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第2页)
常规场景测试聚焦“实战明文类型”:选取10类典型明文,包括军事指令(如“部队A于18时向b区域机动”,45字节)、边防巡逻报告(如“边境线c段无异常,巡逻队归队”,32字节)、铁路调度信息(如“列车d次19时30分从站e发车”,38字节)等,每类明文准备100组样本(每组100-501”),加密后密文无规律可循(通过统计分析,密文字符分布均匀,无明显频率峰值)。
超长报文测试(5000”(补8个零字节),准确移除零字节,输出原明文“部队b于20时向c高地集结”,字符对比无差异。
异常场景解密测试重点验证:空输入密文(对应加密空输入生成的“空密文标识”)解密后输出“空”,无错误;超长报文密文(5000字符)解密耗时52秒,明文恢复完整,无分组错位(通过对比原明文与解密明文的段落分隔符验证);错误格式密文(含非法二进制位)解密时,程序提示“密文格式错误”并终止,容错能力达标。
针对1组解密错误样本,团队排查原因:发现补零算法中“校验位编码与解码逻辑不一致”(编码时补零数量用8位二进制表示,解码时误读为7位),优化解码程序后重新测试,该样本解密准确率恢复至100%,最终解密准确性达标率100%,错误率0。
八、测试问题的排查与优化
测试过程中,团队共发现2类问题,均通过针对性优化解决,确保测试结果达标。
问题一:加密测试中2组样本混淆度不达标(8.9bit),排查发现是“电子管计算机内存地址冲突”导致矩阵5参数读取错误(部分元素从“1”变为“0”),解决方案:更换内存模块,增加参数校验机制(每次读取矩阵前验证元素和是否符合预设值),优化后混淆度恢复至9.2-9.4bit。
问题二:解密测试中1组样本校验位识别错误,原因是“补零解码逻辑误读二进制位数”(编码8位、解码7位),解决方案:修改解码程序,统一校验位为8位二进制,增加“位数校验函数”(解码前先验证校验位是否为8位),优化后解密错误率从0.1%降至0。
优化后,团队开展“回归测试”:选取50组问题样本重新测试,加密混淆度均≥9.1bit,解密准确率100%,无数据异常;同时测试100组新样本,结果全部达标,验证优化措施有效,无新问题引入。
7月25日,团队提交《测试问题排查与优化报告》,记录问题原因、解决方案、回归测试数据,确认37阶矩阵加密逻辑经优化后,可满足加密与解密准确性要求,为后续测试报告撰写奠定基础。
九、测试报告的形成与评审
7月26日-7月31日,郑工团队整合测试数据,形成《“73式”37阶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总报告》,报告包含测试背景、环境搭建、测试方案、加密结果、解密结果、问题优化、结论建议7大模块,共128页。
报告核心结论明确:一是加密准确性,1000组样本混淆度平均9.3bit(≥9.0bit),数据失真率0,达标率100%(优化后);二是解密准确性,1000组密文解密后100%恢复原明文,错误率0,达标率100%;三是异常场景适应性,空输入、超长报文、错误格式输入均能稳定处理,无崩溃或数据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