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从天使到魔鬼,西方科学主义已经背弃了文明的誓言(第2页)

 

层级2叫“资源-意识对偶层”,原来叫“暗物质层”。不用什么镜像对称了,改用“最优传输”的思路——说白了,就是算清楚资源(比如水、能源)怎么分配,才能跟大家的实际需求和意识(比如社区里大家最关心什么)匹配上。比如坎宫的水资源分布和离宫的能源需求,能不能通过数学模型找到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最后让“错配成本”降到一个阈值以下,别出现“这边水多到浪费,那边却缺水”的情况。

 

最后是层级3,“抗扰度量化层”,原来叫“反物质层”。不用扭结理论了,改用随机微分方程。核心是算社会扛得住多大冲击——比如政策调整的力度、社会摩擦的大小,甚至突然来个“黑天鹅”事件(像极端天气、供应链断了),社会能不能稳住。判断标准可以简单点,比如社会波动的预期值,能不能控制在基尼系数的30%以内,别因为一点事就乱套。

 

光有模型还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验证办法,还得低成本能落地。

 

比如层级0的“动力拓扑”,想知道基础设施鲁棒不鲁棒,不用搞复杂计算,看看武汉地铁的客流数据和共享单车的gps路径,分析一下交通网络的冗余度就行,数据直接从市政交通的Api里拿。

 

层级1的“决策代数”,验证群体共识效率,就对比禅修组的脑电a波(越同步说明越专注)和在线投票的时长,脑电数据用设备测,投票数据从政务平台的日志里调,看看哪组更快达成一致。

 

层级2的“资源对偶”,想知道能源和民生匹配得好不好,把电网的负荷曲线和社区团购的数据(能反映大家的实际需求)放一起聚类分析,数据从国家电网和美团这些平台拿,看两者的匹配度高不高。

 

层级3的“抗扰度”,可以看看疫情封控后的恢复速度,用手机信令的人口流动数据,算恢复率有多快,就能知道社会抗冲击的能力怎么样。

 
具体到武汉,咱们可以搞个“九宫优化引擎”,一步步跑起来。

 

第一步,先搭动态网络。把水务局、电网、地铁监控这些实时数据接进来,实时画出九宫的网络,看看哪个节点跟哪个节点的联系顺不顺。

 

第二步,搞双轨决策实验。找禅修组和Ai团队,用同一批民生问题的数据,各自出方案,然后比较哪个方案实施成本低、公众满意度高。

 

第三步,校准资源和意识的匹配。如果发现资源错配太多(比如有的地方缺电,有的地方电用不完),就用模型算出调整方案,执行后再通过智能电表这些数据更新错配度,直到降到阈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