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3章 元器件性能对比测试
卷首语
1958 年夏,电子加密设备研发进入关键的 “性能验证期”—— 此前制定的元器件选型方案,需通过实打实的测试验证可行性。5 种国产晶体管(涵盖北京、上海等地厂家不同型号)与 3 种进口芯片(来自苏联及东欧国家),作为加密设备的核心硬件,其能否适配加密算法、在实战环境中保持稳定,直接决定研发方向的正确性。这场历时 2 个月的对比测试,不仅用数据厘清了不同元器件的优劣,更为后续加密设备硬件定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依据,成为从 “方案设计” 迈向 “实物研发” 的关键一步。
一、测试启动的背景与核心范围
随着元器件选型方案初稿确定,“纸上参数” 需转化为 “实战性能”—— 若仅依赖厂家提供的参数手册,可能存在与加密场景适配偏差的风险,因此技术团队决定启动针对性对比测试,这是测试工作启动的核心动因。
测试范围聚焦 “核心元器件”:5 种国产晶体管分别为北京电子管厂的 3Ax81、3Ax83,上海无线电一厂的 3Ag1,天津无线电厂的 3Ak20、3Ak22,覆盖 pnp、npn 型,适配不同加密电路需求;3 种进口芯片为苏联的 kt-12、kt-15,东欧某国的 m-08,均为当时主流加密专用芯片。
张工作为测试总负责人,组建了 3 个专项测试组:适配性测试组(5 人)、稳定性测试组(4 人)、数据汇总组(3 人),明确各组职责 —— 适配性组验证元器件与加密算法的匹配度,稳定性组测试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数据组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
测试周期设定为 2 个月(1958 年 5 月 1 日 - 6 月 30 日),分为 “预测试 - 正式测试 - 数据复核” 三个阶段:预测试(10 天)调试设备与流程,正式测试(40 天)获取核心数据,数据复核(10 天)验证数据准确性,确保测试节奏有序。
测试前,团队组织全员培训,明确测试标准与安全规范 —— 例如电性能测试需佩戴绝缘手套,高低温测试需提前检查设备密封性,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为测试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加密适配性测试环境的搭建
适配性测试需模拟真实加密场景,因此赵工带领团队搭建了 “加密电路模拟平台”,平台核心为 19 项指标中规定的加密算法模块,可模拟密钥生成、数据加密、信号传输等全流程,确保测试场景与实战一致。
平台硬件由加密主控模块、元器件测试接口、信号采集模块组成:测试接口设计为通用型,可兼容不同型号的晶体管与芯片,避免因接口差异影响测试结果;信号采集模块精度达 0.001v,可实时记录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变化,捕捉加密过程中的细微性能波动。
软件层面加载了 3 种实战常用加密算法(基础算法、增强算法、轻量化算法),测试时通过切换算法,验证元器件在不同算法负载下的适配能力 —— 例如轻量化算法适用于移动场景,需元器件快速响应,增强算法则对密钥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为确保测试环境稳定,团队将测试平台置于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 25c±2c,湿度 50%±5%),同时屏蔽外部电磁干扰(采用电磁屏蔽罩,屏蔽效能≥80dB),避免环境因素影响元器件的电性能表现,保证适配性测试数据的纯粹性。
测试前,赵工团队对平台进行了 3 次校准:通过标准元器件(已知参数的晶体管与芯片)测试平台输出数据,对比标准值与测试值的偏差,确保平台误差≤1%,例如标准晶体管放大倍数 β=150,平台测试值需在 148.5-151.5 范围内,校准合格后方可启动测试。
三、国产晶体管的加密适配性测试
刘工带领适配性测试组首先开展国产晶体管测试,核心验证 “信号处理速度”“算法兼容性” 两项适配指标,每项指标测试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确保数据可靠。
信号处理速度测试聚焦加密算法中的 “逻辑运算环节”:在基础算法下,3Ax81 晶体管处理单组加密逻辑运算耗时平均 0.08us,3Ag1 耗时 0.06us,3Ak22 耗时 0.07us,均满足 19 项指标中 “单字符加密≤0.01 秒” 的衍生要求(逻辑运算为加密核心步骤,耗时占比超 60%)。
算法兼容性测试通过切换 3 种算法实现:3Ax83 在增强算法下出现 2 次信号失真(测试 30 次),适配成功率 93.3%;3Ak20 在轻量化算法下适配成功率 100%,但在增强算法下因功率不足,适配成功率仅 86.7%,暴露出部分型号在高负载算法下的适配短板。
测试中还发现国产晶体管的 “批次差异”:北京电子管厂 3Ax81 的 3 个批次中,第一批适配成功率 98%,第三批因工艺波动降至 91%,团队据此建议后续采购优先选择早期稳定批次,同时反馈厂家优化后续生产工艺。
刘工在测试小结中指出:“5 种国产晶体管中,3Ag1、3Ak22 在适配性上表现最优,可满足多数加密场景需求;3Ax83、3Ak20 需针对高负载算法优化电路匹配,3Ax81 则需控制批次间的性能波动,整体适配性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