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86章 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提出(第2页)

 第三方向:密钥同步协议设计 —— 针对国内通信节点多、分布广的特点,需设计 “抗干扰同步协议”,确保主从节点密钥同步成功率≥95%(在中干扰环境下),需融入差错校验、重传机制,解决信道中断导致的同步失败问题。

 第四方向:多接口兼容模块 —— 需支持模拟信号(Amfm 调制)与数字信号(rs-232 接口)的输入输出,适配国内 80% 以上的现役通信设备,需设计信号转换电路,确保不同类型信号的加密解密均能正常运行,误码率≤0.3%。

 团队为每个技术方向指定负责人,明确 3 个月内完成初步技术方案,6 个月内制作关键模块原型,为后续整机构想落地拆分任务、压实责任。

 1979 年 7 月,构想与国内技术基础的适配性分析 —— 陈恒团队意识到,构想需立足国内现有工业水平,避免 “技术超前但无法落地” 的问题。赵技术员(团队硬件专家)牵头梳理国内电子元件、加工工艺的现状,评估各技术方向的可行性。

 硬件随机数生成器方面:国内某研究所已研制出噪声二极管原型,虽速率仅 0.3mbps,但通过优化电路拓扑(增加噪声放大单元),预计 3 个月内可提升至 1mbps,满足构想需求;且该器件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 1/3,适合批量生产。

 可编程逻辑电路方面:国内刚量产 eprom(容量 1kB),可存储 5 种基础算法(每种算法代码约 200 字节),虽容量小于美国 ky-57 的 4kB,但初期构想可满足;后续可通过叠加 eprom 芯片扩展容量,技术难度较低。

 密钥同步协议方面:国内已有成熟的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技术,可用于同步信号传输,抗干扰能力强(在中干扰环境下误码率≤0.1%),基于该技术设计同步协议,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

 多接口兼容模块方面:国内通信设备常用的 Amfm 调制芯片、rs-232 接口芯片均已国产化,信号转换电路的设计难度较低,某电子厂可提供定制化加工,量产成本可控(单模块成本预计 50 元,当时币值)。

 适配性分析结论:90% 以上的技术方向可基于国内现有基础实现,仅高速随机数生成器需小幅攻关,整体不存在 “卡脖子” 问题,进一步坚定了构想落地的信心。

 1979 年 8 月,初步性能指标体系构建 —— 基于技术方向与适配性分析,陈恒团队制定电子密码机的 “初步性能指标”,涵盖安全性能、效率性能、环境适应性三大类,每类指标均参考美苏设备,同时结合国内需求优化。

 安全性能指标:密钥长度 64 位(优于苏联cm-6 的 48 位),动态密钥更新周期 48 小时(与美国 ky-57 一致),算法破解时间≥60 天(基于双因子密钥测算),防物理拆解能力(关键模块封装后无法无损拆解,防止核心技术泄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效率性能指标:加密速度≥1000 字符 / 分钟(是国内机械密码机的 6-7 倍,接近美国 ky-57 的 1200 字符 / 分钟),算法切换时间≤10 秒,密钥同步时间≤30 秒(主从节点),单设备连续工作时间≥8 小时(便携场景)、≥24 小时(固定场景)。

 环境适应性指标:工作温度 - 40c~50c(覆盖国内从东北到海南的气候),湿度 5%~95%(无冷凝),抗振动能力(10-500hz,加速度 5g,符合车载、机载场景),电磁兼容性(辐射骚扰≤54dBuv/m,抗扰度≥40dBuv/m,避免干扰其他设备)。

 指标验证方法初步确定:安全性能通过模拟破译实验验证(用当时主流计算机测算破解时间),效率性能通过通信模拟平台测试(传输 10 万字符密文记录耗时),环境适应性通过高低温箱、振动台等设备模拟测试,确保指标可量化、可验证。

 该指标体系成为后续技术研发的 “风向标”,既避免了因指标过低导致的技术落后,也防止因指标过高导致的研发失败,实现了 “先进性” 与 “可行性” 的平衡。

 1979 年 9 月,构想的场景化功能细化 —— 团队结合不同部门的通信需求,为电子密码机设计 “场景化功能模式”,确保构想能适配实战中的多样化场景,避免 “通用化设计但场景适配差” 的问题。

 军事野外场景模式:启动 “低功耗 + 快速同步” 功能,密钥更新周期可手动调整为 24 小时(高频通信需更高安全性),算法默认选择抗破解能力最强的 feistel 网络;设备支持电池与手摇发电双供电(应对野外无电力场景),手摇 1 分钟可支持 30 分钟加密通信。

 外交固定场景模式:启动 “多算法 + 远程管理” 功能,可存储 8 种算法(满足不同国家、不同保密等级的通信需求),支持外交部门总部远程推送密钥与算法更新包;设备具备日志记录功能(记录每次加密解密操作,便于审计追溯),日志存储容量≥1000 条。

 科研应急场景模式:启动 “快速启动 + 简化操作” 功能,设备开机后 3 分钟内完成初始化(含密钥同步、算法选择),操作界面简化为 3 个核心按键(开机、加密、解密),适合非专业技术人员紧急使用;支持与科研设备(如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的直接对接,无需额外转换器。

 场景切换通过设备面板的 “场景拨码开关” 实现,不同模式下的参数(如密钥周期、算法类型、功耗控制)自动适配,无需人工逐项调整;团队还设计 “场景记忆功能”,设备可保存最近使用的 3 种场景参数,下次开机可快速切换,提升操作效率。

 1979 年 10 月,团队内部构想论证与优化 —— 陈恒组织召开多轮论证会,邀请电子工业部、总参情报部的技术专家(以姓氏代称,如刘专家、周专家)参与点评,针对构想中的潜在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完善技术细节。

 论证中发现的核心问题:一是动态密钥同步在强干扰环境下的稳定性不足(专家预测同步成功率可能低于 90%),团队优化方案为 “增加卫星同步备份”—— 若地面信道干扰严重,可通过军用卫星实现密钥同步,同步成功率提升至 98% 以上;二是可编程算法的安全性隐患(专家担心编程接口可能被破解,导致算法泄露),团队新增 “加密编程接口”—— 编程时需输入管理员密钥,且接口仅在编程时激活,平时处于物理锁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