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力排众议定乾坤(第3页)
杨昊详细介绍了几种基于激光汤姆逊散射、微波干涉、以及软x射线成像的新型诊断技术组合,并强调了其Ai控制系统在多源信息融合与实时反馈调节中的核心作用。
氚自持、真空系统、远程维护、安全性评估……
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抛向杨昊。
每一个问题,都首指“祝融工程”在工程实现层面可能遇到的核心难点与技术瓶颈。
杨昊始终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他不仅能清晰指出提问者所言技术的当前局限,更能一针见血地剖析其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技术路径。
其知识储备之广博,横跨物理、材料、Ai、能源、精密制造等多个尖端领域。
其思维之敏捷,逻辑之严密,往往能在瞬息之间抓住问题的本质。
其见解之深刻,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更是让在场的每一位泰斗级专家都感到瞠目结舌,自愧不如。
“这还是人类吗?”
“不会是外星文明派下来扶贫地球的吧…”
会议室内的气氛,也不知不觉间,从审视怀疑,逐渐转变为近乎虔诚的敬佩。
这些在各自领域浸淫数十载,见惯了风浪,也见惯了天才的国宝级专家们,此刻看着侃侃而谈、挥洒自如的杨昊,仿佛看到了一颗前所未有的璀璨将星,正在冉冉升起。
钱柏森院士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这一幕,眼眶湿润。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了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而日夜奋战的岁月。
那时的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艰辛。
而现在,杨昊,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却像一位手持火炬的领航者,为华夏在可控核聚变这个人类终极能源梦想的征途上,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他低声对身旁的李司长说道:“我们,见证了历史!”
李司长重重地点头,眼中的光芒,同样炽热。
“是历史见证了杨昊!”
长达西个多小时的“答辩”,终于接近尾声。
当最后一位专家放下手中的笔,带着满意的神情坐下时,会议室再一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发自肺腑,经久不息。
是对杨昊无可辩驳的实力与智慧的最高认可。
杨昊面带微笑,坦然地接受着来自华夏科技界最高殿堂的敬意。
待掌声渐歇,钱柏森院士缓缓站起身道:
“诸位,我相信,经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杨昊同志的能力,以及他对‘祝融工程’的整体构想,己经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我宣布!”
“杨昊同志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技术方案,以及他本人作为总设计师和首席技术顾问的能力,毋庸置疑!”
“祝融工程,从即刻起,全面转入杨昊总设计师提出的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会议室内,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杨昊上前一步,面向众人,微微鞠躬:“感谢各位前辈的信任与支持。”
“时不我待!我建议,我们首先成立三个核心攻关小组:新材料研制与中试组、智能控制算法与仿真平台开发组、以及实验堆核心部件概念设计与验证组。”
“我将亲自参与每个小组的具体工作,与各位前辈一同,攻克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