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寒门贵子辩前程(第3页)
“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发掘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有益探索。相信国家相关部门会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审慎论证,周密设计,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这份声明,滴水不漏,既表明了支持改革大方向的态度,又强调了对公平公正的信任和期待。
一经发布,立刻获得了大量爱国网友和理性支持者的点赞。
“看看!这才是国宝级天才的格局!”
“说得太好了!支持国家探索,相信国家能搞好!”
“那些瞎担心的人歇歇吧,国家肯定会考虑周全的!”
“杨神都发话了,大家理性看待!”
【叮!检测到大规模社会性关注及认同情绪波动……】
【震惊值+58,888!】
【震惊值+67,777!】
【震惊值+……】
杨昊看着系统面板上跳动的数字,意料之外。
他现在名头还真不小,一句话就有这么大的流量了。
以后“缺钱”了可以多说点。
似乎是为了抢这波天大的流量。
就在杨昊发布声明后不久,一位在国内教育界德高望重、享有盛誉的老教育家,在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署名评论文章。
文章措辞异常严厉,首指此次高考改革补充规定“操之过急”、“论证不足”、“标准虚置”,认为这种“破格”极有可能动摇高考公平之基石!对基础教育生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这篇文章分量极重,迅速引发了更高层面的关注。
一时间,就连国外都好奇华夏国内的教育改革事件。
所有人都等待着教育部的最终回应。
是顶住压力,继续推进?还是顺应部分舆论,暂缓或修改?
几天后,教育部顶着巨大的压力,再次发声。
核心内容只有两点:
一、深化高考改革、探索创新人才选拔的方向坚定不移。
二、针对社会各界提出的关于公平性、可操作性的疑虑,教育部高度重视,将尽快组织专家力量,制定并公布更为详细的《高考科技论述题评审细则(草案)》和《特殊类型招生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同时,教育部特别强调,在未来的评审和特招过程中,将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评判系统,并建立多重、匿名的盲审机制,最大限度确保程序的严谨和结果的公正。
改革,将继续!
但具体的规则,仍在激烈的博弈和打磨之中。
距离2025年高考,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这场史无前例的高考改革风暴,不仅没有平息的迹象,反而随着时间的临近,愈演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