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国士登坛,重器初鸣(第2页)

 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银灰色专机,在晨曦中划破天际,低调地降落在京都西郊的一个军用机场。 

 没有鲜花,没有红毯,甚至没有欢迎的横幅。 

 舷梯下,只有寥寥数人静静等候。 

 为首的,正是钱柏森院士,他身边站着几位身着戎装,肩抗将星的军方大佬,以及几位同样分量的领导。 

 王卫东陪同杨昊走下舷梯。 

 “钱老,各位首长。′墈¨书!君· .最_芯^蟑/劫\埂!新′筷^”王卫东敬礼道。 

 钱柏森院士上前一步,握住杨昊的手。 

 “杨昊同志,欢迎来到京都。一路辛苦了。” 

 “钱老客气了。”杨昊微微颔首。 

 简单的寒暄后,一行人迅速登上了几辆红旗轿车。 

 车队驶离机场,没有进入繁华的市区,而是向着京郊深处驶去。 

 驶过几个不知名的隧道后。 

 沿途的警戒级别越来越高,哨卡林立,荷枪实弹的警卫随处可见。 

 最终,车队在一处被群山环抱,外表看似普通的院落集群前停下。 

 这里,便是“祝融工程”的京都中枢之一,一个地图上不存在的绝密科研基地。 

 进入基地内部,杨昊才发现别有洞天。 

 地下数十米深处,是一片庞大的科研区域。 

 与曙光基地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王卫东和李司长(如今己是祝融工程对外协调办公室主任)的引领下,杨昊来到了一间巨大的会议室。 

 专家团队己经早早在此等候了。 

 厚重的隔音门缓缓推动。 

 长长的会议桌旁,己经坐了数十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华夏各个科技领域的泰山北斗。 

 材料学、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离子体物理、高能物理、控制工程……每一个名字,都足以在各自的领域中引发震动。 

 他们中的许多人,头发花白,年逾古稀,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行动可能略微不便,但他们的头脑和见解,绝对是一等一的优秀! 

 当杨昊走进会议室的刹那,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 

 毕竟,眼前这个年轻人,实在太年轻了。 

 十八岁。 

 在这个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顶级科学家群体中,杨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正因如此,更能凸显出华夏的未来。 

 钱柏森院士率先站了起来,走到杨昊身边,面向众人: 

 “诸位,我来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下。” 

 “这位,就是杨昊同志。他,便是我们祝融工程的总设计师,兼首席技术顾问!” 

 话音落下,会议室内响起了一阵礼貌而热烈的掌声。 

 杨昊平静地站在那里,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前辈,微微欠身。 

 “各位前辈,杨昊初来乍到,以后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