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干扰阵地勘选部署
卷首语
干扰阵地是电磁反制的物理根基,从早期粗放的 “视野优先” 选址,到贴合核设施地形的精准布局,每一次勘选都围绕 “信号覆盖、设备稳定、防护有效” 展开。15 公里半径的范围界定、高温环境的散热突破、金属网格吸波材料的屏障构建,是阵地部署的三大核心课题。那些以姓氏为记的技术员,用地形测绘的数据、散热方案的迭代、材料参数的优化,在核设施周边筑起 “信号无死角、设备能抗温、电磁可防护” 的干扰阵地,为后续电磁反制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物理支撑。
1960 年代初,干扰阵地勘选多采用 “目视粗放选址” 模式 —— 仅以 “视野开阔、无高大遮挡” 为核心标准,未考虑核设施周边复杂地形(如山地、沟壑)对干扰信号的衰减影响,也未评估高温、高湿等环境对设备的损害。负责阵地建设的陈技术员,在某核设施的早期勘选后发现,选在山坳处的阵地因两侧山体遮挡,干扰信号仅覆盖核设施 60% 区域,未达 “全覆盖” 要求;且夏季正午环境温度达 40c时,干扰机内部温度飙升至 68c,多次出现电路烧毁故障,导致反制中断。
陈技术员与地形测绘组的李工程师沟通,提出 “地形 - 信号关联分析” 的初步思路:先对核设施周边区域进行地形分类,再测试不同地形的信号衰减率,据此筛选 “低衰减、广覆盖” 的候选区域;同时,需同步评估环境温度对设备的影响,将 “设备工作温度阈值” 纳入选址标准。李工程师补充,核设施的敏感性要求阵地需与核心区域保持安全距离,初步建议将勘选范围限定在 “半径 15 公里内”,既确保干扰效果,又避免阵地过于靠近带来的安全风险。
两人牵头开展试点勘测:李工程师用 “手持等高线测绘仪” 对核设施周边 5 公里范围进行地形标注,划分出 “平坦区、缓坡区、陡坡区、沟壑区” 四类地形;陈技术员携带小型干扰设备,在每类地形测试信号覆盖(以核设施为中心,测量不同距离的信号强度),发现平坦区信号衰减率仅 8%,缓坡区 15%,陡坡区 30%,沟壑区 45%—— 明确平坦区与缓坡区为优先选址类型。
针对高温问题,陈技术员对干扰机进行 “环境温度 - 故障率” 测试:记录 30c(故障率 3%)、35c(8%)、40c(22%)、45c(50%)的设备运行数据,确定 “设备需在 40c环境下故障率低于 10%” 的散热目标。但试点中,即使选在平坦区,夏季正午设备故障率仍达 18%,散热难题未解决,成为后续勘选的关键待突破点。
这次早期实践,让团队明确干扰阵地勘选的 “三大核心指标”:地形适配性(低信号衰减)、环境耐受性(高温适配)、安全距离(15 公里半径初步界定),也为后续精准勘选划定了技术方向,避免了过往 “只看视野、忽略实效” 的盲目性。
1965 年,团队正式将干扰阵地勘选范围锁定为 “核设施半径 15 公里内”,并通过数据论证明确该半径的科学依据 —— 负责参数测算的王工程师,从 “干扰覆盖范围” 与 “安全防护距离” 两方面展开分析:干扰机的有效干扰半径通常为 8-12 公里(受功率与地形影响),15 公里半径可确保候选阵地均在干扰机 “有效覆盖 + 冗余范围” 内(即使边缘阵地,也能通过功率调整覆盖核设施);从安全角度,15 公里可避免阵地受核设施周边潜在风险(如电磁辐射、人员活动密集)影响,同时便于阵地与核设施的通信联络(无线通信延迟低于 0.5 秒)。
为细化 15 公里内的地形数据,李工程师团队升级测绘工具,采用 “航空摄影测绘 + 地面实地核查” 结合的方式:先通过小型飞机拍摄 15 公里范围的航拍图,标注地形类型、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再组织地面小队,对航拍图中的平坦区、缓坡区进行实地测量(如坡度角度、地面平整度),制作 “15 公里地形详查图”,标注每块候选区域的 “信号衰减预估率”“夏季最高温”“交通可达性”(便于设备运输与维护)。
赵技术员负责 “候选区域筛选评分体系” 设计:从地形适配(40 分,平坦区 40 分、缓坡区 30 分)、环境温度(30 分,夏季最高温≤38c得 30 分,38-42c得 20 分)、交通可达(20 分,车程≤1 小时得 20 分)、隐蔽性(10 分,不易被外部发现得 10 分)四个维度打分,总分≥80 分的区域列为优先候选。
在某核设施的 15 公里勘选中,团队共筛选出 6 块候选区域:其中 3 块平坦区总分分别为 88 分(地形 40 + 温度 28 + 交通 20 + 隐蔽 0)、82 分(40+22+20+0)、79 分(40+24+15+0);2 块缓坡区总分 75 分(30+28+17+0)、70 分(30+22+18+0);1 块沟壑区总分 55 分(5+20+20+10)—— 最终将前 3 块平坦区纳入重点考察范围,后续将围绕这三块区域解决散热与防护问题。
这次 15 公里半径的精准界定与候选区域筛选,让干扰阵地勘选从 “大范围摸索” 转向 “小范围聚焦”,避免了资源浪费,也为后续高温散热与电磁防护方案的针对性研发提供了明确的应用场景(仅针对 3 块重点区域的环境特征设计方案)。
1968 年,团队聚焦 “高温环境下设备散热难题” 的专项突破 —— 此前候选区域的夏季最高温达 38-42c,现有干扰机的自然散热(仅靠机壳散热孔)无法满足 “故障率低于 10%” 的要求。负责散热研发的孙工程师,拆解干扰机的发热核心部件(功率放大器、电源模块),通过热成像仪观察发现,功率放大器工作时表面温度可达 95c,是主要热源;且机壳内部热量易积聚,形成 “高温腔”,导致整体温度升高。
孙工程师提出 “主动散热 + 被动散热结合” 的方案:被动散热方面,将机壳散热孔从圆形改为百叶窗式,增大散热面积(从原来的 150cm2 增至 300cm2),并在机壳内壁贴附石墨散热片(导热系数 500w/m?k,是普通金属的 3 倍),加速热量传导;主动散热方面,在功率放大器周边加装小型轴流风扇(转速 3000 转 / 分钟,风量 15Cfm),强制排出内部热风,同时在机壳侧面开设进风口,形成 “进风 - 排风” 的空气循环。
为验证方案效果,陈技术员在重点候选区域搭建 “高温模拟测试棚”,通过加热设备模拟 38c、40c、42c三种环境温度,测试优化后干扰机的运行状态:38c时,设备内部温度降至 58c,故障率 6%;40c时,内部温度 62c,故障率 9%;42c时,内部温度 65c,故障率 12%—— 虽 42c时未完全达标,但已较原方案(40c故障率 22%)显着提升,且该区域夏季 42c以上高温天数仅 5-7 天 / 年,可通过 “高温时段临时停机 + 备用设备切换” 应对。
团队进一步优化:在风扇进风口加装防尘网(避免沙尘堵塞影响散热),在机壳顶部设计可拆卸式遮阳棚(夏季可降低机壳表面温度 5-8c)。二次测试中,42c环境下设备内部温度降至 62c,故障率降至 9%,完全达标。这次散热突破,解决了干扰阵地部署的 “设备稳定” 核心难题,为后续阵地落地扫清了关键障碍。
1970 年,随着电磁反制需求升级,团队意识到 “干扰阵地自身需构建电磁防护屏障”—— 干扰机工作时会产生较强电磁信号,可能被外部监测设备捕捉,暴露阵地位置;同时,外部电磁干扰也可能影响干扰机的正常工作。负责电磁防护的刘工程师,提出 “采用金属网格吸波材料构建防护屏障” 的思路,该材料可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信号(包括阵地自身的电磁辐射与外部干扰信号),同时不影响干扰机对核设施的信号覆盖。
刘工程师团队首先确定防护屏障的核心参数:需吸收的电磁频率范围(与干扰机工作频率一致,800-1200mhz)、吸波率(目标≥85%)、材料厚度(需控制在 5mm 以内,避免影响信号穿透)。他们测试了多种金属网格材料(铜网、铁网、铝网),发现铜网的导电性能最佳,吸波效果最好 —— 当网格尺寸为 5mmx5mm、线径 0.5mm 时,在 800-1200mhz 频率范围内,吸波率达 88%,且信号穿透损耗仅 6%(对干扰覆盖影响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