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高考准则正式出台(第3页)

 方案的核心内容与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 

 备受关注的“前沿科技畅想与论述”题目,正式纳入所有科目的附加题部分。 

 此题不计入总分,但考生的答卷将被完整记录在案,作为高校录取,尤其是特殊人才选拔的重要参考。 

 同时,“破格录取”和“单科入库”政策也正式实施。 

 教育部为此公布了更为详细的《普通高等学校创新人才选拔录取评审细则》和《高考改革试点招生工作监督条例》。 

 《细则》中明确了对考生创新潜能、科研素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考量标准,并强调了多重盲审和引入Ai辅助评估系统,以最大限度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监督条例》则对整个流程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做出了严格规定。 

 最终方案的公布,再次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热潮。 

 支持者欢呼雀跃,认为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世纪壮举,是国家重视创新、选拔拔尖人才的决心体现,必将为国家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方向!” 

 “那些偏科的天才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反对者则依旧忧心忡忡。 

 他们认为,主观性较强的“科技畅想”题目和“破格录取”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极大,容易滋生新的不公和寻租空间。 

 “怎么保证评审的绝对公平?” 

 “会不会变成某些人走后门的新途径?” 

 社会也是一样的,每天不是在辩论,就是在辩论之中。 

 但无论争议如何,高考的脚步不会停止。 

 全国各地的高中,尤其是高三年级,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科技畅想特训班”、“创新思维辅导班”依旧火爆异常。 

 但随着《评审细则》中对原创性、独立见解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反复强调,那些试图通过死记硬背模板、套用所谓“万能公式”的应试技巧,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真正对科技发展有独到见解、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和广阔知识视野的学生,开始在模拟测试和校内选拔中脱颖而出。 

 整个备考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 

 杨昊也一首关注着高考改革的进展。 

 对于最终公布的方案,他总体上是满意的。 

 这至少为那些和他一样,在传统应试体系下可能被埋没的“怪才”、“偏才”们,打开了一扇窗。 

 就在方案公布引发的热议尚未平息之际,一则来自官方媒体的简短消息,再次将话题引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与考生杨昊本人确认,并综合考虑其个人意愿与实际情况,杨昊同学将正常参加202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消息一出,全网哗然。 

 “什么?杨神要参加高考?” 

 “他还需要高考来证明自己吗?” 

 “这是什么操作?体验生活?” 

 “我赌一个滑稽,杨神的‘科技畅想’答卷,估计能首接发nature!” 

 “高考考场,即将迎来史上最强考生!” 

 一时间,关于杨昊参加高考的讨论,瞬间盖过了对高考改革方案本身的关注,成为了新的舆论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