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2页)
他的质疑,立刻引起了其他几位工程领域专家的共鸣。
“是啊,老钱说得对,这个参数太冒险了。”
“理论上确实行不通,我们从未尝试过这样的工艺。”
“杨昊同志,你确定这个参数没有问题吗?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一时间,会议室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5*k?a_n+s¨h¢u~.^c?o^m~
理论上的天才,与实践中的工程经验,发生了第一次碰撞。
张承载院士看向杨昊,眼神带着询问。
王卫东和李副司长也看着他,想知道他如何应对。
“钱工程师,各位老师。”
杨昊开口了,带着一种少年人特有的锐气和自信。
“我理解你们的疑虑,因为这个工艺参数,确实不符合你们熟悉的原理。”
“但原理,难道不是用来被打破的吗?”
他看向钱立群,语气笃定。
“前辈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说不通,那就让事实来说话。”
“给我一间符合标准的材料制备实验室,相关的基础设备和原材料。”
“三天。”
杨昊伸出三根手指。
“三天时间,我会亲自操作,向你们展示,这个反常规的工艺,是如何可行的。”
钱立群工程师张了张嘴,转头看向张院士。
张承载缓缓开口,
“好!”
“其他项目按计划同步进行,就给你三天时间!”
“我相信你,杨昊同志!”
……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
曙光基地,特种材料制备实验室。
十几双眼睛,包括张承载院士、钱立群工程师在内,全都聚焦在那个戴着护目镜,身穿白色实验服,从容操作着高温高压烧结炉的少年身上。
杨昊的手法谈不上多么娴熟,甚至有些生疏,但他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得如同教科书,严格遵循着他自己提出的那个“离经叛道”的工艺参数。
钱立群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双手抱胸,镜片后的眼睛死死盯着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数字。
他还是不信。
这组温度、压力曲线,简首是在挑战材料学的基本定律!
“升温速率稳定。”
“保压阶段开始,压力……达到了预设值!”
杨昊的声音通过内置麦克风传出,清晰回荡在实验室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烧结炉内红光暗淡,冷却程序启动。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当炉门缓缓打开,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首径约十厘米的银灰色圆饼状样品时,钱立群第一个冲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