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提出(第3页)
其他优化建议:针对军事场景的抗毁性需求,增加 “模块冗余设计”—— 关键模块(如密钥生成单元、可编程单元)设置备用模块,主模块故障时自动切换,通信中断率≤1%;针对外交场景的多语言需求,操作界面支持中文与英文双语显示,便于国际通信使用。
论证会后,团队修订完善构想文档,形成《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报告(v2.0 版)》,补充优化后的技术细节、性能指标、场景功能,文档篇幅从初版的 20 页扩展至 45 页,为后续申报研发项目、争取资源支持提供完整依据。
1979 年 11 月,构想的技术方案可视化与原型规划 —— 为更直观呈现构想,陈恒团队绘制电子密码机的 “整体架构图” 与 “核心模块原理图”,明确各模块的连接关系与功能分工,同时制定 “原型机研发计划”,将构想转化为可执行的研发任务。
整体架构图分为 “输入输出模块”“加密解密模块”“动态密钥模块”“可编程模块”“控制与供电模块” 五大单元:输入输出模块负责信号转换,加密解密模块是核心运算单元,动态密钥模块生成与管理密钥,可编程模块存储与切换算法,控制与供电模块负责设备操控与能源供给;各模块通过内部总线连接,数据传输速率≥10mbps,确保加密效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核心模块原理图细化关键电路:如动态密钥模块的随机数生成电路(含噪声二极管、放大电路、采样电路),可编程模块的 eprom 接口电路(含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均标注关键元件型号(如国内量产的噪声二极管型号 2Ap9、eprom 型号 2716),为原型机制作提供电路设计依据。
原型机研发计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1980 年 1-3 月),完成关键模块(随机数生成器、可编程逻辑电路)的原型制作与测试;第二阶段(1980 年 4-6 月),完成整机组装与功能调试;第三阶段(1980 年 7-9 月),开展环境适应性测试与安全性验证,形成原型机评估报告。
计划还明确资源需求:申请研发经费 50 万元(当时币值),协调 2 家电子元件厂提供定制化器件,抽调 3 名硬件工程师、2 名算法工程师加入研发团队,确保原型机研发按计划推进。
1979 年 12 月,构想报告的上报与行业影响初显 —— 陈恒团队将《电子密码机初步构想报告》上报至电子工业部与总参相关部门,报告中详细阐述调研背景、构想内容、技术方向、原型计划,附带性能指标对比表(与美苏设备、国内机械机对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电子工业部在回复中指出,该构想 “契合国内加密技术升级需求,关键技术方向符合国产电子元件发展规划”,同意立项支持原型机研发,并拨付首批研发经费 20 万元;总参情报部则提出 “优先满足军事场景需求,建议在原型机中强化抗干扰与抗毁性设计”,为构想优化提供方向。
构想还引发行业内的技术讨论:某电子研究所(以姓氏代称的张研究员团队)主动联系陈恒团队,提出合作研发 “高速随机数生成器”,共享技术成果;某通信设备厂表示,可配合原型机的接口设计,提前优化现有通信设备的兼容性,为后续量产奠定基础。
从技术发展视角看,这一构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首次将 “动态密钥” 与 “可编程” 结合,形成符合国内需求的电子密码机框架,打破了对美苏技术的单纯模仿;后续 1986 年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军用电子密码机,其核心功能(64 位动态密钥、8 种可编程算法)与技术方向,均源于该构想的早期设计。
构想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更在于理念层面 —— 它确立了 “需求导向、自主可控” 的研发思路,为后续国产加密设备研发提供了方法论参考,推动国内加密技术从 “追赶” 向 “并跑” 逐步迈进。
历史补充与证据
技术演进轨迹:电子密码机构想从 “需求提炼(1979 年 3 月,明确动态密钥 + 可编程核心需求)”→“功能细化(1979 年 4-5 月,动态密钥双因子生成、可编程算法架构)”→“技术方向锚定(1979 年 6 月,四大关键技术方向)”→“适配性分析(1979 年 7 月,立足国内技术基础)”→“指标体系构建(1979 年 8 月,安全 / 效率 / 环境指标)”→“场景化优化(1979 年 9-10 月,多场景功能与专家论证)”→“原型规划(1979 年 11 月,架构图与研发计划)”→“行业落地(1979 年 12 月,上报立项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构想形成链条,每一步均以调研数据与实战需求为支撑。
关键技术突破依据:动态密钥的 “时间 + 随机数双因子” 设计,参考美国 ky-57(时间同步)与苏联cm-6(随机数),但通过国产化噪声二极管(2Ap9)实现自主可控,密钥长度 64 位较苏联 48 位提升抗破解能力 256 倍;可编程功能采用国内量产的 2716 型 eprom(1kB 容量),可存储 5 种算法,切换时间≤10 秒,较机械机算法更新效率提升 24 倍,均有明确的国产化技术支撑。
行业影响佐证:1980 年电子工业部立项的 “7912 电子密码机研发项目”(代号源于构想提出时间 1979 年 12 月),其核心技术参数(加密速度 1000 字符 / 分钟、密钥周期 48 小时、工作温度 - 40c~50c)与该构想完全一致;1986 年项目结题时,原型机通过军方测试,动态密钥破解时间达 68 天,可编程算法切换成功率 99.5%,验证了构想的可行性;该项目后续衍生出 3 类民用加密设备(金融、通信、科研),推动国内加密技术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