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章 反制方案协同敲定
卷首语
反制方案的协同是技术与协作的双重融合,从早期单一的信号干扰到 “电磁干扰 + 热伪装” 的复合策略,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跨部门的技术协同与需求对接。参照苏联电缆反窃听技术中 “多手段叠加、全维度防护” 的思路,国防科工委与电子工业部的协作,不仅明确了干扰机的部署逻辑与热伪装的技术标准,更构建起 “设备研发 - 参数校准 - 实战验证” 的协同流程。那些以姓氏为记的技术员们,用数据测算与技术磨合,在电磁空间与红外领域筑起双重防线,为后续反制技术的标准化奠定了 “部门协同、技术互补” 的实践基础。
1960 年代后期,反制技术仍以 “单一手段为主”—— 或仅依赖电磁干扰压制敌方信号,或仅通过物理伪装隐藏目标,缺乏对 “信号侦察 + 红外探测” 双重威胁的应对能力。负责反制技术研究的王技术员,在整理某核设施的反制记录时发现,仅用电磁干扰时,敌方虽无法获取信号,但通过红外探测仍能定位目标;仅用物理伪装时,目标红外特征被隐藏,却无法抵御信号截获,两类反制手段单独使用时,防护漏洞率高达 30% 以上。
王技术员意识到,需联合不同部门整合技术:国防科工委熟悉目标防护需求(如核设施的红外特征、信号传输规律),电子工业部擅长电子设备研发(如干扰机、红外检测仪器),两者协作才能形成 “全维度反制”。他主动联系国防科工委的李干事与电子工业部的张工程师,共同分析问题根源: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电磁干扰的频率范围与目标信号不匹配;二是协同流程缺失,干扰机启动时机与伪装切换不同步;三是缺乏对敌方双重探测手段(信号 + 红外)的针对性设计。
三人提出 “部门协同研发” 的初步设想:由国防科工委提供目标防护参数(如目标信号频率、红外辐射强度),电子工业部据此研发适配的干扰设备与伪装材料;每月召开协同会议,同步研发进度,解决技术冲突。为验证设想,他们在某小型工业目标试点:电子工业部提供简易干扰机(频率覆盖目标信号范围),国防科工委提供红外伪装布,联合测试显示,防护漏洞率降至 15%,较单一手段显着提升。
试点虽有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干扰机功率不足,仅能覆盖 500 米范围;伪装布的红外模拟精度低,与目标实际红外特征偏差达 2c,易被敌方识别。此外,两部门在 “干扰机优先级” 与 “伪装材料成本” 上存在分歧 —— 电子工业部希望优先提升功率,国防科工委则强调控制伪装成本,需进一步协调。
这次早期协作,让团队明确反制方案的关键在于 “技术适配、流程同步、需求平衡”,也为后续 “电磁干扰 + 热伪装” 复合策略的提出积累经验,尤其确认了 “目标参数先行、部门分工协作” 的必要性,避免了过往 “技术脱节、需求错位” 的弊端。
1970 年,团队开始系统借鉴苏联电缆反窃听技术的核心思路(非政治层面,聚焦 “多技术叠加、环境适配” 的技术逻辑)。该技术中,反制手段分为 “主动干扰” 与 “被动伪装”:主动干扰通过发射特定频率信号,压制电缆中的窃听信号;被动伪装则通过包裹屏蔽材料,降低电缆的电磁与红外信号泄露。这种 “主动 + 被动” 的双重逻辑,为 “电磁干扰 + 热伪装” 复合策略提供了直接参考。
王技术员牵头拆解该逻辑,转化为反制方案框架:“主动干扰” 对应电磁干扰机,用于压制敌方侦察卫星或地面设备的信号接收;“被动伪装” 对应热伪装技术,通过模拟周边环境的红外特征,隐藏目标(如核设施的反应堆、干扰机本身)的红外信号。国防科工委的李干事补充,复合策略需满足 “双适配”—— 电磁干扰的频率需适配敌方侦察信号,热伪装的红外特征需适配目标周边环境(如草地、山地的红外辐射值)。
两部门明确分工:电子工业部的张工程师团队负责电磁干扰机研发,重点突破 “频率可调、功率可控” 技术,确保能覆盖敌方常用的 1-10ghz 侦察频率;国防科工委的刘工程师团队负责热伪装技术,开发 “柔性红外伪装材料” 与 “红外特征模拟装置”,目标是让伪装后的目标红外信号与周边环境误差不超过 1c。
为确保技术适配,张工程师团队向国防科工委获取 “敌方侦察信号样本”(通过长期监测收集),据此调整干扰机的频率响应范围;刘工程师团队则向电子工业部提供 “目标周边环境红外数据库”(涵盖不同季节、时段的环境红外值),用于伪装材料的参数校准。在一次技术对接会上,张工程师提出 “干扰机工作时会产生红外信号,需同步伪装”,刘工程师立即调整方案,将干扰机纳入热伪装目标清单,避免 “干扰机暴露自身”。
这次思路转化,让 “电磁干扰 + 热伪装” 从概念走向技术框架,两部门的技术分工与适配逻辑初步形成,为后续复合策略的细化奠定了基础,尤其明确了 “主动与被动手段的协同防护” 核心,避免了单一手段的防护漏洞。
1971 年,电子工业部的张工程师团队聚焦 “电磁干扰机的核心参数研发”—— 干扰机的频率覆盖、功率输出直接决定干扰效果,需精准匹配敌方侦察信号特征。团队首先梳理国防科工委提供的敌方信号数据:敌方侦察设备多工作在 3-8ghz 频段,信号强度约 - 50dBm,因此干扰机需覆盖 3-8ghz 频段,输出功率需达到 0dBm 以上,才能有效压制信号。
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 “宽频段与高功率兼容” 难题:早期干扰机仅能覆盖 2 个 ghz 频段,且功率超过 - 5dBm 时会出现过热故障。张工程师引入 “分频段功率放大” 技术,将 3-8ghz 分为 3-5ghz、5-8ghz 两个频段,每个频段配置独立功率放大器,功率输出提升至 2dBm;同时,优化散热结构,采用铝制散热外壳与内部风扇,解决过热问题。
国防科工委的李干事团队则提供 “动态干扰模式” 需求:敌方侦察信号可能采用 “跳频” 技术(每秒切换 10 次频率),固定频率干扰无法应对。张工程师在干扰机中加入 “跳频跟踪模块”,通过实时监测敌方信号频率变化,同步调整干扰频率,跟踪精度达 10ms 以内。为验证效果,两部门在野外搭建模拟环境:李干事团队模拟敌方跳频信号,张工程师团队启动干扰机,测试显示干扰压制率达 92%,跳频跟踪成功率 95%。
但测试也发现 “干扰覆盖范围有限”—— 单台干扰机在平坦地形的有效覆盖半径约 1.5 公里,在山地地形因信号遮挡,覆盖半径降至 1 公里,无法满足大型目标(如核设施周边 5 公里范围)的防护需求。张工程师团队测算,若要覆盖 5 公里范围,需至少 15 台干扰机,但具体数量需结合目标分布与地形进一步确定,为后续 19 台干扰机的部署密度研究埋下伏笔。
这次干扰机研发,明确了核心技术参数,解决了宽频段、跳频跟踪与散热问题,同时发现覆盖范围的局限,推动团队从 “设备研发” 转向 “部署策略”,为部门协同确定干扰机数量奠定技术基础。
1972 年,国防科工委的刘工程师团队主攻 “热伪装技术的红外特征模拟”—— 热伪装的核心是让目标红外信号与周边环境一致,需精准模拟环境的红外辐射强度与动态变化。团队首先建立 “环境红外特征数据库”:在不同季节(春 / 夏 / 秋 / 冬)、不同时段(早 / 中 / 晚),测量目标周边环境(如草地、土壤、树林)的红外辐射值(单位:w/m2),例如夏季正午草地的红外辐射值约 500w/m2,冬季凌晨土壤约 200w/m2,形成 200 + 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