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核心技术指标细化
卷首语
1957 年中后期,随着野战通信、跨区域调度、边防预警等实战场景的通信需求愈发复杂,此前拟定的 12 项加密技术升级方向,逐渐显露出对实战细节覆盖不足的局限。从高原哨所的低温通信稳定性,到装甲部队的移动加密响应速度,实战中涌现的新需求,推动技术团队开启核心指标细化工作。这场以 “贴合实战、补齐缺口” 为目标的指标完善,最终将 12 项方向拓展为 19 项核心技术指标,为电子加密技术落地实战筑牢了指标根基,也成为我国加密技术从 “理论论证” 迈向 “实战应用” 的关键转折。
一、实战通信需求的系统性调研
为精准捕捉实战需求,技术团队组建了 6 个调研小组,由张工统筹,分赴野战部队、铁路调度中心、边防通信站等 8 类典型实战场景,历时 2 个月开展需求摸排,累计访谈通信技术员、一线操作员 230 余人,收集有效需求反馈 187 条。
调研中发现,野战场景最突出的需求是 “移动加密响应速度”—— 装甲部队行进中需实时传输密电,机械加密机 5 分钟的启动延迟已无法满足战术需求;而边防哨所则提出 “低功耗加密运行”,因高原哨所供电有限,设备功耗过高会导致续航不足。
跨区域调度场景的需求聚焦 “多节点协同加密”,当时铁路、公路调度需多部门共享加密信息,原 12 项方向未覆盖 “多节点密钥同步”,导致不同部门接收的加密数据易出现解密偏差,影响调度效率。
调研团队还注意到 “极端地形适配” 需求:山地通信站因信号弱,需加密系统具备 “弱信号加密增强” 能力;沿海哨所则面临高盐雾环境,要求设备具备 “盐雾腐蚀防护”,这些均未纳入最初的 12 项升级方向。
张工在调研总结报告中指出:“实战需求是技术指标的核心依据,现有 12 项方向仅覆盖了通用需求,未充分考虑不同场景的特殊性,需针对实战痛点补充细化指标,确保技术落地即能用、用即有效。”
二、12 项升级方向的缺口分析
基于实战调研结果,李工带领团队展开 12 项升级方向的缺口分析,通过 “需求 - 方向” 匹配矩阵,逐一排查未覆盖的实战需求,最终梳理出 7 类核心缺口,为指标细化提供明确方向。
第一类缺口是 “移动场景适配”,原 12 项方向虽提及 “环境适应”,但未明确移动状态下的加密响应速度、颠簸环境稳定性等指标,无法满足装甲、车载通信需求。
第二类缺口为 “多节点协同”,原方向聚焦单设备加密性能,未考虑多部门、多节点间的密钥同步、数据互通加密机制,导致跨场景协作时加密效率低下。
第三类缺口是 “特殊环境防护”,原 “环境适应” 方向仅覆盖高低温,未包含高盐雾、高湿度、强震动等实战常见环境,设备在沿海、山地场景易出现故障。
此外,还存在 “低功耗运行”“弱信号加密”“加密后数据压缩” 等缺口,这些均是调研中一线反馈的高频需求,李工团队据此提出 “在 12 项基础上新增 7 类指标,形成 19 项核心技术指标” 的初步方案。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实战需求调研报告
1957 年 8 月的《加密技术实战需求调研报告》(档案号:sz-1957-026),完整记录了调研过程与需求数据,报告由张工、李工共同撰写,附有 28 份访谈记录、12 组场景测试数据,现存于国家通信技术档案馆,是指标细化的核心依据。
报告中关于 “移动加密响应速度” 的需求记录显示:野战部队要求 “设备启动至完成加密就绪时间≤1 分钟”,而当时机械加密机需 5 分钟,初代电子加密原型机需 2 分钟,存在 1 分钟缺口,这成为 “移动加密响应速度” 指标的设定依据。
边防哨所的 “低功耗” 需求数据更具体:高原哨所采用太阳能供电,日均供电量仅 2.4 度,要求加密设备待机功耗≤10 瓦、工作功耗≤30 瓦,而初代电子原型机工作功耗达 45 瓦,需新增 “低功耗优化” 指标降低能耗。
多节点协同的需求案例极具代表性:1957 年 7 月某次铁路调度中,3 个调度站因密钥不同步,导致加密调度指令解密错误,延误列车通行 1.5 小时,报告中特别标注该案例,强调 “多节点密钥同步” 指标的必要性。
报告结尾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显示:“移动加密响应”“多节点协同”“极端环境防护” 位列前三位,这为后续 19 项指标的优先级划分提供了直接参考,确保核心实战需求优先落地。
四、19 项核心技术指标的维度划分
技术团队将 19 项核心指标按 “实战功能维度” 分类,共划分为 5 大维度,每个维度对应一类实战需求,形成逻辑清晰的指标体系,便于后续研发与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