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核心技术指标细化(第3页)
刘工团队还制定了指标的测试标准,明确每项参数的测试环境、设备、方法,比如 “高低温稳定性” 需在 - 30c至 50c的恒温箱中测试,每 5c保持 2 小时,记录加密错误率,确保不同研发团队的测试结果可对比。
八、跨场景指标的兼容性协调
19 项指标覆盖 8 类实战场景,不同场景对同一指标的需求可能存在差异,比如野战场景需 “快速启动”,而固定通信站更关注 “高并发处理”,为避免指标冲突,赵工带领团队展开跨场景兼容性协调。
针对 “加密速度” 指标,团队采用 “基础参数 + 场景扩展” 的模式:基础参数设定为 “1000 字符≤10 秒”,满足所有场景通用需求;野战场景额外要求 “启动加密≤1 分钟”,固定站则无此要求,兼顾不同场景优先级。
“功耗” 指标的协调更具代表性:边防哨所设定 “工作功耗≤30 瓦”,固定通信站因供电稳定,设定 “工作功耗≤50 瓦”,既满足哨所低功耗需求,又避免固定站因指标过严增加研发成本。
团队还建立了 “指标优先级矩阵”,明确在资源有限时,优先满足 “加密安全”“移动响应” 等核心指标,再推进 “数据压缩”“盐雾防护” 等次要指标,确保研发资源聚焦实战关键需求。
赵工在协调报告中强调:“指标细化不是简单增加数量,而是在覆盖全场景的同时,实现不同场景的兼容,避免‘一刀切’,让每一项指标都能在对应场景发挥最大价值,又不影响其他场景的使用。”
九、19 项核心指标的最终审定
1958 年 1 月,技术团队组织召开 “加密技术核心指标审定会”,邀请通信领域专家、实战部队代表、电子研发企业技术员共 25 人参会,对 19 项指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实战适配性进行最终审定。
审定会上,团队首先汇报了指标细化的全过程:从实战调研、缺口分析,到可行性验证、参数量化,再到跨场景协调,完整呈现 19 项指标的形成逻辑,并展示了 37 组验证数据、18 份需求反馈记录。
专家评审聚焦指标的实战价值:针对 “多节点密钥同步” 指标,野战部队代表提出 “能否支持 20 个节点同步”,团队回应已通过技术验证,可扩展至 20 个节点,同步延迟≤45 秒,获得代表认可;针对 “低功耗” 指标,边防代表确认参数满足哨所供电需求。
经过 3 天的讨论与修改,审定会一致通过 19 项核心技术指标,确定其为 “电子加密技术研发的正式技术标准”,并形成《加密技术 19 项核心指标审定决议》,明确每项指标的参数、测试标准、应用场景。
决议中特别指出:“19 项指标是实战需求与技术能力的结合,既解决了当前机械加密的短板,又预判了未来 3-5 年的通信需求,为我国电子加密技术的研发、生产、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准,将推动加密技术从论证阶段迈向实战化研发阶段。”
十、指标细化的历史意义
19 项核心技术指标的细化完成,标志着我国加密技术发展进入 “实战导向” 的新阶段 —— 此前的 12 项方向偏向理论论证,而 19 项指标则完全基于实战需求,将技术目标转化为可落地、可验证的具体参数,为研发提供了清晰指引。
从技术层面看,指标细化填补了 7 类实战需求缺口,使电子加密技术不仅具备 “快、安全” 的通用优势,还拥有 “适配移动、适应极端环境、支持多节点协同” 的实战能力,大幅提升了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实用性。
从产业层面看,19 项指标的标准化,为电子加密设备的研发、生产提供了统一标准,避免了不同企业各自为战导致的技术碎片化,降低了设备兼容难度,也为后续设备量产、推广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维度看,这一过程是我国技术研发 “从理论到实践” 的典型缩影 —— 以实战需求为起点,通过调研、验证、协调、审定,将模糊的技术方向转化为精准的指标体系,体现了技术研发的严谨性与实战导向。
后续的研发实践证明,19 项指标的细化是成功的:基于这些指标研发的初代电子加密设备,在野战、边防、调度等场景的测试中,满足率达 98%,加密速度较机械机提升 10 倍,抗干扰能力提升 8 倍,真正实现了 “技术落地即实战可用”,为我国通信安全构建了更坚固的技术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