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多系统协同演练
卷首语
多系统协同是复杂对抗场景的核心战斗力,从单一军种的独立演练,到电子对抗与工程兵的跨军种合练,每一次协同升级都围绕 “时序同步、设备兼容、效果联动” 展开。干扰机的开机时序校准、伪装目标的激活响应、电磁环境下的设备适配,三者的协同精度直接决定伪装与反制的整体效果。那些以姓氏为记的技术员,用时序控制的优化、抗干扰模块的研发、合练流程的梳理,在跨军种协作中打通 “指令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为多系统协同演练奠定了 “精准同步、兼容稳定” 的实践框架。
1970 年代初,多系统演练仍以 “单一军种独立开展” 为主 —— 电子对抗部队单独进行干扰机开机测试,工程兵单独演练伪装目标激活,两者缺乏协同衔接,常出现 “干扰与伪装不同步” 的问题。负责协同评估的王技术员,在某次演练复盘时发现:电子对抗部队按计划开机干扰(卫星过顶前 2 分钟),但工程兵的热信号发生器因未收到同步指令,延迟 5 分钟激活,导致卫星侦察窗口期内,假目标无热信号伪装,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次演练中,干扰机开机产生的强电磁信号,导致工程兵的红外诱饵弹遥控指令失效,无法按时触发。
王技术员与电子对抗部队的张参谋、工程兵的李工程师共同分析问题根源:一是 “协同机制缺失”,双方无统一的演练指挥体系,开机与激活的时序仅靠口头约定,无精准校准;二是 “设备兼容性未考量”,干扰机的电磁信号未进行兼容性测试,直接影响伪装设备的控制信号(如遥控指令、数据传输);三是 “应急预案空白”,当电磁干扰导致伪装设备故障时,工程兵无快速替代方案,只能中断演练。
三人提出 “跨军种协同合练” 的初步设想:建立 “电子对抗 - 工程兵” 联合指挥组,统一制定演练时序表;提前测试干扰信号与伪装设备的兼容性,对不兼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设计 “时序校准 + 应急备份” 双保障机制。为验证设想,他们组织小规模合练:电子对抗部队用 1 台干扰机,工程兵用 2 台热信号发生器,通过对讲机同步指令,将开机与激活的时间差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同时,为诱饵弹加装有线控制备份,避免电磁干扰导致失控。
试点虽有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对讲机同步易受电磁干扰(信号中断 10 秒),时间差仍有波动;兼容性测试仅覆盖单一型号干扰机,未考虑多型号干扰机同时开机的复杂电磁环境。这次早期实践,让团队明确跨军种合练的关键在于 “统一时序管控、全设备兼容性测试、多预案备份”,也为后续大规模合练积累了基础经验。
1973 年,团队正式搭建 “跨军种协同合练框架”,核心是明确电子对抗部队与工程兵的职责边界、协同节点与技术标准,解决 “谁来指挥、何时行动、如何配合” 的核心问题。联合指挥组由王技术员(负责技术协调)、张参谋(电子对抗指挥)、李工程师(工程兵指挥)组成,共同制定《协同合练基本规则》。
职责划分上,电子对抗部队负责:提前测算干扰机的最佳开机时序(根据卫星过顶时间表,通常为过顶前 1-3 分钟)、设定干扰频率(匹配卫星侦察波段)、监测干扰信号强度与覆盖范围;工程兵负责:按时序激活热信号发生器(过顶前 1 分钟达到稳定热梯度)、触发红外诱饵弹(过顶前 30 秒)、检查伪装设备的运行状态(如温度参数、信号连接)。双方需在演练前 24 小时,提交各自设备的参数清单(如干扰机功率、伪装设备控制频率),由王技术员审核兼容性。
协同节点设定为 “三级时序校准”:一级校准(演练前 1 小时),双方用高精度计时器(误差 ±0.1 秒)统一时间基准;二级校准(过顶前 10 分钟),电子对抗部队预热干扰机,工程兵启动伪装设备待机,通过有线通信确认设备就绪;三级校准(过顶前 1 分钟),联合指挥组下达 “干扰开机 - 伪装激活” 同步指令,双方同时执行操作。
在一次框架验证合练中,电子对抗部队的干扰机(型号 j-101)按时序开机(过顶前 2 分钟),工程兵的 2 台热信号发生器(型号 r-202)同步激活(过顶前 1 分钟),时间差控制在 0.5 秒内;干扰信号未对伪装设备的有线控制指令产生影响,诱饵弹按计划触发(过顶前 30 秒)。演练后评估显示,假目标的热信号伪装与干扰效果叠加,对卫星侦察的欺骗成功率较独立演练提升 40%,验证了框架的有效性。
1974 年,团队聚焦 “干扰机与伪装设备的兼容性测试”—— 此前合练仅覆盖单一型号干扰机与少量伪装设备,当多台不同型号干扰机(如 j-101、j-102)同时开机时,产生的复杂电磁环境(多频率叠加、信号强度不均),仍可能导致伪装设备失控。负责兼容性测试的赵技术员,牵头组建专项测试组,覆盖电子对抗部队的 3 种主流干扰机、工程兵的 4 类伪装设备(热信号发生器、红外诱饵弹、假目标模型、电缆伪装装置)。
赵技术员设计 “梯度电磁环境测试法”:从低强度(干扰信号强度 30dBuv/m)到高强度(80dBuv/m),分 5 个梯度模拟干扰环境,测试每种梯度下,伪装设备的控制信号(遥控指令、数据传输)是否正常:热信号发生器的温度调节指令是否精准(误差≤2c)、红外诱饵弹的触发响应是否及时(≤1 秒)、假目标模型的姿态调整是否顺畅。
测试发现两类兼容性问题:一是 “频率冲突”,干扰机 j-102 的工作频率(1.2ghz)与热信号发生器的遥控频率(1.1-1.3ghz)重叠,导致高强度干扰下,发生器的温度调节指令误码率达 20%(正常应≤5%);二是 “信号压制”,干扰机 j-101 的高强度信号(80dBuv/m),导致红外诱饵弹的有线控制信号衰减 30%,触发延迟从 0.5 秒增至 3 秒。
针对频率冲突,赵技术员为热信号发生器的遥控模块加装 “频率滤波芯片”,将接收频率锁定在 1.15ghz(避开 j-102 的 1.2ghz 干扰峰值);针对信号压制,优化诱饵弹的有线控制线缆,采用屏蔽层加厚的特种电缆(衰减率从 30% 降至 5%)。二次测试中,所有伪装设备在 80dBuv/m 的高强度干扰下,指令误码率≤3%,触发延迟≤0.8 秒,兼容性问题显着改善。
1975 年,团队启动 “时序同步精度提升” 专项攻关 —— 此前合练中,干扰机开机与伪装激活的时间差虽控制在 1 分钟内,但卫星侦察的成像窗口期仅 3-5 分钟,即使 0.5 秒的偏差,也可能导致假目标热信号未稳定时,卫星已完成成像。负责时序优化的孙技术员,引入 “数字化时序控制系统”,替代传统的对讲机与计时器同步。
该系统由 “中央控制器 + 终端模块” 组成:中央控制器部署在联合指挥组,内置卫星过顶时间校准算法(误差 ±0.01 秒);电子对抗部队的每台干扰机、工程兵的每台伪装设备,均安装终端模块,通过有线通信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接收同步指令。系统可预设 “时序任务清单”,如 “过顶前 2 分钟:干扰机 j-101 开机→过顶前 1 分 30 秒:干扰机 j-102 开机→过顶前 1 分钟:热信号发生器激活→过顶前 30 秒:红外诱饵弹触发”,指令触发精度达 ±0.0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