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野外通信站照片(泛黄质感),密码机被包裹在棉被中抵御严寒,技术员用冻红的手指转动旋钮;另一张照片中,密码机连续工作多日后,晶体管外壳布满细密灰尘,旋钮因频繁操作出现磨损。字幕:“实战不会给设备‘温和环境’,零下 30 度的严寒、7 天 7 夜的连续通信、敌人的暴力破解尝试,都是必须跨过的生死关 —— 极限测试,就是提前在实验室模拟这些‘战场考验’。”】

 一、低温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野外严寒环境(1973.04.15-04.17)

 【历史影像:实验室准备场景 —— 木架上放着厚实的保温木箱(内贴石棉保温层),地面摆放着干冰桶(标注 “工业用二氧化碳”)、水银温度计(量程 - 50c~50c),技术员用棉线将密码机固定在木箱中央。画外音:“1973 年《野外通信设备环境试验要求》指出:北方边境冬季最低温可达 - 40c,密码机需在该环境下保持基本加密功能,这是‘生存底线’。”】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在 - 20c、-30c、-40c三个梯度低温下的开机性能、加密速度及稳定性,确保严寒环境下不失效。

 2. 环境模拟(1973 年可行方案)

 低温箱搭建:采用 “保温木箱 + 干冰” 组合,木箱内部尺寸 50cmx50cmx50cm,内壁贴 2cm 厚石棉层(保温),底部放置 5cm 厚干冰,通过调节干冰用量控制温度(干冰越多,温度越低);

 温度监测:在密码机周围布置 3 支水银温度计(分别位于顶部、侧面、底部),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确保箱内温度波动≤±2c;

 预冷处理:测试前将密码机放入木箱,先降至 - 10c并保持 1 小时,让设备逐步适应低温,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部件开裂。

 3. 测试指标

 在 - 20c温度梯度下,要求开机成功率达到 100%,加密速度不低于 4.5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12 小时的出错次数不超过 1 次,核心要求为实现正常加密;-30c时,开机成功率需≥90%,加密速度≥4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2 次,确保基本功能正常即可;-40c的极限条件下,开机成功率≥80%、加密速度≥3.5 字符 / 秒、12 小时出错次数≤3 次即为合格,核心标准是关键加密逻辑不失效。

 4. 测试流程

 预冷阶段(0-1 小时):向木箱加入少量干冰,将温度降至 - 10c,密码机关机状态放置,技术员每隔 10 分钟记录温度;

 -20c测试(1-5 小时):添加干冰使温度降至 - 20c,尝试开机(最多 3 次),记录开机成功率;开机后连续输入 10 组 20 字符明码,测加密速度;随后保持开机状态 12 小时,每小时输入 1 组明码,统计出错次数;

 梯度降温测试(5-29 小时):按同样流程依次测试 - 30c(5-17 小时)、-40c(17-29 小时),每次降温前需在当前温度保持 2 小时,避免温度骤降;

 恢复测试(29-30 小时):将密码机从低温箱取出,在室温(25c)放置 2 小时,测试开机及加密性能,验证低温后的恢复能力。

 5. 数据记录

 采用 “低温测试记录表”(手写),记录温度、开机次数、加密时间、出错详情,同步拍摄密码机指示灯状态及示波器波形(低温下脉冲是否稳定)。

 【1973 年技术应对】:低温下晶体管放大倍数(β 值)会下降,测试前更换部分 “低温适配晶体管”(3Ax31B 型,β 值 80-100,比普通型更高);旋钮润滑脂改用低温黄油(-40c不凝固),避免旋钮卡滞。

 二、连续运行极限测试方案:模拟长时间实战通信(1973.04.20-04.27)

 【场景重现:实验室布置图 —— 密码机连接外接稳压电源(1973 年上海整流器厂生产,输出 12v 直流),旁边放着轮换使用的备用电源(6 节 1 号电池串联),技术员轮班表贴在墙上(3 人 1 组,每班 8 小时),桌上堆满 “明码 - 密文比对卡”。历史录音:“实战中可能遇到连续 7 天 7 夜的紧急通信,设备一旦停机,后果不堪设想 —— 这次测试就是要‘熬’出设备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