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国士登坛,重器初鸣(第3页)

 掌声渐息。 

 一位坐在钱柏森院士下手位的老者缓缓开口。 

 他是华夏材料科学界的泰斗,魏成明院士。 

 “杨昊同志,年轻有为,令人钦佩。” 

 “你的那份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构想,我们材料组的同志们己经仔细研读过了。其中关于几种新型超导合金和耐辐照结构材料的设计,理论上堪称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 

 “这些材料的性能指标,远超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无论是其复杂的原子结构设计,还是苛刻的制备工艺,亦或是长期运行下的稳定性验证,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储备,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甚至可以说,有些材料的特性,近乎幻想。” 

 这话虽然客气,但潜台词却很明显:你提出的东西太超前了,我们做不出来,这不就是纸上谈兵吗? 

 一时间,会议室内所有材料学相关的专家,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深有同感。 

 杨昊的方案中,对未来聚变堆所需材料的要求,确实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比如一种名为“羲和金”的超导材料,不仅要求在特定强磁场和低温环境下维持极高的临界电流密度,还要求具备极强的抗中子辐照能力和机械韧性。 

 另一种用于第一壁的“烛龙钢”,更是需要在数千万度高温等离子体的持续轰击下,保持结构稳定和极低的中子活化率。 

 这些,在现有材料科学体系中,哪怕是rts蓬勃发展的当下,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是祝融工程最大的突破难点之一。 

 李司长和王卫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紧张。 

 他们知道,这是杨昊上任总设计师后,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首接的挑战。 

 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说服这些国宝级的专家,那“祝融工程”后续的推进,恐怕将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然而,面对魏院士的提问,杨昊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紧张。 

 他没有反驳,而是先给予了肯定: 

 “魏院士,您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 

 这让魏院士微微有些意外。 

 杨昊继续说道:“材料,的确是实现商业化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瓶颈之一。我方案中提出的几种新材料,其性能指标,确实不在现有的材料科学体系下。” 

 “不过……”杨昊笑了,“这只能说明现有的材料科学体系,己经远远落后了。” 

 他转向身旁的王卫东,示意了一下。 

 “或许,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个。” 

 王卫东心领神会,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加密手提箱中,取出了几份密封的文件袋,以及一个造型奇特的金属样品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