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第3页)
7月31日,团队组织测试报告评审会,邀请国防科工委专家(3人)、硬件团队负责人(王工)、协作单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2人)参会,专家重点评审测试数据的真实性与逻辑的稳定性。
评审中,专家随机抽取20组测试样本(10组加密、10组解密),现场通过模拟环境复现测试,结果与报告数据一致(混淆度9.1-9.5bit,解密准确率100%);王工确认测试验证的逻辑可适配硬件设计(矩阵运算单元、分组模块的晶体管数量估算合理),评审一致通过。
最终,《初步测试总报告》正式获批,标志37阶矩阵加密逻辑初步测试全面完成,核心算法逻辑的准确性得到验证,可进入代码固化阶段(由中科院计算所负责),为后续硬件研发提供明确的逻辑依据。
十、初步测试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73式”研发看,初步测试提前规避了核心逻辑风险——若未发现矩阵参数读取错误、校验位解码偏差等问题,直接推进硬件开发,将导致后续原型机出现“加密混淆度不足”“解密错位”等故障,需拆解重构电路,至少延误3个月研发进度,测试为研发节省了时间与成本。
从技术验证看,测试首次在模拟实战环境中验证了37阶质数矩阵的可行性——其“随机补零+多轮矩阵变换”的逻辑设计,既满足混淆度与抗破解性要求,又通过模运算、参数校验等优化保障准确性,为后续同类加密算法的测试提供了“准确性验证范式”(加密-解密闭环测试、异常场景覆盖)。
从团队协作看,测试推动了“算法团队-硬件团队-协作单位”的早期衔接——硬件团队通过评审了解逻辑运算需求(如矩阵乘法需1369个逻辑单元),提前调整电路设计方案;中科院计算所明确代码固化的关键环节(如矩阵参数存储、补零算法编码),为后续协作奠定基础。
从技术传承看,测试积累的“模拟环境搭建方法”“测试数据记录规范”“问题排查流程”,成为我国后续军用加密算法测试的标准参考——1970年代“84式”加密设备的算法测试,沿用了“常规+异常场景覆盖”“加密-解密闭环验证”的思路,确保技术延续性。
更长远来看,初步测试验证的“数学逻辑→模拟验证→实物开发”研发路径,推动我国加密技术从“理论驱动”向“验证驱动”转变,确保每一步研发都有数据支撑,避免盲目推进,为后续自主通信安全装备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严谨的技术验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