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章 极限测试方案制定(第2页)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连续 168 小时(7 天)不间断运行的稳定性,模拟实战中 “高强度、无休息” 的加密需求。
2. 运行保障(1973 年可行方案)
电源供应:采用 “外接稳压电源为主,备用电池为辅”,稳压电源输出 12v±0.5v,备用电池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电源中断;
散热处理:密码机外壳加装 4 片铝制散热片(1973 年自行车辐条改制),实验室保持通风,用风扇(手动摇柄式)辅助散热,避免晶体管过热烧毁;
值守保障:3 班制轮岗,每班 2 名技术员(1 人操作,1 人记录),配备保温瓶、干粮,确保 24 小时有人值守。
3. 测试指标
核心指标方面,要求密码机连续运行 168 小时无整机宕机,累计加密明码不少于 1000 组(每组 20 字符),总出错次数不超过 5 次;器件指标上,168 小时运行结束后,核心晶体管 β 值偏差需≤15%(初始 β 值范围为 50-80),电解电容容量偏差≤20%,焊点无虚焊、氧化现象;功能指标需满足运行期间旋钮操作响应正常无卡滞,指示灯闪烁频率稳定在 3 秒 / 次。
4. 测试流程
启动阶段(0-1 小时):开机预热 30 分钟,测试加密速度(≥5 字符 / 秒),确认初始状态正常;
连续运行阶段(1-169 小时):
每小时:输入 1 组 20 字符明码,比对密文与标准卡,记录是否出错;测量电源电压、外壳温度(≤50c);
每 12 小时:用万用表测量 12 只核心晶体管 β 值、5 只关键电容容量,记录参数变化;
每 24 小时:更换备用电池,检查布线焊点是否松动,用酒精棉擦拭旋钮(去除油污,避免卡滞);
停机检测阶段(169-172 小时):关闭电源,拆机检查内部部件,重点查看晶体管是否过热变色、电容是否漏液、布线是否老化。
5. 应急处理
若出现加密错误:立即记录错误字符位置,尝试重新输入,若连续 2 次出错,更换对应模块晶体管(备用管提前备好);
若电源中断:立即切换至备用电池,记录中断时间(≤5 分钟),恢复后重新测试加密速度;
若晶体管烧毁:停机更换备用管(30 分钟内完成),更换后补测前 1 小时的加密功能。
【1973 年技术局限应对】:晶体管连续工作易出现 “热老化”,测试前筛选 β 值稳定的器件(连续通电 24 小时后 β 偏差≤5% 的晶体管);电容选用 “军工级电解电容”(1973 年国营 798 厂生产),减少漏液风险。
三、暴力破解极限测试方案:模拟敌方破解攻击(1973.04.30-05.02)
【历史影像:测试准备照片 —— 技术员用硬纸板制作 “密钥组合表”(标注 0-9 共 10 个旋钮位置,组合数 10^6=100 万种),桌上放着橡皮锤(模拟敲击)、秒表、故障记录本;密码机旋钮上贴有刻度标签,便于记录尝试位置。画外音:“1973 年密码机采用 6 位旋钮密钥,敌方可能通过暴力尝试密钥、物理干扰等方式破解,测试需验证设备的‘抗折腾’能力。”】
1. 测试目标
验证密码机抵御暴力破解的能力,包括密钥组合抵抗性、抗物理干扰性及密钥重置可靠性,模拟敌方 “盲试密钥 + 物理破坏” 的攻击场景。
2. 攻击模拟(1973 年可行方案)
密钥暴力尝试:人工转动 6 个旋钮,按 “顺序递增” 方式尝试密钥组合(如 000000→000001→…→),记录设备是否出现逻辑混乱;
物理干扰:用橡皮锤轻敲设备外壳(力度 5n,模拟搬运或撞击)、快速转动旋钮(每秒 2 次,模拟慌乱操作),测试加密逻辑是否失效;
极限操作:连续转动旋钮 1000 次,测试机械结构磨损情况;长时间按住 “加密键”(30 秒),测试电路是否过载。
3. 测试指标
密钥暴力尝试测试中,连续尝试 1000 组密钥后,需确保加密逻辑无混乱、设备无死机即为合格;物理干扰测试要求敲击设备 10 次、快速转动旋钮 50 次后,每组明码加密出错不超过 1 次;机械极限操作测试需验证旋钮连续转动 1000 次后仍能顺畅转动,无卡滞现象;密钥重置测试中,3 次重置操作后输入 10 组标准明码,需全部加密正确才算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