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74章 多系统协同演练(第2页)

 孙技术员在合练中测试系统性能:中央控制器按清单自动下达指令,10 台干扰机(含 j-101、j-102 型号)依次开机,时间差≤0.03 秒;20 台热信号发生器同步激活,温度在 1 分钟内达到稳定值(偏差≤1c);15 枚红外诱饵弹在 30 秒时精准触发,无 1 枚延迟。对比传统方式(时间差 0.5 秒),数字化系统将同步精度提升 10 倍,完全覆盖卫星成像窗口期的需求。

 同时,系统还具备 “实时监测” 功能:终端模块可反馈设备状态(如干扰机是否开机、发生器温度是否达标),中央控制器实时显示 “时序执行进度条”,若某台设备未按指令行动(如 1 台发生器未激活),系统立即报警,并自动启动备用设备(工程兵预留 5 台备用发生器),避免因单设备故障影响整体协同。

 1976 年,团队组织 “大规模跨军种协同合练”,投入电子对抗部队的 15 台干扰机(3 种型号)、工程兵的 32 台热信号发生器、20 枚红外诱饵弹、10 组假目标模型,模拟 “多卫星过顶 + 复杂电磁环境” 的实战场景,全面验证协同体系的稳定性与有效性。联合指挥组提前 1 周制定《大规模合练方案》,明确演练流程、应急分工与评估指标。

 合练流程分为 “准备 - 执行 - 复盘” 三阶段:准备阶段(3 天),电子对抗部队完成干扰机部署与频率调试,工程兵完成伪装设备安装与兼容性测试,联合指挥组通过数字化时序系统校准所有设备时间,预设 3 次卫星过顶的时序任务清单(分别为上午 9:00、中午 12:30、下午 3:15);执行阶段,按清单自动执行:干扰机分批次开机(覆盖卫星可见光与红外波段),热信号发生器分区域激活(反应堆芯区、冷却管道区同步升温),诱饵弹按过顶时段触发(每次触发 5 枚,模拟不同区域突发热事件);全程由王技术员团队记录关键数据(同步时间差、设备故障率、干扰覆盖范围)。

 合练中出现 1 次小故障:中午 12:30 过顶前 1 分钟,1 台 j-102 干扰机因电磁兼容问题(与附近发电机信号冲突)未按时开机,系统立即报警,张参谋启动备用干扰机(10 秒内开机),工程兵的伪装设备未受影响,仍按时序激活;最终,3 次过顶演练的同步时间差均≤0.1 秒,设备故障率仅 2%(2 台发生器温度偏差超 3c,已现场调整),干扰覆盖范围完全覆盖假目标区域(98% 区域信号强度达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复盘阶段,联合指挥组分析数据发现:多型号干扰机同时开机时,边缘区域的电磁信号强度略低(75dBuv/m,目标 80dBuv/m),导致 1 台诱饵弹触发延迟 0.2 秒;后续优化方案为:在边缘区域增设 2 台低功率干扰机(型号 j-103),增强信号覆盖,确保全区域兼容性。

 1977 年,团队针对 “复杂地形下的协同优化” 展开专项合练 —— 此前合练均在平坦区域进行,而实际作战中,假目标可能部署在山地、沟壑等复杂地形,电磁信号易受地形遮挡衰减,伪装设备的激活时序与控制信号可能出现偏差。李工程师牵头选择某山地训练场(模拟核设施周边地形),组织第二次大规模合练。

 地形影响测试显示:山地的沟壑区域,干扰机信号衰减达 15%(平坦区域仅 5%),导致该区域的 2 台热信号发生器遥控指令接收不稳定,温度调节误差从 1c增至 4c;山坡区域的红外诱饵弹,因无线信号被山体遮挡,触发延迟从 0.05 秒增至 0.3 秒。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制定优化措施:

 一是 “信号增强”,在沟壑区域部署 2 台信号中继器(增强干扰信号与控制信号),将衰减率降至 8%;在山坡区域为诱饵弹改用有线控制(替代无线),触发延迟恢复至 0.08 秒;二是 “时序微调”,根据地形信号衰减时间(沟壑区域信号传输需 0.03 秒),在数字化系统中预设 “地形补偿时间”,如沟壑区域的发生器激活指令,比平坦区域提前 0.03 秒发送,确保同步;三是 “分区指挥”,在山地分 3 个区域设立子指挥点(山顶、山腰、山脚),每个子指挥点配备 1 名技术人员,实时监测该区域设备状态,避免中央控制器因地形导致的监测延迟。

 优化后的合练中,山地区域的同步时间差≤0.12 秒,设备故障率降至 1.5%,沟壑与山坡区域的热信号伪装效果与平坦区域一致(红外成像相似度 85%),验证了协同体系在复杂地形下的适应性。

 1978 年,团队开始 “协同演练标准化” 工作,将过往合练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与流程规范,避免 “每次合练都重新摸索” 的低效问题。赵技术员牵头编制《跨军种多系统协同演练技术规范》,涵盖 “设备兼容性标准、时序校准流程、应急处置预案” 三大核心内容。

 设备兼容性标准中,明确两类技术要求:一是 “干扰信号参数范围”,电子对抗部队的干扰机工作频率需避开伪装设备的控制频率(如热信号发生器遥控频率 1.15ghz±0.05ghz,干扰机需避开该频段),干扰信号强度在伪装设备周边区域需控制在 70-85dBuv/m(避免过强损坏设备,过弱影响干扰效果);二是 “伪装设备抗干扰指标”,所有设备需通过 “85dBuv/m 电磁环境测试”,指令误码率≤3%,触发延迟≤0.2 秒,未达标设备需加装抗干扰模块(如滤波芯片、屏蔽线缆)。

 时序校准流程细化为 “五步校准法”:第一步(演练前 24 小时),用卫星时间同步服务器校准中央控制器时间;第二步(前 12 小时),终端模块与中央控制器配对,测试通信链路;第三步(前 1 小时),全设备通电待机,进行时序预演(模拟开机与激活,不实际发射干扰信号);第四步(前 10 分钟),干扰机预热,伪装设备进入待激活状态,校准信号强度;第五步(前 1 分钟),最终确认,等待自动指令。

 应急处置预案则按 “故障类型” 分类:设备未开机(如干扰机故障),启动备用设备(10 秒内响应);时序偏差(如激活延迟超 0.2 秒),人工干预调整(通过子指挥点发送手动指令);电磁干扰失控(信号强度超 90dBuv/m),立即关闭部分干扰机(优先关闭低优先级设备)。规范发布后,在后续合练中应用,演练准备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1 天,设备兼容性问题发生率从 5% 降至 1%,标准化效果显着。

 1979 年,团队引入 “实战化侦察模拟”,提升协同演练的真实性 —— 此前合练仅模拟卫星过顶时序,未引入真实的侦察模拟设备,无法验证 “干扰 + 伪装” 对侦察的实际欺骗效果。王技术员协调引入某型侦察模拟系统(还原 kh-9 卫星的成像能力,分辨率 0.8 米,覆盖可见光与红外波段),组织第三次大规模合练,全程模拟卫星侦察流程。

 合练流程新增 “侦察效果评估” 环节:模拟卫星过顶后,由专业人员分析侦察图像,评估假目标的伪装效果(热信号梯度与真实反应堆的相似度、干扰信号对成像的压制效果);具体指标包括 “热特征相似度”(目标≥85%)、“成像模糊率”(干扰导致卫星成像模糊的区域占比,目标≥90%)、“假目标识别率”(卫星将假目标误判为真实目标的概率,目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