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70章 反制方案协同敲定(第2页)

 基于数据库,团队开发 “柔性红外伪装材料”:材料采用多层结构,内层为隔热层(减少目标自身热量外泄),中层为红外调节层(通过电加热或降温,调整红外辐射值),外层为环境适配层(模拟草地、土壤的颜色与纹理,兼顾光学伪装)。刘工程师通过实验确定,调节层的温度控制精度需达到 ±0.5c,才能让红外辐射值与环境误差不超过 5%,符合伪装要求。

 电子工业部的张工程师团队为热伪装提供 “红外检测支持”:研发 “便携式红外光谱仪”,可实时测量伪装目标与环境的红外辐射差值,精度达 0.1w/m2。在某核设施的反应堆冷却塔伪装测试中,刘工程师团队用伪装材料包裹塔身,调节红外辐射值至 480w/m2(与周边树林一致),张工程师用光谱仪检测显示,差值仅 8w/m2,伪装效果达标;但在风力超过 5 级时,材料散热加快,红外辐射值下降 15%,需优化材料的防风隔热性能。

 同时,团队发现 “动态目标伪装难”—— 如移动的车辆或临时设备,传统静态伪装材料无法实时调整红外特征。刘工程师提出 “便携式红外模拟装置” 方案:装置体积如手提箱,可通过电池供电,实时监测环境红外值并调整自身辐射,为动态目标提供伪装,后续测试显示,该装置可让移动车辆的红外识别率从 80% 降至 10%。

 这次热伪装技术研发,明确了红外特征模拟的核心参数与材料结构,解决了静态目标的伪装问题,同时识别出动态目标与恶劣环境的伪装难点,为后续红外特征模拟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1973 年,两部门启动 “电磁干扰 + 热伪装” 复合策略的协同整合 —— 核心是解决 “干扰机与热伪装目标的配合逻辑”,避免 “干扰压制信号却暴露自身红外特征” 或 “伪装隐藏目标却未压制信号” 的矛盾。王技术员作为协同协调人,组织两部门召开 “技术协同会”,明确三大协同原则:一是干扰机与伪装目标同步启动 / 关闭,避免时间差导致暴露;二是干扰机的红外信号需纳入热伪装范围,与周边环境一致;三是根据敌方侦察强度,同步调整干扰功率与伪装精度(如高强度侦察时,干扰功率提升、伪装误差缩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工程师团队根据协同原则,在干扰机中加入 “同步控制接口”:干扰机可通过有线信号与热伪装装置联动,启动干扰的同时,伪装装置自动调整红外特征;若干扰机检测到敌方信号增强,会自动发送 “增强伪装” 指令,伪装装置将红外误差从 ±1c缩小至 ±0.5c。刘工程师团队则在热伪装目标分布图中,标注每台干扰机的位置,确保伪装材料覆盖所有干扰机,避免遗漏。

 为验证协同效果,两部门在某模拟核设施区域进行联合测试:部署 10 台干扰机与 5 处热伪装目标(反应堆、仓库、干扰机群),模拟敌方侦察。测试结果显示:干扰机成功压制 90% 的信号,伪装目标的红外识别率仅 8%;但在干扰机功率提升至最大时,部分干扰机的红外辐射值超出伪装范围(从 450w/m2 升至 550w/m2),被模拟敌方识别。

 针对问题,刘工程师团队优化伪装材料的隔热性能,在干扰机周边增加 “主动降温模块”,将最大功率时的红外辐射值控制在 480w/m2(与环境一致);张工程师团队则调整干扰机功率输出逻辑,采用 “阶梯式功率提升”,避免瞬间功率过高导致红外超标。二次测试中,干扰机与热伪装的协同效果达标,未出现暴露问题。

 这次协同整合,让复合策略从 “技术叠加” 升级为 “逻辑协同”,明确了干扰与伪装的配合细节,解决了关键协同漏洞,为后续 19 台干扰机部署密度与红外标准的确定铺平道路。

 1974 年,两部门联合开展 “19 台干扰机部署密度测算”—— 基于前期干扰机覆盖范围数据(平坦地形 1.5 公里、山地 1 公里)与目标区域特征(某核设施周边 5 公里范围,含 3 处山地、2 处平坦地带),需精准计算部署点,确保无干扰盲区。王技术员团队首先绘制 “目标区域地形与信号遮挡图”,标注山地的信号遮挡区域(如山谷、陡坡)与平坦地带的开阔区域。

 张工程师团队根据覆盖半径测算基础部署数量:平坦地带每 1.5 公里部署 1 台,5 公里范围需 3-4 台;山地每 1 公里部署 1 台,3 处山地需 8-10 台;再加上重点目标(如反应堆、燃料仓库)周边需加密部署,初步测算需 18-20 台,最终确定为 19 台,兼顾覆盖完整性与资源合理性。

 国防科工委的李干事团队则从 “敌方侦察路径” 优化部署位置:通过分析敌方过往侦察卫星过顶轨迹与地面设备活动区域,将 19 台干扰机分为 “外围警戒层”(10 台,部署在目标区域 5 公里边界,形成第一道干扰圈)与 “核心防护层”(9 台,部署在目标周边 2 公里内,重点覆盖关键设施)。例如,在敌方卫星常过顶的东北方向,外围警戒层部署 3 台干扰机,形成密集覆盖;核心防护层在反应堆周边 500 米内部署 2 台,确保信号完全压制。

 为验证部署密度,团队用 “信号覆盖模拟软件” 模拟:输入 19 台干扰机的位置坐标与地形数据,软件生成覆盖热力图,显示 98% 的目标区域干扰强度达标(≥0dBm),仅 1 处山谷因地形遮挡强度为 - 2dBm,需调整部署。李干事团队将该区域的 1 台干扰机移至山谷高处,二次模拟显示覆盖达标,无盲区。

 同时,团队制定 “干扰机部署维护手册”:明确每台干扰机的安装位置(经纬度、海拔)、功率设置(外围层 1dBm、核心层 2dBm)、维护周期(每周检查功率与散热),由两部门联合培训的技术人员负责操作,确保部署落地后的稳定运行。

 1975 年,国防科工委与电子工业部协同制定 “热伪装目标红外特征模拟标准”—— 基于前期环境红外数据库与伪装测试数据,明确不同目标(如反应堆、干扰机、仓库)的红外模拟参数与检测方法,确保伪装效果统一。刘工程师团队牵头梳理标准框架,分为 “目标分类、参数要求、检测流程” 三部分。

 目标分类部分,将热伪装目标分为 “固定大型目标”(如反应堆、厂房,红外辐射稳定)、“固定小型目标”(如干扰机、控制箱,辐射值较低)、“动态目标”(如车辆、临时设备,辐射值随移动变化)三类,每类目标对应不同的模拟要求。

 参数要求部分,明确各类目标的红外辐射值范围:固定大型目标需模拟周边环境 ±0.5c(如夏季草地环境 490-510w/m2,目标需控制在 490-510w/m2);固定小型目标需模拟环境 ±1c(如干扰机周边土壤 200-220w/m2,目标需控制在 200-220w/m2);动态目标需实时跟踪环境变化,辐射值变化滞后不超过 5 秒。同时,规定伪装材料的耐用性标准(如抗风级≥8 级、耐温范围 - 30c至 60c),确保适应不同环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检测流程部分,由电子工业部提供 “红外检测设备校准标准”:每月用标准红外辐射源(已知辐射值 500w/m2)校准便携式红外光谱仪,误差超过 0.2w/m2 需重新校准;检测时,需在目标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取 3 个检测点,取平均值与环境值对比,误差符合参数要求即为达标。

 两部门联合开展 “标准验证”:在某核设施选取 3 类目标,按标准进行伪装与检测 —— 固定大型目标(反应堆)检测值 498w/m2(环境 495w/m2,误差 3w/m2,符合 ±0.5c);固定小型目标(干扰机)检测值 210w/m2(环境 208w/m2,误差 2w/m2,符合 ±1c);动态目标(车辆)检测值随环境变化,滞后时间 3 秒,符合要求。验证结果显示,标准可操作性强,伪装效果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