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996章 研发方案评审会(第3页)

 抗干扰优化同步推进:硬件组在电路外壳增加 0.2mm 铜网屏蔽层,算法组在数据传输中加入 30% 冗余编码(每 100 字节增加 30 字节校验位),联合测试显示,短波强电磁环境下错误率降至 1.3%,优于专家建议的 1.5% 目标。

 8 项细节建议同步落实:如简化密钥更新流程,将原 5 步操作精简至 3 步;增加硬件故障自诊断功能,通过 Led 指示灯显示故障模块(如 “加密模块故障”“电源模块异常”),提升野战维护便利性。

 八、优化后方案的复审与确认

 1959 年 1 月 8 日,张工团队完成优化方案,提交《研发方案(优化版)》,包含修改说明(3 项核心指标优化细节)、测试数据(优化后指标验证结果)、专家意见采纳情况,共 62 页,申请专家复审。

 1 月 10 日,复审会召开(原 9 名专家中 7 人参会,2 人因事委托提交书面意见),重点验证 3 项核心指标的优化效果:算法组演示分层同步协议,10 节点同步延迟 18 秒;硬件组展示双级加热电路与屏蔽层,-40c测试错误率 1%、短波抗干扰错误率 1.3%,均达标。

 复审中,军方刘专家确认:“18 秒同步延迟可满足野战紧急指令传输需求,-40c适配覆盖全部高原哨所,抗干扰优化后短波通信稳定性显着提升,优化方案符合实战要求。” 科研专家陈专家补充:“算法与硬件的优化未引入新的技术风险,元器件选型仍在现有供应范围内,可行性无问题。”

 最终,复审专家一致同意优化方案通过评审,形成《研发方案评审最终决议》,明确:“方案满足 19 项核心技术指标,技术路径可行,实战适配性强,同意启动原型机研制工作,研发团队需按方案推进,每月向专家汇报进度。”

 1 月 12 日,《研发方案评审最终决议》正式印发,研发方案评审工作全面完成,优化后的方案成为 1959 年原型机研制的正式技术依据,标志着研发工作从 “方案设计” 阶段迈入 “实物开发” 阶段。

 九、评审会的技术价值与协作意义

 从技术价值看,评审会通过专家把关,避免了 3 项核心指标的 “纸上谈兵”—— 若未优化密钥同步延迟,野战协同可能出现指令滞后;若未覆盖 - 40c低温,高原哨所设备无法稳定运行;若未提升抗干扰能力,短波通信安全难以保障,优化后的方案更贴合实战需求。

 从协作模式看,评审会构建了 “军方 - 科研院所 - 研发团队” 的三方协作机制:军方提供实战需求,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团队落地解决方案,三方形成 “需求 - 技术 - 落地” 的闭环,这种模式后续被应用于其他通信安全项目,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协作范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风险控制看,专家评审提前识别了 2 项潜在风险:一是密钥同步优化可能导致的算力过载,二是低温加热可能导致的功耗超标,通过技术调整(分层协议、低功耗元件)提前规避,避免原型机研制阶段出现重大返工,节省研发时间(预计缩短 1 个月)与成本(预计降低 15%)。

 从人才培养看,研发团队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提升技术能力:李工团队通过陈专家的指导,掌握了分层同步协议的设计方法;王工团队在周专家的建议下,优化了低温电路设计思路,为后续技术创新积累了经验。

 从标准建设看,评审会形成的 “指标评审流程”(筹备 - 汇报 - 审议 - 优化 - 复审),为后续我国电子设备研发的方案评审提供了标准模板,明确了专家构成、评审维度、意见落实等关键环节,推动了技术评审的规范化。

 十、评审会对后续研发的深远影响

 评审会确定的优化方案,直接指导了 1959 年原型机研制:按分层同步协议设计的密钥模块,在原型机测试中实现 18 秒同步延迟;双级加热电路使原型机在 - 40c低温下连续运行 72 小时无故障;抗干扰优化使短波通信错误率稳定在 1.3% 以内,核心指标全部达标。

 评审会建立的 “专家跟踪机制”(每月汇报进度),为研发提供了持续技术支撑 ——1959 年 3 月,原型机出现硬件兼容性问题,评审专家周工远程指导,提出 “调整转接电路阻抗” 的解决方案,3 天内解决问题,保障研发进度。

 从产业影响看,评审会中专家建议的 “低功耗加热片”“铜网屏蔽层”,推动了相关元器件的技术改进 —— 北京电子管厂根据需求,研发出 5w 低功耗加热片,上海金属制品厂优化了铜网屏蔽层的生产工艺,提升了国产元器件的实战适配性。

 从历史维度看,评审会是我国早期通信安全技术从 “跟随模仿” 向 “自主创新” 的重要节点:优化后的密钥同步协议、低温补偿电路均为国内自主设计,未依赖进口技术,为后续国产加密设备的自主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更长远来看,评审会积累的 “实战导向” 研发理念,深刻影响了我国通信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 —— 后续研发的加密设备,均以 “军方实战需求” 为核心指标设计依据,通过专家评审确保技术落地性,推动我国通信安全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