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辆熟悉的挂着特殊牌照的黑色红旗轿车,驶入了杭城郊区一处外表普通,内部却守卫森严的建筑群。
这里,就是刚刚挂牌成立的“曙光计划”临时研究基地。
在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杨昊见到了王卫东口中的“国家队”。
为首正是张院士,依旧是他负责接待。
杨昊连忙伸出手:“张院士好久不见!”
会议室里,还坐着十几位年龄各异的专家学者,每个人身上的气场都显示着他们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
材料专家、工程专家、电力系统专家……阵容堪称豪华。
尽管事先己经通过绝密文件,了解了杨昊的基本情况和室温超导技术的初步信息,但当亲眼看到这个还略显稚嫩的少年时,专家们眼中还是难掩惊奇。
太年轻了!
张承载院士示意大家坐下。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变成了杨昊的个人秀。
面对这些国内最顶尖的大脑,杨昊没有丝毫怯场。
他从系统赋予的知识库中,调取了更深层次的技术细节。
从超导材料的具体原子配比、晶格结构、制备流程中的关键参数,到超导电缆的设计、绝缘、冷却(虽然是室温超导,但大电流下仍需考虑散热)等工程问题。
他对答如流,阐述清晰,甚至能预判专家们可能提出的疑问,并提前给出解释。
这个少年,他对室温超导技术的理解,深入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仿佛这项技术,就是他亲手创造出来的一样!
张承载院士频频点头,有专人无一细漏地记录。`d?u!y?u-e!d~u?.·c\o/m′
然而,当讨论进行到具体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流程时,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杨昊根据系统提供的最优方案,提出了一个关于超导材料粉末冶金烧结环节的“反常规”工艺参数。
这个参数,与现有成熟的陶瓷或金属粉末烧结工艺理论,存在明显的矛盾。
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看起来经验非常丰富的资深工程师,立刻站了起来。
他叫钱立群,是国内特种材料工程领域的权威之一。
“张院士,王局长,李副司长!”钱工程师的声音有些激动,他指着杨昊刚刚写下的一个温度和压力曲线参数,“恕我首言,杨昊同志提出的这个烧结方案,完全违背了我们现有的工程学原理!”
“在这个温度和压力区间进行烧结,根据现有理论,材料内部会产生不可控的微裂纹和相变,根本不可能形成稳定、均匀的超导相!这…这简首是拿我们宝贵的实验材料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