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跨部门会商筹备(第2页)
6 月 27 日,8 名人员进驻临时办公地点,当日即启动 “密电信号技术核验预工作”,分为 3 个小组:参数核验组(3 人)负责比对密电与数据库参数;多源验证组(3 人)对接东北监测站获取 6 月 16-18 日信号记录;时效性评估组(2 人)分析密电内容与苏联近期军事动态的关联性,首日完成 200 组参数比对,形成《预工作日报》。
6 月 28 日,总参情报部驻组人员与综合协调组对接,明确 “情报验证核心输出物”:6 月 30 日前完成《密电信号参数核验初稿》,7 月 5 日前完成《多源情报交叉验证报告》,7 月 6 日前配合其他部门完成《情报验证最终报告》,同时确定每日 15 时向综合协调组提交技术进展,对接记录编号为 jL-1972-050。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五、国防科工委人员选派与反制技术准备(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6 月 24 日,国防科工委根据《组建通知》,从下属第 14 研究所(电子对抗)、第 28 研究所(通信防护)、第 30 研究所(信号伪装)选拔人员,选拔标准侧重 “实战经验 + 技术匹配度”,如电子对抗岗位需具备 “干扰机调试 300 小时以上经验”,信号伪装岗位需参与过 “热信号发生器布置项目”,最终选拔 12 人组成技术团队。
6 月 25 日,12 人被分为 4 个专项小组:电子干扰组(4 人,来自第 14 研究所,负责干扰方案设计)、信号伪装组(3 人,来自第 30 研究所,负责热伪装方案)、设备调试组(3 人,来自第 28 研究所,负责反制设备参数校准)、方案评估组(2 人,来自国防科工委科技处,负责方案可行性评估),分组方案经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审议通过。
6 月 26 日,国防科工委为入组人员配备技术装备与资料,包括 71-2 型干扰机技术手册(1972 年最新版,含频率调试、功率设定细则)、电磁屏蔽材料性能参数表(涵盖 12 种材料的屏蔽效能数据)、1972 年上半年核设施电磁防护测试报告(共 8 册,记录 32 组测试数据),装备资料领取记录编号为 gk-1972-202。
6 月 27 日,技术团队开展 “反制技术预研”,电子干扰组分析密电信号频段(15.23-15.25mhz),初步拟定 3 种干扰频率方案;信号伪装组参考核设施反应堆热特征数据(38-42c),设计热信号发生器布置密度模型;设备调试组测试 71-2 型干扰机在 15mhz 频段的功率稳定性,首日完成 5 次功率测试,误差均控制在 ±2w 内。
6 月 28 日,12 人全部进驻临时办公地点,当日与总参情报部对接 “苏联通信动态需求”,明确需总参提供 7 月 10-15 日苏联远东军区卫星过顶时段、信号传输规律数据,同时向综合协调组提交《技术反制预研计划》,计划明确 7 月 8 日前完成方案草案,对接与计划存档编号为 gk-1972-203。
六、联合工作组架构设定与议事规则确立(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6 月 29 日,联合工作组召开组建完成会议,首先明确 “四维架构”:综合协调组(3 人,三部门各 1 人,负责日常沟通与进度统筹)、情报验证组(11 人,总参 8 人 + 外交部 1 人 + 国防科工委 2 人,负责情报真实性核验)、技术反制组(13 人,国防科工委 12 人 + 总参 1 人,负责反制方案设计)、外交应对组(6 人,外交部 5 人 + 总参 1 人,负责外交口径拟定),架构图经三部门代表签字确认。
会议通过《联合工作组议事规则》,规则共 12 条,核心包括:重大事项(如方案定稿、参数调整)需三部门代表全票通过;日常事项(如进度汇报、资料传递)由综合协调组统筹;争议事项需在 24 小时内组织专项会商,避免延误;规则还明确 “周成果评审会” 制度,每周五 14 时召开,各小组汇报成果并接受质询,规则原件编号为 jL-1972-045。
会议确定 “集中办公 + 专业对接” 的运作模式:综合协调组、情报验证组、外交应对组在主楼 3 层办公,技术反制组在副楼 1 层(便于设备调试),每日上午 9 时召开 15 分钟晨会同步进度,下午 18 时各小组向综合协调组提交《当日工作简报》,简报需包含 “完成事项、待办事项、需协调问题”,运作模式说明存档于 jL-1972-046。
为保障沟通效率,会议还明确 “信息传递标准”:技术数据需标注 “精度等级 + 测试时间”(如 “载波频率 15.24mhz,精度 ±20hz,测试时间 6 月 29 日 10 时”);外交信息需标注 “来源渠道 + 可信度”(如 “美苏谈判声明,来源:美方公开文件,可信度 100%”);情报信息需标注 “核验进度 + 待验证点”,标准说明由综合协调组编制,编号为 jL-1972-048。
会议最后明确 “成果输出清单”,要求工作组在 7 月 16 日前完成 6 类核心文件:《情报验证最终报告》《电磁干扰方案》《热信号伪装方案》《外交口径与应对话术手册》《协同机制规范》《跨部门协作总结报告》,清单中每类文件均标注 “牵头部门 + 参与部门 + 交付标准”,为后续工作划定明确目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七、情报验证环节的部门权责细化(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总参情报部作为情报验证牵头部门,在《联合工作组情报验证权责细则》(编号:Qy-1972-018)中明确 3 项核心任务:一是参数核验,6 月 30 日 - 7 月 2 日完成 1200 组密电原始信号参数(载波频率、调制方式等)与苏联 r-350 型电台特征的比对,形成《参数比对表》;二是多源验证,7 月 3 日 - 7 月 4 日对接东北 3 个监测站,获取 6 月 15-18 日同期信号记录,完成交叉验证;三是时效性评估,7 月 5 日分析密电内容与苏联近期军事动态的关联性,判断情报是否反映当前情况。
为落实任务,总参情报部将 8 人分为 3 个执行小组:参数核验组(3 人)使用 js-72 型信号分析仪逐组比对参数,每日完成 400 组,7 月 2 日完成全部比对,确认 94% 的参数与 r-350 型电台匹配;多源验证组(3 人)通过加密专线接收监测站数据,7 月 4 日完成 360 份记录的交叉验证,发现 2 处信号特征高度吻合;时效性评估组(2 人)调取苏联 6 月 1-20 日军事动态报告,7 月 5 日提交《时效性评估初稿》,判断情报时效性达 90%。
外交部在情报验证中承担 “外交维度交叉验证”,根据《外交部情报验证工作细则》(编号:wj-1972-195),核心任务包括:7 月 1 日 - 7 月 2 日调取 1972 年 5-6 月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公开声明(共 28 份)与非正式沟通记录(15 份);7 月 3 日比对密电中 “导弹测试参数”“谈判议题” 与外交渠道信息的一致性;7 月 4 日分析苏联 6 月下旬远东地区外交表态,判断密电内容与外交行为的逻辑关联。
7 月 3 日,外交部提交《外交信息交叉验证报告(初稿)》,指出密电中 “4500 公里射程导弹测试” 的表述,与苏联 6 月 22 日向美方提及的 “远东地区常规武器测试” 存在技术参数差异(常规武器射程通常低于 1000 公里),建议技术部门进一步核验信号源是否涉及战略武器部队;7 月 4 日,总参情报部根据该建议,补充调取苏联战略武器部队通信特征数据,确认密电信号与战略武器部队特征匹配度达 88%。
国防科工委在情报验证中聚焦 “技术可行性验证”,依据《国防科工委技术验证细则》(编号:gk-1972-210),7 月 1 日 - 7 月 2 日利用 js-72 型信号模拟仪复现密电信号,测试其在电离层扰动、强电磁干扰等 5 种气象条件下的传输稳定性;7 月 3 日分析密电中 “电磁屏蔽方案” 的技术参数,判断是否符合苏联 1972 年公开的通信防护标准;7 月 4 日提交《技术可行性验证报告》,确认信号无伪造痕迹,屏蔽方案符合苏联技术标准。
八、技术反制与外交应对的协同落地(含历史补充与证据)
国防科工委在技术反制中承担主体责任,7 月 1 日 - 7 月 5 日完成核心技术准备:电子干扰组测试 71-2 型干扰机在 15.23-15.25mhz 频段的干扰效果,通过 12 次测试确定最优功率(50w),干扰后信号模糊度提升 30% 以上;信号伪装组根据核设施反应堆热特征(38-42c),设计 32 台热信号发生器的布置方案,确保模拟目标与真实反应堆的热梯度差异小于 2c;设备调试组完成 19 台干扰机的频率校准,误差控制在 ±10hz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