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陈恒团队技术调研启动(第3页)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总结出应对经验:国外资料收集可 “拓宽中立国渠道”,如后续可加强与瑞典爱立信公司、瑞士 ABB 公司的技术交流,获取第三方评估数据;国内调研需 “提前对接保密部门”,出具正式调研函,明确调研范围与保密要求,提升配合度;参数定义需 “提前制定统一标准”,在调研启动时即发布《电子密码机参数定义手册》,避免后期换算繁琐。
团队还总结出 “调研三原则”:一是 “交叉验证”,国内外资料、不同单位数据需相互印证,如国内原型机的加密速度,需同时参考厂商报告与科研院所测试数据;二是 “现场核实”,关键技术指标(如抗干扰强度)需现场观摩测试,避免书面数据与实际不符;三是 “需求导向”,调研内容需紧密围绕后续研发需求,如重点收集核心部件资料,而非无关的外观设计细节,确保调研不偏离目标。
经验还包括 “团队协作机制”:每周进度会不仅同步进展,还解决跨领域问题,如李工程师收集的国外算法资料,需张工程师协助解读,通过会议快速对接;赵技术员的参数录入需与各工程师同步,避免数据遗漏,这种 “专业分工 + 定期协作” 的模式,提升了调研效率,3 个月内完成 12 个型号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远超预期的 4 个月。
复盘会最后,陈恒强调:调研不是 “终点”,而是 “起点”,报告中的初步方案需后续通过实验验证,如高频晶体管材料改进、算法非线性反馈项添加,均需研发团队进一步测试优化;团队后续需保持与走访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技术进展,如 798 厂的高频晶体管样品测试结果,需第一时间纳入后续评估。
1979 年 5 月中旬,技术评估报告提交与初步反馈 —— 陈恒团队将《电子密码机技术调研初步评估报告》提交至电子工业部与相关科研主管部门,同时向参与调研的 6 家国内单位反馈初步结论,收集修改建议,为报告完善与后续工作衔接做准备。
主管部门对报告的评价集中在 “全面性” 与 “实用性”:认为报告覆盖了国内外主要电子密码机型号,参数对比详实,技术难点识别准确,研发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可作为后续电子加密技术研发的 “指导性文件”;同时建议补充 “成本效益分析”,如高频部件国产化的投入与预期收益,为决策提供更全面参考。
参与调研的 714 厂反馈:报告中对 dj-1 原型机的性能评估客观,提出的 “模块化减重” 方案符合该厂后续研发计划,希望与团队合作开展并行运算电路测试,验证密钥长度与加密速度的平衡方案;798 厂则表示,将根据报告中的 “材料改进建议”,优先安排高频晶体管样品研发,预计 1979 年 8 月完成测试。
某军工科研院所建议:报告中算法部分可增加 “国际算法发展趋势” 分析,如美国是否在研发更复杂的公钥密码算法,为国内长期算法研发提供更长远的方向;陈恒团队采纳该建议,补充检索 1978-1979 年的国际期刊,发现美国已开始研究 rsA 公钥算法(公开文献提及),虽尚未应用于电子密码机,但可作为长期跟踪方向,补充至报告 “后续工作展望” 部分。
反馈收集后,团队用 1 周时间完善报告:新增 “成本效益分析” 章节,估算短期优化方案(如 dj-1 改进)需投入 5 万元,可使抗截获能力提升 40%,投入产出比合理;补充国际算法趋势分析,建议长期跟踪 rsA 算法;修正部分参数误差(如某国内原型机的湿度适应范围,现场核实后从 “30%-80%” 修正为 “20%-85%”),确保报告更精准。
完善后的报告共 32 页,包含参数对照表 6 张、雷达图 3 张、技术难点解决方案 4 项、研发建议 12 条,成为国内首份系统梳理电子密码机技术现状的报告,为后续 “七五” 期间电子加密设备研发项目的立项提供了关键支撑。
1979 年 6 月起,调研成果的初步应用与后续跟踪 —— 陈恒团队的调研成果未停留在报告层面,而是快速转化为 “研发行动”:714 厂以报告中的参数对比为依据,申请 “dj-2 型电子密码机研发项目”,目标是将密钥长度提升至 48 位,加密速度达 800 字符 / 分钟,获电子工业部批准;798 厂将高频晶体管研发纳入重点计划,按报告建议改进材料与工艺;某科研院所启动 “非线性 Lfsr 算法” 优化项目,参考报告中的破解测试数据调整算法参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团队还建立 “技术跟踪机制”:每月收集国内外电子密码机的新动态,如 1979 年 7 月,李工程师从国际期刊获悉美国 ky-75 电子密码机列装,采用 128 位密钥与秒级跳频,立即更新参数对比表,补充至报告修订版,为国内研发提供最新参照;1979 年 9 月,798 厂高频晶体管样品测试成功,工作频率达 35mhz,稳定度 ±0.01mhz,团队第一时间将该成果纳入后续评估,调整短期研发目标(可将跳频频段扩展至 8 个)。
调研成果的长期影响逐步显现:1980 年,国内首个电子密码机标准化项目启动,参考报告中的参数体系,制定《军用电子密码机技术指标》,统一密钥长度、加密速度等核心参数的定义与测试标准;1982 年,基于报告建议研发的 dj-2 型电子密码机列装,密钥长度 48 位,加密速度 850 字符 / 分钟,抗干扰强度 60dBuv/m,虽仍落后美国 ky-75,但已满足国内边境通信需求,抗截获能力较机械密码机提升 80%。
回顾这次调研,其核心价值不仅是 “收集资料、形成报告”,更在于搭建了 “国内外技术对比的框架”,明确了 “国产化路径”,让国内电子加密技术研发从 “盲目摸索” 转向 “靶向突破”;同时,调研过程中形成的 “资料收集 - 验证 - 整理 - 分析 - 建议” 流程,成为后续军工技术调研的通用范式,影响了雷达、导航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调研工作。
1980 年代后,随着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密码机技术逐步追赶国际水平,1985 年列装的 dj-3 型已实现 64 位密钥、2000 字符 / 分钟,接近美国 ky-57 水平,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 1979 年陈恒团队那次扎实的技术调研 —— 用详实的数据与清晰的思路,为国产电子加密技术照亮了第一步路。
历史补充与证据
技术演进轨迹:陈恒团队加密技术调研从 “资料收集(1979 年 2 月 - 3 月,覆盖 12 个型号、6 家国内单位)”→“整理分析(1979 年 3 月下旬 - 4 月中旬,建立 18 项参数体系)”→“报告撰写(1979 年 4 月下旬 - 5 月,形成 32 页评估报告)”→“成果应用(1979 年 6 月起,支撑 3 个研发项目)”→“长期跟踪(1979 年 - 1985 年,持续更新技术动态)”,核心成果从 “零散资料” 到 “结构化报告” 再到 “研发行动”,形成完整落地链条,推动国内电子加密技术从原型机阶段(32 位密钥)迈向实用化阶段(48 位 - 64 位密钥)。
关键技术突破:一是 “参数体系构建”,首次建立包含 18 项指标的电子密码机技术参数框架,统一国内外参数定义与单位,解决 “对比无标准” 的问题;二是 “技术差距量化”,通过密钥长度、加密速度等硬指标,首次精准判定国内与国际的 5-8 年差距,避免主观判断;三是 “国产化路径梳理”,识别出高频部件、专用芯片、自主算法三大突破点,提出分阶段研发建议,为后续项目立项提供清晰方向;四是 “调研范式建立”,形成 “交叉验证、现场核实、需求导向” 的调研原则与 “专业分工 + 定期协作” 的团队机制,提升调研效率与质量。
行业规范影响:调研形成的参数体系成为 1980 年《军用电子密码机技术指标》的核心依据,推动国内电子加密设备从 “非标化” 走向 “标准化”;研发建议中的 “分阶段突破” 思路,被纳入 “七五”(1986-1990 年)国防科技发展规划,指导电子加密技术研发;调研中建立的 “技术跟踪机制”,成为军工领域技术情报工作的通用方法,应用于雷达、通信、导航等多个领域;同时,调研成果推动高频晶体管、专用加密芯片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进程,798 厂高频晶体管产能从 1979 年的 50 台套 / 月提升至 1985 年的 500 台套 / 月,国产化率从 85% 提升至 98%,为后续电子设备国产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