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汪氏四元数框架π分型三角函数推导

汪氏四元数框架π分型梳理(bcfs修正版)

(π\/4:原始框架的三角函数基底→π\/2:缺陷修补的逻辑推演→3π\/4:实验验证的闭环收束)

π\/4层:原始框架的\"三角函数密码\"

(核心:用角度给物理量\"贴标签\",像用指南针刻度标记运动方向)

汪氏最初的想法很直接:把速度、能量这些物理量,都转化成圆上的角度——就像用一根绳子绕着圆周转,绳子的长度对应物理量大小,转过的角度(辐角)对应它的\"几何身份\"。

他选了个简单的角度起点:用速度和光速的比值做基准,定义了一个基础辐角θ。比如,当物体速度是光速的一半时,这个θ就对应正弦值为1\/2的角度(30度)。这一步的巧妙在于,三角函数天然能把\"速度多大\"和\"能量多少\"绑在一起——就像用同一把尺子量身高和体重,让原本零散的物理量有了共同的\"几何语言\"。

但这里藏着个小隐患:他假设这个角度可以无限接近90度。可熟悉三角函数的人都知道,90度时正切值会飙到无穷大,这意味着按他的算法,速度能超过光速无数倍——这就像设计了一辆没有刹车的车,理论上能开到无限快,显然和现实里\"光速最快\"的规矩冲突。

π\/2层:修补漏洞的\"逻辑补丁\"

(核心:给原始框架加两个\"调节器\",让角度和现实对得上)

第一个补丁:补全\"观测者的影响\"。

原始框架里,角度θ只和物体自身速度有关,完全没考虑\"谁在看\"。但量子实验早就发现,观测者的状态会改变结果——就像你看水里的筷子,你的视角会让它看起来是弯的。所以得给θ加个\"意识调节项\":让角度不仅取决于速度,还得加上观测者意识场的积分(可以理解为\"看的过程对角度的微调\")。这样一来,延迟选择实验里\"现在的观测影响过去\"的怪事,就能用这个被意识微调过的角度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