),“su” 代表苏联,“fe” 代表远东军区,“0158” 为设备序列号,由此确认该信号来自苏联远东军区的某台通信设备;时间戳字段由 6 个字节组成,采用 “年 - 月 - 日 - 时 - 分 - 秒” 的编码格式,解析结果覆盖范围为截获当天的 5 时 30 分 - 6 时 57 分,与信号实际截获时间(6 时 12 分 - 7 时 42 分)高度吻合,验证了帧解析的准确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针对数据帧中占比最大的核心数据字段(每个帧含 200 个字节),技术团队采用暴力破解与频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步解密。暴力破解方面,利用当时的 djs-130 型计算机,对可能的密钥组合进行遍历尝试,由于子密钥长度尚未明确,先从 8 位密钥开始尝试;频率分析方面,通过统计核心数据字段中各字节的出现频率,与俄语字母在日常通信中的出现频率进行比对。经过 72 小时的持续运算,初步解密出部分片段内容,其中多次出现 “paketa”(俄语 “导弹”)、“tect”(俄语 “测试”)、“пapametp”(俄语 “参数”)、“пepeгoвopы”(俄语 “谈判”)等关键词,虽然完整语义尚未明确,但已能初步判断该密电涉及军事技术与外交谈判相关内容。

 为进一步明确关键词的关联关系,技术团队对初步解密出的关键词进行了频率统计与关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已解密的 1500 个字节片段中,“导弹” 出现 18 次,“测试” 出现 12 次,“谈判” 出现 9 次,“参数” 出现 23 次,“数据” 出现 15 次,“报告” 出现 10 次。通过构建关键词关联图谱,发现 “导弹” 与 “测试”“参数” 的共现频率最高(共现 10 次),“谈判” 与 “参数”“报告” 的共现频率次之(共现 6 次)。结合 1972 年的国际局势,当时美苏两国正就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进行多轮谈判,而导弹测试参数是谈判中的关键议题,因此技术团队将这些关键词与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关联起来,推测密电可能涉及导弹测试参数与谈判相关的技术信息。

 为确保初步解码结果的可靠性,技术团队对解码出的字段进行了校验和验证。根据帧结构分析,每个数据帧的最后 2 个字节为校验和字段,采用的是简单的异或校验算法。技术人员将每个帧内除校验和外的 254 个字节进行异或运算,计算得出的校验和与帧内解析出的校验和字段进行比对,结果显示 12 个数据帧中有 10 个数据帧的校验和完全一致,数据完整性达到 83.3%,另外 2 个数据帧的校验和不一致,推测是由于核心数据字段尚未完全解密导致的部分字节错误。这一验证结果排除了因解码算法错误导致的大规模信息偏差,进一步确认了解码结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