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10章 分立电路整合规划

卷首语


 1965 年 6 月,“73 式” 硬件总体方案确定后,研发团队面临分立电路集成的关键挑战:初期按组件拆分设计的 19 块印刷电路板(pcb),虽功能独立却存在体积过大(55cmx45cmx22cm,超设备尺寸限额)、连线复杂(200 余根跨板线缆,故障率 1.2%)、功耗偏高(38w,超边防供电限额)的问题,难以适配野战机动与哨所狭小空间。此时,通过功能重构将 19 块 pcb 整合为 3 块,成为平衡性能、体积与可靠性的核心举措。这场为期 1 个月的整合规划,不仅实现电路 “瘦身”,更通过布局优化减少信号干扰,为后续原型机组装与量产奠定紧凑、稳定的硬件基础,开创我国军用电子设备 “高密度集成” 的早期实践。


 一、整合规划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19 块分立 pcb 的问题集中暴露:王工团队在原型机预组装中发现,矩阵运算、密钥生成等组件分散在 7 块运算类 pcb,需 40 余根线缆连接,信号传输延迟达 0.12us(超方案目标 0.08us);存储与控制组件分属 5 块 pcb,跨板供电导致电压波动 ±0.2v,影响磁芯存储器读写精度;接口与环境适配组件占 7 块 pcb,体积占比达 40%,设备总重量超 15kg(超机动需求 12kg 限额),整合需求迫切。


 基于硬件方案与场景约束,团队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数量压缩,将 19 块 pcb 整合为 3 块,覆盖全部功能且无性能损失;二是参数达标,整合后设备尺寸≤50cmx40cmx20cm、功耗≤35w、跨板信号延迟≤0.08us、故障率≤0.5%;三是生产适配,每块 pcb 元件密度≤80 个 \/dm2(兼容当时国产 pcb 制造工艺),布线层数≤2 层(避免复杂多层板成本过高)。


 整合工作由王工牵头(硬件总负责),组建 4 人专项小组:王工(整体规划,把控功能拆分)、赵工(运算类电路整合,熟悉核心元件布局)、孙工(存储控制类整合,负责信号路径优化)、刘工(接口环境类整合,擅长抗干扰设计),覆盖 “运算 - 存储 - 接口” 全功能域。


 规划周期为 1 个月(1965.7.1-1965.7.31),分三阶段:第一阶段(7.1-7.10)梳理 19 块 pcb 功能与关联关系;第二阶段(7.11-7.25)制定整合方案与单块 pcb 布局;第三阶段(7.26-7.31)方案评审与优化,形成生产图纸,衔接 pcb 制造。


 启动前,团队明确核心约束:整合不得改变元件选型(沿用国产型号,避免供应链波动);功能模块物理隔离(如高功率元件与敏感元件分开布局);维修便利性(预留测试点,单块 pcb 故障可独立更换),确保整合后设备兼顾性能与实用性。


 二、19 块分立 pcb 的功能梳理与分类


 赵工团队首先对 19 块 pcb 开展全功能梳理,按 “功能域 - 信号流向 - 功耗等级” 三维度分类,识别整合空间,为重构奠定基础。


 第一类:运算核心类(7 块 pcb),含矩阵运算板(2 块,分别对应乘法 \/ 逆变换)、密钥生成板(2 块,含随机数发生器 \/ 密钥运算)、辅助运算板(3 块,模 256 运算 \/ 异或扰动 \/ 并行控制),核心功能为加密算法运算,功耗占比 60%(22.8w),信号多在类内交互,具备高整合潜力。


 第二类:存储控制类(5 块 pcb),含磁芯存储板(2 块,程序区 \/ 数据区)、主控板(2 块,时序生成 \/ 指令解析)、异常检测板(1 块,故障监测 \/ 降级控制),功能为数据存储与系统调度,功耗占比 20%(7.6w),信号需与运算类高频交互,宜就近整合减少延迟。


 第三类:接口环境类(7 块 pcb),含通信接口板(3 块,短波 \/ 有线 \/ 备用)、本地配置板(2 块,按键输入 \/ 指示灯显示)、环境适配板(2 块,低温加热 \/ 电磁屏蔽控制),功能为外部交互与环境适应,功耗占比 20%(7.6w),信号多为低速传输,可集中布局降低体积。


 7 月 10 日,团队形成《19 块 pcb 功能梳理报告》,标注每块板的元件清单(如矩阵运算板含 1369 个 3Ag1 晶体管)、信号流向(如密钥生成板→数据存储板)、功耗参数,明确运算类内元件关联度达 85%、存储控制类与运算类交互频率达 90%,为 “3 块 pcb” 的功能划分提供数据支撑。


 三、历史补充与证据:分立 pcb 功能梳理档案


 1965 年 7 月的《“73 式” 19 块分立 pcb 功能梳理档案》(档案号:zh-1965-00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 pcb 清单表、功能关联图、功耗测试数据,共 42 页,由赵工、孙工共同编制,是整合规划的核心依据。


 档案中 “pcb 清单表” 按类别排序,每栏记录 pcb 名称、编号(如 “运算 - 01:矩阵乘法板”)、元件数量(1369 个晶体管、256 个电阻)、尺寸(18cmx15cm)、功耗(3.5w)、关联 pcb(如 “运算 - 01→运算 - 03:辅助运算板”),例如 “存储 - 01:程序区存储板” 标注 “元件 64 个磁芯体、32 个寄存器,尺寸 20cmx16cm,功耗 2.2w,关联主控 - 01 板”。


 功能关联图用热力图标注交互频率:运算类内部连线(如矩阵板→密钥板)标注 “高频”(交互次数≥100 次 \/ 秒),用红色标注;运算类→存储控制类连线标注 “中频”(50-100 次 \/ 秒),用黄色标注;接口类→其他类连线标注 “低频”(≤50 次 \/ 秒),用蓝色标注,直观体现整合优先级(高频交互优先整合)。


 功耗测试数据页记录:19 块 pcb 总功耗 38w,其中运算类 22.8w(矩阵板单块 3.5wx2=7w,密钥板 2.8wx2=5.6w)、存储控制类 7.6w(存储板 2.2wx2=4.4w,主控板 1.6wx2=3.2w)、接口环境类 7.6w(通信板 1.2wx3=3.6w,环境板 1.5wx2=3w),为整合后功耗分配提供依据。


 档案末尾 “整合可行性分析” 指出:运算类 7 块 pcb 可整合为 1 块(元件总量约 3000 个,pcb 尺寸 20cmx18cm 可容纳),存储控制类 5 块可整合为 1 块(元件约 800 个,20cmx16cm),接口环境类 7 块可整合为 1 块(元件约 600 个,20cmx14cm),总尺寸 48cmx38cmx18cm(≤限额),可行性结论为 “高”,档案有王工、赵工签名,日期为 7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