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攻坚克难(第2页)
他摘下护目镜,走出控制室。
“钱老,魏老,陈老。”杨昊向几位前辈点头致意。
钱柏森院士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杨昊,干得不错!这第一炮,打响了!”
杨昊却微微摇头:“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薪火零号’的规模太小,很多关键问题还无法充分暴露。我们需要尽快建成更大规模的实验平台。!白\马!书.院* ~勉_沸¢悦¨黩¢”
“而且,刚才的实验中,‘薪火一号’超导材料在强磁场和高温粒子流冲击下,性能衰减速度比预期要快百分之三点二。材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他没有丝毫松懈,立刻指出了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就在此时,李司长的身影匆匆出现在实验室外。
他快步走到钱柏森院士和杨昊身边,压低声音道:“钱老,杨昊同志,刚收到情报。”
“istoC那边,似乎要有新动作了。”
李司长脸色凝重:“istoC那边,正式向外交部递交了函件。他们要组建一支‘学术观察团’,以友好交流的名义,访问华夏,考察我们的科技项目进展。”
钱柏森院士笑道:“这么快?看来我们宣布‘祝融工程’,确实刺激到他们了。”
杨昊微微点了点头:“意料之中。名为学术观察,实为探查虚实。上面怎么说?”
李司长道:“外交部己经知会我们,原则上同意,但具体时间和接待规格还在磋商。上面的意思是,既要展现我们的开放姿态,也要有所保留,核心技术绝不能泄露。”
他看向杨昊:“杨昊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杨昊摆了摆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想看,就让他们看些能看的。我们的进度,按计划推进即可。”
他语气淡然,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钱柏森等人却无法像他这般轻松。
这无疑是给本就紧张的科研攻关,又增添了一重外部压力。
一周后。 新材料研制组的专用实验室内,气氛热烈。
魏成明院士戴着特制手套,双手微微颤抖地捧着一片巴掌大小、闪烁着银色光泽的金属薄片。
这,就是根据杨昊提供的全新理论模型和复杂工艺参数,经过上百次失败尝试后,成功小批量试制出的第一代“祝融一号”超导材料样品。
“快!上机测试!”魏院士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嘶哑。
助手们小心翼翼地将样品送入多功能材料特性检测仪。
数据开始在屏幕上跳动,每一个数字都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心。
“超导临界转变温度……215k!”
“嘶——”实验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215k!这己经远远超越了液氮温区,朝着干冰温区,甚至更高温区迈进了一大步!